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釋經文?和於丹女士商榷
孔子是大漢民族的神。已故的陳立夫先生晚年覺悟到“孔子在中國有宗教之實,卻無宗教之名。”這句話的前半段表達了對孔子的無限崇拜和信仰,後半段道出了中國讀書人的曆史盲點-過去和現在天天神化領袖,而把孔子定格在‘大成至聖先師’的地位上,人神顛倒。
我讀孔子的論語的心情和基督徒讀聖經一樣,所以我和於丹女士同樣讀論語,心得大不一樣。今在早報網上看到有學者對於丹教授嬉說端木賜問政章提出異議,我也認為於丹教授應該反省。-在此讓讀者先過目從論語(聖經版)中恭錄的‘顏回篇第十二之第七章’:
(端木-姓;賜-名,孔子的學生;足食-倉廩實之意;足兵-武備修之意;民信之-取信於民之意;去-取消、暫緩之意;不立-垮台之意;)
端木賜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端木賜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端木賜再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為政者於民無信不立。”
讀者不必有高深的古文學養,隻要先讀一下經文前的文字解釋,就能明白經文的表麵文章:端木賜明明白白問為政之道,夫子也明明白白告之為政三要素,本人愚笨,不明白於丹教授用怎麽樣的思維邏輯把三大要素消遣成‘二大要素壹信仰’,把‘民信’新解為‘要求百姓信仰國家’-令人匪夷所思。於丹教授教育學生乃至新加坡人要愛國無可厚非,但不能信口開河,此為有愚弄學生之虞。
我們心懷虔誠,誦讀經文,先是明白表麵文章,它是一成不變的。神的語言就是大道,它啟迪我們的心靈和智慧,怎麽去理解經文的深層含義和學以致用,那不同層次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聯想、體會和作用:國家領導人以道修靈,就能舉一反三的去製定治國方針,為民牟利;那批CEO們以道修靈,就能舉一反三的去經營公司,富而有禮;升鬥小民以道修靈,同樣舉一反三,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知禮守法。
孔子有很多論述,教誨為政者何為而能使百姓忠於國家、取信朋友,請於丹教授多多傳授,但切勿誇誇其談,把經文比喻成雞湯、三溫暖更是不倫不類-‘小女子’(於教授自稱,非筆者不敬)被嗆聲事小,給北京師院蒙羞事大。康熙可以‘嬉說’,對待孔子的道-尤其是為人師表者,必須嚴肅。
我的闡述和於丹教授的‘嬉說’,表明了我們在對待孔子在大漢民族中的地位這一重大問題上,有認知上的差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孔子的論述又是精髓中的精髓。現在中國在走向富裕,而且必將更強大,唯有全民在前進的道路上認識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大漢民族魂-孔子的大道對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性,那樣才能使我們在追求財富的同時,發揚廣大中華文明。
26/04/2007 基多山人
http://woeser.middle-way.net/?viewmode=list&ci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