基多山人

本人傾心曆史話題,宗教知識。在此表達對同胞的友情,對民族的認同,對孔教的崇拜。
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曆史小說 民族魂 (十六)忽必烈登基

(2015-03-18 21:16:24) 下一個


(十六)忽必烈登基


 和平不到絕望關頭,決不言戰爭。。。


忽必烈可汗


 


公元1260年理宗景定元年,蒙哥可汗的暴斃成就了賈似道的豐功偉績,也給了忽必烈親王一個大好機會。行軍在回返和林的各路蒙古將領在途中都收到赴開平召開忽裏略台大會的通知以確立新的可汗,因此許多軍隊都向開平集合。這當然是忽必烈的策略,忽必烈安排在和林的心腹已秘密截下蒙哥可汗的棺柩在開平等候。忽必烈快馬加鞭先行趕到開平,在開平為蒙哥可汗隆重下葬,幷向天下發喪。而心高氣傲的阿裏不哥仗著小兒子的當然順位,就在和林自封為可汗,開始發號施令。


各路軍馬一到開平,忽必烈即刻和各方將領密談,爭取支持。在忽裏略台大會上,阿裏不哥的人馬力抗忽必烈稱汗。在大會表決之前,忽必烈親王展示了他的殺手澗——宋朝丞相親簽的和約書。在忽必烈親王的英明指揮下,蒙古大軍毫發無傷地贏了鄂州會戰,南朝同意割淮河以北土地,幷歲奉白銀三十萬兩,絹綢三十萬匹;另有十箱金元寶是宋朝丞相表示誠意進貢給蒙古大汗的。全體與會的酋長將領字識得不多,這金元寶都認識,相比之下在陪都開平阿裏不哥的人馬既無軍功,又無才能,爭抗無力,。1264年,蒙古最偉大的君王——忽必烈登上可汗大位。


忽必烈心裏明白阿裏不哥親王是不會善罷罷休的。考慮到內部鬥爭的嚴重性,攘外必先安內,當機立斷地派了和平使王械赴南朝示好,以保邊疆平安。但王械一行過了淮河就被抓捕投入大牢。宋朝邊將呈朝廷的軍報謂“抓捕間諜多人聽侯朝廷發落”,而蒙古這邊一直蒙在鼓裏,也不知道王械一行人下落,多次催問也不得要領,令諜員打聽方知王械一行被主張收複中原派關押;在此先按下不表。


在向南朝示好的同時,忽必烈在內政上即起用主張和平的土爾扈特族,一改朝廷的遊牧氣息,學習南朝改定官製,立中書省總理政務,設樞密院掌兵權,置衙史台管理黜陟,以下有寺,監,院,司,衛,府等名目。外官有行省,行台,宣撫,廉訪諸官,牧民有路,有府,有州,有縣,一代規模,創始完備。左丞相空缺,命王文統為中書平章政事,形同右丞相之位,統領眾官。忽必烈把昔日在白鹿洞書院學到的治國之道,開始在開平實踐。幷追認成吉思可汗為太祖,窩闊台可汗為太宗,蒙哥可汗為憲宗。忽必烈根本上把蒙古部落式的統治提升到國家形式。在忽必烈推行新政之始,阿裏不哥當然不服,他攻擊忽必烈破壞祖製,又派了成吉思可汗的老臣渾塔海將軍,首都和林統領阿藍答兒起兵討伐,和忽必烈軍隊大戰甘州不敵,二將被殺,最後阿裏不哥窮途未路,隻能帶了謀臣不魯花等人投誠,忽必烈把導王為惡的隨從處死,赦阿裏不哥,而結束了四年的汗位之爭。內亂一平,忽必烈即刻決定在汗八裏繕城池,營宮室,擇日遷都汗八裏,改名大都幷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


時至1271年,一日上朝,有宋朝使臣送上國書,原來宋理宗駕崩,由太子景獻登基,史謂宋度宗。忽必烈牢記爺爺鐵木真“和南朝結盟,建蒙古國”的遺言及對伊人立下的誓言,即刻派了郝經任命國信使,至宋修好。既向理宗致哀,也向度宗致喜,同時通告即位,幷促踐上次訂下的和約。而南疆軍報不斷,因南朝受所謂鄂州大捷鼓舞,邊疆挑釁。月餘又接郝經手下來報:國信使郝經又無端被扣,踐約之事不知和誰商談。右丞相賈似道避不見麵,近增補了左丞相江萬裏,原太子的老師文天祥現今任職樞密院……


忽必烈閱後心中震動:賈似道一表人材,怎麽言而無信?不過江院長和天祥弟都入宋朝中樞,倒也可喜可賀,如此看來南北和睦指日可待!—想到這裏召來右宰相王文統道:“本


 


--45--


王有意再傳信與南朝,表示維護和平的決心。。。”於是親自揮毫,洋洋灑灑的寫了一篇情文幷茂的和平經文,輯錄部分如下:


大宋皇帝陛下:


貴朝自太祖授命,建極啟運,創立規模,一本諸理。校其武功,有不逮漢唐`之初,而革弊政,彌兵凶,弱藩政,強京國,意慮深遠,貽厥孫謀,有盛於漢唐之後者。。。太祖開建大業,太宗丕承基統,仁宗治效浹洽,神宗大有作為,高宗坐弭強敵,皆有其勢而費乘,安於理而不妄為者也。”文章開端恭維了曆代宋帝建功偉厥,可比周朝。百年盛世,應能“安於理而不妄為者也”接著話鋒一轉,對時下宋朝戍邊軍隊的種鍾挑釁及扣押和平使表示強烈不滿,行文如下:


今乃欲遷徙戰伐之極,三百餘年後,不為扶持安全之計,反斷百姓之餘命,棄祖宗之良法,不以理以勢,不以守以 戰,欲收奇功取幸勝,不亦誤乎?伏惟陛下之於本朝,初欲複前代故事,遣使納交。。。我主上推誠相與,唯恐不及。不知貴朝何故接納其使,拘與邊郡,不睹天日,不使進退。試問:國信使郝經有何罪而窘迫至此耶?”—繼而對宋朝朝廷錯估形勢,偏重軍事解決,寫了一段揶揄的文字:


或者以為本朝兵亂,有隙可乘,必有如範山語楚子,以為晉君不在諸侯,而北方可圖。愚請以貴朝之事質之!熙豐之間,有意與強國矣,而卒莫能強。宣政之間,有意與恢複矣,百年之力,漫費與燕山之空費而因以至變;開禧年間,又有意於恢複矣,而隨得隨失。端平之間,再視夫收複矣,而徒蔽師,徒失蜀漢,是皆貴朝之事,且有為陛下親見者。”在抨擊了宋朝的軍事失利後,又吹噓了蒙古國君的神威:


“況本朝立國,根據綿括,包括海宇,未易搖蕩。太祖皇帝倡議漠北,一舉而取燕遼,再舉而取河朔,又再舉而取西夏。逐乃掇拾秦,雍,傾複汴蔡,穿徹巴蜀,繞出大理,東西北皆際海,西南際江淮。自周漢以來,未有大且強若是者。而其風敦厚,禁網疏闊,號令簡肅。是以夷夏之人,皆盡死力,豈得一朝變故,便致淪棄者乎?”在自我陶醉一番後,規勸宋廷勿受小人蒙蔽,勿搪塞和平使,力陳化幹戈為玉帛之意:


“事至今日貴朝宜皇皇汲汲,以應我主美意,講信修睦,計安元元。而乃自置而不問,實有所未介者。抑天未厭亂,由是以締造兵禍耶?抑別有所蘊蓄耶?皆不可得而知也。竊謂必有構議之人誤陛下者。就令貴朝所令皆中,圖維皆獲,返舊京,奄山東,取河朔,劃白溝之界,上盧龍之塞,而本朝也不失故物。若為之而不成,圖之而不獲,複欲洗兵江水,掛甲淮蠕,而逐無事,殆恐不能?一有所失,後將若何?且貴朝光有天下,三百有餘年矣,舉祖宗三百年之成烈,再為博者之一扔,逐以幹戈為玉帛,殺戮易民命,戰爭易禮樂,竊為陛下不取。或羈留使人,不為無故,或別有蓋藏之跡,亦宜明白指陳,不宜擯而不問,陳說不答,表請不報,嘿嘿而已,殆非貴朝之長策也。
南望京華,無任待命。”


此時的忽必烈抱定“和平不到絕望關頭,決不言戰爭的決心”,因此一而再,再而三的發送和平信息給宋朝朝廷。宋廷倒底有什麽難言之隱呢?下章分曉。


 


--4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路邊的小草 回複 悄悄話 和平不到絕望關頭,決不言戰爭。。。

忽必烈可汗
====================
敢情蒙古人是熱愛和平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