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呈祥雲 神童橫空
。。。蕞爾小國之九段,及不上泱泱中華之三段
日本皇太子
富田鎮出了一個神童;——人們轉輾相告。在鎮中央棋社門口,一個小學童朦著眼和五位棋社高手同時下五付圍棋,還各讓九子。隻見五個大男子苦思冥想狀,一籌莫展,好不容易想出一步高招,神童的跟班書童文忠唱道:“第四局張秀才東五南九置子”話音剛完,小學童即接口:“東五南十二置子”文忠即為主人落子,張秀才即又墮入苦思冥想;一看第一局有人動子,文忠又高唱:“第一局王老爺西八南十置子”小學童又即刻道:“西九南十置子”``````這樣拳來腳去的不到一個時辰五個棋社高手都敗下陣來。一清點,最少的也失二十一個子,大家都輸得心悅誠服,又令觀棋者大開眼界。不過代價很低——輸棋者每人送一捆甘蔗給小學童一點鼓勵。小學童扯下蒙著眼的黑布條,指著這堆甘蔗道:“文忠,愣著幹嗎,還不背回家?”夕陽穿過大榕樹灑在地上一片碎金,小學童搖晃著身體,隨著文忠踏著滿地的碎金回家。“太陽下山嘍喲喜洋洋喲誒,回家啃那甘蔗耶,甜又香耶`````”那稚嫩的兒歌淌漾在街巷屋麵,飛入尋常人家。
在文府,那銀鈴般的童聲,條理分明地描敘著五個大男人的局促狼狽;奶媽一麵擦著小臉,一麵嘻笑著,誇獎著;冷不防門外傳來一聲吆喝:“小畜生,這麽張狂!馬上到我書房來!”
一聽父親的斥罵,驚得小學童差點尿濕剛剛浴後換上身的內褲,一腔喜悅化為烏有。
跪在書櫃邊的小學童就是文天祥。文老爺的書房在第二宅門的東廂房裏,全部深紅色酸棗木的家俱,襯托著滿屋的書藉字畫,書房門口是一對黃庭堅的親筆填字托刻的對聯——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中門的橫條上填著“有氣得天”四個字。一盞茶功夫,文老爺跨進書房,後麵跟著背了一大捆甘蔗的文忠。天祥連忙打起精神,準備應付父親的責罵。
一把紅木戒尺擱在書桌上,混在論語,孝經,史詩,資治通鑒等書籍中倒也蠻扮配,可是這些經書多讀幾遍不可怕,但給這戒尺多“修理”幾下那真令人痛不欲生。“親阿爸,孩兒知道``````”還沒講完想好的遁詞,文老爺就鐵口直斷:“知道錯了?不聽道理不受責罰就知道錯了,那又怎麽會去做這等張狂之事呢?”文忠在旁連連作揖賠禮:“老爺都是小的錯,是我慫恿少爺去鬥棋的。”一麵直打自己手心,暗自責備自己剛才得意忘形在廚房裏吹噓少爺的神功驚動老爺惹的禍,文老爺和顏悅色地應付文忠:“阿忠,這不管你的事,這麽一大捆甘蔗讓你背回家也難為你了,你下去吧,晚上請你吃甘蔗。”文忠一聽老爺口氣似乎有些緩和,怯怯地道:“謝謝老爺寬恕,那我就去洗``````”文老爺道:“慢!把甘蔗放下去做你自己的事吧!”天祥聽父親說晚上嚼甘蔗這才鬆了一口氣。誰知文忠前腳才走,隻聽父親聲音一沉:“小小年紀,不思上進,雕蟲小技沾沾自喜,不知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更不知廬陵是臥虎藏龍之地,竟然鬥膽在鎮上張狂,我有這樣教你嗎?說!”天祥終究隻是 六歲的孩子,本來就攝服於父親的威嚴,再一聽虎嗬龍嗬的方覺得事態嚴重,慌忙應道:“孩兒受教,知道錯了,這事全不關文忠的事,是孩兒好勝逞強,孩兒再也不敢去張狂龍虎之輩了,望親阿爸息怒。”看著這麽乖巧聰明的兒子文老爺的喜歡真不是打一處來,眼睛一斜,看到正在填寫的“文氏家訓”混身一顫,把剛想放他一馬的念頭壓下,依然莫測高深的說:“知恥近乎勇,善莫大焉,顧念初犯,戒尺舔手心三下”——用文府的戒尺真的大力責打,肯定是要打出人命來的,所以上下隻道是舔,這舔幾下也足以令人心驚肉跳的。文天祥含著淚—千萬忍住不能掉下來,否則再加三舔—紅著臉把手伸向書桌,論語,孝經,史記,
資治通鑒都看著嫩嫩的小手,無能為力,無聲歎息。啪,啪,啪,三下責罰打在手掌,痛在心裏,印在
---4---
腦中,受用終身。挨了責罰的文天祥撫著左掌心道:“親阿爸,孩兒回房。。。”“慢!”文老爺用手指著地下一堆甘蔗“我們晚飯後都要享用你的甘蔗,你就在這裏削皮去節,不許文忠幫忙。”,說罷文老爺起身離開書房,留下天祥一人在書房裏琢磨這堆苦盡才能甘來的戰利品。
玉不鑿不成器,天才更不是吹捧出來的。除了對那把紅木戒尺有著近乎崇拜的懼怕外,對於“勞役”的處罰文天祥從小就是勇敢地麵對挑戰,在外文戰五大男人{下圍棋},回家武鬥五捆甘蔗。平時文天祥好奇心特別重,文忠不管做什麽粗重細活,他都要在旁指手劃腳,或者幹脆赤膊上陣,結果當然是越幫越忙。不過倒也學了不少。所以對著這堆甘蔗哼著童謠開始“去皮出骨”。到了掌燈時分,看看還有一大堆,倒底沉不住氣,開始埋怨:“哪一個懶蟲想出來的餿主意,吃甘蔗要先去皮,再去節?人道甘蔗開花節節高{其實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氣胡塗了}去節啃肉那能高?笨嗬,蠢嗬,這可惡的文忠也`````”正嘟囔著,忽然聽到窗戶蟋蟋響,湊近一聽是文忠在輕輕呼喚;真是天無絕人之路,連忙打開窗戶,文忠躡手躡腳地爬進來`````
正房裏,
1236年宋理宗端平三年元月十五日,在江西吉安(古名盧陵)富川鎮 ,那天北風停止了咆哮,陽光和煦,祥雲悠悠,文老爺家產房裏一個男孩呱然落地,望著滿天的祥雲文老爺高興地重賞了家人,摩拳擦掌興奮地高唱:“文家後繼有人了。看滿天祥雲,就取名天祥吧”後來文夫人又連續生了小兒子和女兒,文老爺就沒有如此興奮過。
晚飯後文府上下圍坐客廳共享文少爺下圍棋得來的戰利品,都覺得分外香甜。文老爺也興致勃勃講起了圍棋的典故;“你們知道我家的棋盤和黑白子的來曆嗎?圍棋是我們大漢民族的偉大發明。史記有雲:堯圍棋,丹朱善棋,即圍棋是當年堯帝發明,堯帝的兒子丹朱太子是圍棋高手。當年縱橫十七條線,從唐朝開始,增加到十八條線。在這324格小框裏,盡藏乾坤,很多名流士紳為鑽研圍棋廢寢忘食。唐朝名僧鑒真和尚東渡扶桑時也帶去了圍棋
很快圍棋在日本國廣泛流行。到唐朝十九世皇帝的時候,日本王子來中國獻音樂寶器,原來日本王子善圍棋,在東瀛打遍全島無敵手,坐在宮裏寂寞難忍,東瀛皇帝怕他寂寞出病來,就送他來中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唐皇盛情款待,探明來意,原來除了獻所謂的音樂寶器隻是幾隻大笨鼓以外,還想和唐皇切磋圍棋。唐皇想:我是三品棋手,這個年輕人要和我下棋,先探探他的深淺,皇曰“對圍棋,朕也略有研究,不知殿下在東瀛是幾品?”王子棋藝高強,漢語卻差強人意,不過大約知道唐皇是在問他是幾流的棋手,當即回答了一個漢字“九”。唐皇聽了不禁失笑,九流的棋手也鬥膽來中國挑戰?剛想即刻應戰,抬頭看到丞相在旁搖手,即轉口道:“王子殿下既喜圍棋,愛卿好好侍候了。”唐皇這一轉彎,避免了一場難堪。因為唐皇在宮裏下棋,雖然請來第一流高手,但都是顫顫競競,不敢越雷池一步。平常對弈經常和局,偶而贏皇上個半子,已是忐忑不安,緊張得汗流浹背了。在中國圍棋高手中可以想到三十六步者為一品,想到四步棋者為九品。而唐皇的三品是大家捧場的,宮裏除了皇上,從小太監,宮女到丞相都知道皇上是“豆腐棋”,當然皇上再豆腐棋,
--5—
和個九品外國王子玩幾下是應該不傷顏麵的,然而這裏有一個順序的誤會。當年鑒真和尚把圍棋帶到日本,教授規則倒是一點不錯,什麽鬼打劫,布子,氣,眼;又教習棋品,從“守拙”到“入神”無不傳授。然後在區分級別時,不知是老和尚口齒不清呢還是日本徒弟笨,把順序搞顛倒了,在中國九品是剛入門的棋手,而在東瀛九段卻是最高棋手。辛虧丞相大人見多識廣,及時避免了唐皇和東瀛第一大國手較量;輸了棋子滋事體小,丟了朝廷顏麵滋事體大。
說到這裏,文老爺指著茶幾上的棋盤和棋子道:“有詩雲:閑對楸枰傾一壺,*就是詠此棋盤的,楸是一種罕有的樹木,堅硬如鐵,又不變形。做成棋盤又沈又滑。再看這棋子,是天然玉石,產於東瀛的東方荒島中,黑白分明,冬溫夏冷,又名冷暖玉,十分名貴。這副棋子和棋盤就是當年日本王子留下的。”大家聽了這圍棋的來曆都著了迷,鴉雀無聲等文老爺繼續說。
“當年唐皇就派了大國手顏師言陪日本皇太子下棋。顏國手自謙山村野民,向王子請教,王子年輕氣盛,有點輕敵。結果下到第三十二子顏國手下了一子‘鎮神頭’把王子咄咄逼人的兩征之勢一下化解。日本王子這下慌了手腳,開始花樣百出;一會兒說太熱啦,一會兒又風太大啦,又高聲大叫,,又脫襪挖腳,嘿嘿冷笑,不一而足。顏國手飽讀經書,人格棋品一流,見王子失態之狀,還以為王子是否太緊張而發“癔病”,王子的隨從卻知這是王子的看家本領,目的是擾亂對方心智,這樣足足鬧了半個時辰,看來回天乏術,王子殿下便悄悄問小太監此君是幾品高手耶?小太監信口開河道“三品”。日本王子此時惟有自歎不如:“我們蕞爾小國之九段及不上泱泱中華之三段!罷!罷!”言畢棄了棋盤和棋子沮喪地回國去了。然後這一局《顏師言三十三子鎮神頭圖》卻在棋壇上英名四布,流傳至今。這棋盤和棋子後來流落民間,被爺爺覓得。”
說到這裏,文老爺調轉話題發問:“今天以一對五的盲棋你是怎麽贏的?”天祥道:“親阿爸給我解說的《鄧艾開局勢》,我一直在心中琢磨,找機會試試是否能及三品,所以在棋社門口擺擂台,其實小兒已能看到第三十六步了,”文老爺聽了心中暗暗吃驚,年甫垂髫,已精十決,凡能看十六步,六品已是棋中高手了,小兒自語已可看三十六步,此子前程……,不知怎麽文老爺的憂慮大過高興。愛子莫若教子,文老爺又道:“為人處世一定要謙和,決不可恃才傲物,以後再也不可在廣庭大眾賣弄聰明了1今天要你削皮去節,是要你明白苦盡甘來的道理。”
大家圍桌,看著天祥紅腫的雙手,又心疼,又好笑,又自豪。等文老爺一走,大家才敢暢懷笑鬧,文忠退到門口,望著烏黑的夜空,溜了一句“苦盡甘來,甘盡苦來”,卻不料一語成讖!
--6—
*白鹿洞書院:當時宋朝有四大書院,其餘三個是:石鼓,睢陽,及嶽麓書院。
*閑對楸枰。。。引自—溫庭筠—溫飛卿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