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第十六
(共十四章)
16.01 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內章(一)
(季氏-即季孫氏,魯國權臣;伐-攻打;顓臾-音ZHUAN YU 專餘,國名,魯國的附庸國;冉求、仲由-都是孔子的學生,前後任季氏家臣;無乃爾是過與—難道不是你的過失嗎?夫子責備冉求;東蒙-山名,顓臾國在東蒙山下,言東蒙即指顓臾國;以為東蒙主-顓臾國國君是魯國先王封敕的,故不可攻打;在邦域之中-在魯國國境內,故不必攻打;社稷之臣-顓臾國國君還有魯國王公大臣的身份,故不應攻打;)
季氏將伐顓臾。冉求、仲由見於孔子,言:“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16.01 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內章(二)
(夫子欲之-此‘夫子’指季氏;周任-人名,古代名人;‘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憑自己的能力任職,起不了作用就離去;‘危’、‘顛’—盲人行走之狀;用彼相-請你等相助;且爾言過-此指‘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就是你們的過失;兕-音SI 四,野牛;柙-音XIA霞,囚籠;龜玉-占卜用的龜,祭祀用的玉器,引申名貴器物;櫝-音DU獨,櫃子,是誰之過與-夫子用比喻說明冉求明知季氏之惡,不能製止又居其位而不去,則過大矣;)
冉求語:“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16.01 季氏之憂在蕭牆之內章(三)
(費-季孫氏的領地;固而近於費-城牆堅固,離費邑又太近,引申為對季孫氏有威脅;子孫憂-是季氏後輩的隱患;這段話表明了冉求是參於籌劃攻打顓臾國的;疾-痛恨、不齒;舍曰欲之-嘴上不說謀其利;必為之辭-實際上編造理由必謀之;丘-孔子自稱;夫如是-若國內能做到如此;遠人- 此指非管轄區內的百姓;修文德以來之-修治德政,使遠人信服而來,引申為不應該舉兵遠征;既來之則安之-若遠人因信服而來了,就要歡迎安置;今由與求-此指仲由和冉求,仲由雖然沒有參與攻伐之事,而素不能輔之以義,亦不得為無罪,故夫子一並責之;相夫子-此指輔助季孫氏;蕭牆之內-宮牆裏麵,引申為因不均不和,將有內亂;)
冉求語:“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69)
16.02 天下有道章
(此章通論天下之勢。天子、諸侯、大夫、陪臣,古代上層社會的結構和層次;陪臣-即家臣;天下有道-政治清明,也即在正統的社會次序下;禮樂《音YUE嶽》征伐-指一切國家大事;十世、五世、三世-引申都不會久遠之意;希不失-稀有不失敗的;陪臣執國命-家臣把持國家大事;政不在大夫-政令不是由大夫把持,也即大夫不可專政;天下有道,庶人不議-上無失政,則下無私議之意,非禁議)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16。03 夫子論魯國國政章
(此章專論魯國之事。祿-此指爵祿,引申政權、權柄;祿之去公室-此指魯國曆史事件:公元前609年,魯國國君魯文公去世後發生政變,嫡長子被殺,另立他人,後世稱魯宣公,而君失其政,再傳成、襄、昭、定,謂五公,夫子作此時論是在魯定公時期;政逮於-政權旁落到。。。;四世-此指政權旁落到大夫手中的情形也有四代了;三桓-魯國第二位國君魯桓公的子孫發展為三大家族,史稱‘三桓’;微矣-式微,夫子認為政出旁門是不會長治久安的;)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也。”
16.04 益者三友章
(益者三友-與如此的三類人交往是有益的,損者三友-與如此的三類人交往是有損害的;友直-有正直的朋友在身邊,當能知道自己的過失;友諒-在誠實可信的朋友影響下,當學誠信;友多聞-和博學多聞的朋友交往當能明理進步;便辟-見風使舵、勢利小人;善柔-毫無誠信、諂媚悅人;便佞-巧言惑人者;)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6.05 益者三樂章
(益者三樂-樂意此三方麵的人有大益;損者三樂-樂意此三方麵的人是有害的;
禮樂(音YUE 嶽)-史有記:夫子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禮樂’指六經中的禮、樂二經;‘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夫子強調音樂的社會作用,分析了樂和禮的關係,主張用傳統的禮樂製度來教化百姓及建設理想的和諧社會。在詩經和禮經中更具體的體現了樂經的宗旨。此章節其餘之‘樂’皆念LE勒;節-節製、明白之意;樂節禮樂-能掌握禮樂製度的分寸來取樂;驕樂-驕奢放肆不知節;佚遊-遊手好閑、懶惰散漫;樂宴樂-沉溺於酒肉之樂必與小人為伍;)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70)
16.06 侍君三愆章
(君子-泛指有德位者;愆-音QIAN千,過失;瞽-盲;躁、隱、瞽都是進言者常犯的毛病,有誌者必警惕之;)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16.07 君子有三戒章
(血氣-古有血陰氣陽之說,也即是人的生理特征;天行有常,血氣循環,有時而衰;有誌氣者則無時而衰。少未定、壯而剛、老而衰者,血氣也。能戒於色、戒於鬥、戒於得者,誌氣也。君子養其誌氣,故不為血氣所動,是以能為成德君子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6.08 君子有三畏章
(畏-敬畏、戒謹恐懼;天命-天道、天賦之正理也;大人-有仁心仁德又居高位者;狎-不敬;侮-戲玩之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16.09 夫子論上、次、下章
(生而知之者-曆史傳說中的聖賢,當然是最高層次的;困-謂有所不通;民-如此之人;)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也。”
16.10 君子有九思章
(九思-欲為成德君子,可從九個方麵來自省;視思明-看到的事是否明白?聽思聰-聽到的事是否清楚完整?色思溫-待人神態是否謙和?貌思恭-舉止是否合理?言思忠-所言是否誠實不欺?事思敬-工作是否盡職?疑思問-心中有疑是否多問求證?忿思難-表達憤怒時是否想到他人的責難或他人的難處?見得思義-利益當前是否取之合義?)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6.11 見善如不及章
(不及-自省之意;探湯-用手試觸沸騰之水,喻遠離不善者;能做到‘潔身自好’者有聞有見,能終身 ‘。。。求其誌。。。達其義’者,聖人也;)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誌,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71)
16.12 誠不以富章
(齊景公-齊國無道之君;伯夷、叔齊-人名,曆史上抱節守誌之典型,商朝亡周朝興,不食周粟,結果餓死在首陽山下;祗-音ZHI 隻,僅僅;‘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引自詩經《小雅-我行其野》詩句大意:婦人埋怨不因貧富,隻僅是不同而遭丈夫拋棄,引申為:齊景公雖生時顯赫,因無德政,死後無民稱頌,而伯夷、叔齊雖餓死在首陽山下,身後卻被百姓景仰;其斯之謂與-事情不就是這樣嗎?)
孔子曰:“‘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16.13 陳亢問於孔鯉章
(陳亢-人名,孔子的學生;孔鯉-人名,孔子的兒子;子-此指孔子;異聞-不同的教學內容或方法;嚐獨立-此指夫子立於庭前;聞斯二者-知道要學詩、禮;遠其子-是陳亢之言,夫子之教其子,無異於學生也;)
陳亢問於孔鯉:“子亦有異聞乎?”對語:“未也。嚐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未也。’曰:‘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未也。’曰:‘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言:“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遠其子也。”
16.14 稱呼之禮章
(邦君-也即國君;邦人-國人;稱諸異邦-國君在外國客人前稱呼、介紹自己的夫人曰。。。)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