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一下為啥人民幣越升值,老百姓就越窮
(2008-06-04 17:08:34)
下一個
解釋一下為啥人民幣越升值,老百姓就越窮
人民幣升值了,大中華帝國的GDP用美元來計就更高了,社會和諧了,領導臉上有光了,超德趕美了。但是伴隨著升值的,是小民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有人說,人民幣升值後,可以換更多美元啊,人民幣更值錢了啊,怎麽會物價越來越高,生活水平越來越低呢?老夫這就來分析一下。
原因A. 人民幣升值,帶來出口效益下降
人民幣匯改製前,實行的人民幣對美元8.27:1的匯率。這個匯率實行了十多年。在這個匯率下,你出口掙1000美元,可以在銀行換回8270人民幣。而今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是7.55:1左右。現在你出口1000美元,隻能在銀行換回7550人民幣,比一年多前減少了720元。如果出口100萬美元呢?就減少了72萬人民幣的收入。
中國是個靠出口生存的國家,外貿依存度為90%左右。在珠三角和長三角一帶,一般正規點的企業收入60%以上來自出口。人民幣升值,使企業利潤急劇減少,因此常常會想到裁員、減工資等鬼點子。什麽?給出口產品漲價?出口企業又不是中石油、中石化、華能電力這些壟斷企業,想漲就漲。出口企業想漲1美分都是很困難的。因此,人民幣升值後,企業界的整體利潤下降了,老板和打工仔都逃不過。
原因B. 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使外資增加在中國投資
人民幣升值了,就會有個慣性,會升得比它的實際價值還要高。國外投資者看到這一點,就會加大在中國投資,否則以後再來投資會更貴,買的東西更少了。而且投資對象會主要集中在土地、房產、礦業、壟斷企業股權這樣一些“保值”的項目上。但是,錢來了,中國的供給並沒有增加那麽快,物價當然就上漲了。
收入下降,物價上升,你當然就更窮了。當然,如果你的消費主要集中在購買進口產品上,對你影響就小一些。
預測:一、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那麽中國的成本優勢就會更小,生產企業型外資就會逐漸撤離中國,尋找物價更低的國家如越南。同時,房價會更高。為什麽這樣說?因為在一個物價高昂、不適合做其它什麽事情的地方,買房子是最簡單、最可靠的投資。香港就是這方麵的極端例子。二、當人民幣靠著慣性走到最高點之前,聰明的外資會看到人民幣實際上不值那麽多錢了,會想法把人民幣換成外幣,悄悄撤離中國。投資者把人民幣賣掉,購買外幣,流通的人民幣增加,物價會急劇膨脹。這個坎,不知道政府能否過得去。
網友問:如果政府把儲備的大量外匯用來購買生活生產資料給百姓。不是也能減輕百姓和企業的生活生存負擔麽?且不說這個辦法上麵同不同意,理論是否可行?
答:首先要搞清,外匯儲備不等於銀行存款。外匯儲備隻是指,一個國家財富的一部分是以外匯的形式儲存的。比如,企業把1000美元賣給銀行,得到7550人民幣,那麽社會的總財富仍然不變,隻是國家手上原來的7550人民幣變成了1000美元。
因此,政府手中的外匯儲備,跟其它政府預算一樣,是不能亂用的。政府手中的財富並不是憑空增多,隻是存儲的貨幣形式不一樣。
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有兩個原因:
A. 出口順差。B. 外商直接投資
我們來看看出口順差。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出口訂單有可能有利潤,有可能沒利潤,有可能還要虧本(什麽?沒人會做虧本生意?你錯了,因為出口量大,並且收款有保證,所以很多企業情願小虧也要做出口單,以便削平固定成本)。
如果一個企業的某產品成本是7550人民幣,出口賣價是1000美元,不考慮退稅的話,他的利潤是0。但是,對於國家來說,這個交易的順差是1000美元,增加了1000美元的外匯儲備。看到了吧?企業不賺錢,社會財富不增加,但是國家的外匯儲備仍在增加!
這個是順差的真相。實際上,如果企業的出口利潤是負的,由於產品價格更有競爭力,那麽外匯增加得就更多!外匯儲備越來越多,企業和人民收入越來越少!
剛才說企業,現在說說銀行和政府。銀行收了企業的1000美元,給出7550人民幣。實際上這1000美元銀行是不能亂用的,因為中國政府才有支配權。政府會拿7550人民幣出來,和銀行換這1000美元。這樣,中國政府減少了7550人民幣的財富,增加了1000美元的財富。
政府的7550人民幣是哪兒來的呢?也是從稅收收上來的。但是如果企業創匯太多,銀行收的美元也太就多了,政府就沒有足夠的人民幣去換美元。而且國內建設、公務員工資、軍隊、教育,當然還有汽車、豪宴等數不清的公款消費,政府不能拿美元消費呀,怎麽辦?
好辦!印人民幣唄!政府不夠人民幣和銀行換美元,就直接多印點人民幣現鈔,拿給銀行換美元。你看這方法簡單吧!
由於多印了人民幣,政府的人民幣財產沒減少,還增加了美元財富。你看這算盤打得多好!但是中國人民就慘了。政府靠印鈔票增加了財產,而生產的東西又沒增加,那麽在國內人民幣就貶值了,物價就上漲了。
看這個邏輯關係很簡單吧:企業出口——〉收到美元——〉政府印人民幣收入美元——〉人民幣流通增加——〉通貨膨脹
所以,政府整天說什麽人民幣流動性,其實人民幣流動性最大的肇因就是政府本身。首先,政府要強買美元;其次,政府通過印鈔票買美元。結果,一方麵政府存了一大堆美元在那裏不知道怎麽用,另一方麵又造成國內通貨膨脹劇增。
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政府不多印人民幣,而是把國庫裏的人民幣拿來換美元,結果會怎麽樣?現在政府每年收入是2萬多億人民幣,相當於3000億美元左右。按照中國貿易順差的增長幅度,乖乖,一年時間內就把政府的人民幣換光了!於是,政府拿了3000億美元,手裏沒有一分錢人民幣,中國法律又不許美元在國內流通,那政府不是破產了?搞笑吧?所以,政府隻能通過印鈔票來維持外匯管製。
其實,這裏可以很容易估算出,由於貿易順差導致的通貨膨脹率(有數字恐懼症的,請直接看計算結果)。
假設:
中國GDP=20萬億人民幣
貿易順差=2000億美元
則政府需要增加發行2000*7.55=15000億左右人民幣
貿易順差導致的人民幣貶值率=20萬億/20萬億+15000億=9%左右
這僅僅是貿易順差導致的通貨膨脹率。加上國內經濟增長帶來的通貨膨脹,就遠遠高於10%了。因此,中國統計通貨膨脹是不考慮房地產的,否則還不把人嚇死?
通貨膨脹9%,當然政府那2萬多億收入也縮水了。但是政府是不怕的,為啥?因為還有那2000億的美元收入呢!因此,貿易順差對中國來說,不過是把國民財富進行了一次再分配,通過人民幣的對內貶值,使政府大大增加了美元財富。實際上,通貨膨脹以後,整個中國的財富並沒有減少,隻是民間的財富縮水了,而政府的腰包大大鼓起來了。這種對財富的搜刮速度,曆史上是罕見的。
今天政府手裏的13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雖然因美元貶值損失了一些,但是這點損失對收入來說,實在不算什麽。因為這麽多美元,政府不用勞神費力,僅僅是通過印刷人民幣強買美元,就把美元這個硬通貨搞到手了。除非美元貶值90%,否則政府做的這單買賣就不虧本。
可想而知,最會投資、最會理財的機構不是政府,而是企業。因此,對整個國家來說,要使美元財富最有效的增值的方式是讓企業和銀行自主使用美元。政府投資,肯定是浪費大於收益的。從整個國家來說,美元投資回報是負的。我們看到,政府總愛花幾百億美元購買國外奢侈品、購買投資回報極低的美國國債,等等,這是因為政府的美元財富來得太容易,所以花起來也輕鬆。如果是民間企業的美元儲蓄,它們打死也不舍得這樣花。
剛才講的是貿易順差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但是講著講著就說起政府強買美元的斂財政策了。如果大家對曆史有些了解,就應該知道國民政府在1946-49年發行“銀元券”和“金圓券”,引起通貨膨脹的故事。隻是,當時國民政府強買的是黃金和白銀,今天政府強買的是美元和其他外匯;當時印刷的是法幣、銀元券、金圓券,今天印刷的是人民幣。方式最有差異,本質沒有不同。
現在說說外匯儲備增加的另一個原因:B.外商直接投資
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對外資的歡迎還是局限在生產型企業的。雖然WTO要求開放商業流通領域的外商直接投資,但是政府是不情願的,設了很多限製。因此也隻有沃爾瑪、家樂福等這樣一些能搞定政府關係的巨無霸企業能夠進入中國市場,不像生產型外企那樣遍地開花。
外商投資是帶著美元進來的。比如一家外商帶著100萬美元進來,他必須把100萬美元兌換成755萬人民幣,購買土地、廠房,支付人員工資等等。
兌換以後,銀行支付了755萬人民幣,收入了100萬美元,轉手又把100萬美元賣給政府。政府會從國庫裏拿755萬人民幣支付給銀行嗎?不會的,政府會另外印刷755萬人民幣給銀行。因此這家外商直接投資的結果是,政府一分錢人民幣沒減少,白白賺了100萬美元。
本人水平有限,期待拋磚引玉,大家一起探討。下麵繼續。
上麵一直在說外匯儲備的增加,那麽和人民幣升值有什麽關係呢?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來做個假設。
假設出現貿易順差的不是中國,而是英國,那麽會發生什麽情況呢?假如英國企業出口了1000美元的產品,收入了1000美元,把它存在銀行,OK了。下麵呢?在完全市場經濟的國家就是:從前有個太監。。。下麵沒有了。
假設這家英國企業出口利潤也是0,按照匯率,那麽它就花了差不多600英鎊成本,得到了1000美元。如果這家企業想把這1000美元在英國國內花出去,那麽它就得拿1000美元再從英國的銀行換600英鎊。
但是銀行現在願意拿600英鎊換1000美元嗎?由於貨幣兌換也是一種買賣關係,當賣美元、買英鎊越來越多的時候,當然美元就貶值、英鎊就漲價了。
正常來說,在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匯率就是這樣自然調整的。貿易順差越多,本國貨幣匯率就越會上漲。但是,如果英國政府不想要英鎊升值,應該怎麽辦呢?它就要參與市場,拋售英鎊,購買美元。英國政府就得把國庫裏的英鎊拿出來購買美元。這樣一來,英國政府的財政收入裏,英鎊比例就會降低,美元比例會增加。
然而,英國政府在國內消費需要使用英鎊,這樣一來,在增加美元外匯儲備的同時,英鎊就不夠用了,就會出現財政赤字。然而,在完全市場經濟國家,中央銀行是獨立的。央行就像一家企業一樣,會盡量避免虧損(也就是赤字)。如果英國政府一方麵保留著一大堆美元不用,另一方麵又是預算赤字,這不是很荒謬嗎?
央行不準出現預算赤字,要平衡預算隻能增稅,這樣納稅人又不幹了。兩難之下,英國政府隻好盡量避免幹預外匯市場,以免陷入窘境。
上麵拿英國做例子,分析了一個完全市場經濟國家在貿易順差時的情況,也就是英鎊升值了。如果外資增加在英國的直接投資,結果也是一樣,英鎊也會因此升值。對外國人來說,英國的產品、土地、房屋等等,會越來越貴。
英國的東西貴了,那麽外國人就會減少購買英國產品,減少在英國的投資。英國人拿著英鎊,就可以購買更多外國產品。這樣最終會達到一個平衡。這就是市場經濟。
但是英國出口減少了、外國投資減少了,不會引起工作機會流失嗎?是的。本國幣值升高,通常會引起失業率增加。所以一般國家都希望本國貨幣保值在低匯率。不過,就算幣值升高,問題也不是很大,因為正常國家都是依靠國內市場的,國際市場變動對整個國家影響不大。
中國不是正常國家。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在90%以上。相比之下,日本的外貿依存度隻有20%左右。對美國、歐洲、日本來說,出口減少會引起失業率增加。而對中國來說,出口減少會引起經濟崩盤。所以,中國政府一直強壓著不讓人民幣升值。
再往後分析,就會發現人民幣升值問題、出口問題、物價問題、工資問題的根源其實不是經濟,而是政治。
因此,在下麵繼續討論時,請大家就事論事,起碼完整的看完帖子再開罵不遲。政治也是一門科學,而科學應該是不帶感情色彩進行研究的。
現在中國政府正處在兩難境地。人民幣不升值,政府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多,流動的人民幣越來越多,通貨膨脹劇烈。現在的情況是,把按人民幣定價昂貴的國內產品,硬要定個超低美元價格,賣給外國人。外國市場受到低價產品衝擊,當然不滿意。
那麽人民幣升值呢?如果升值,那出口商家就要虧本,就會有大麵積的廠家倒閉。失業率會猛增。不升值——〉通貨膨脹,升值——〉失業率猛增,兩種情況都會引起社會不穩定。因此中國政府選擇題的關鍵不是國外壓力,而是國內問題。
可能你就要說了:既然出口沒錢賺,還要遭外國白眼,為啥就不能增加在國內銷售呢?一來可以減少外匯儲備,二來可以降低國內物價。問得好!這個問題就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所在。
為什麽中國企業不增加在國內銷售,減少出口?這個問題,不但你在問,中國政府也在問,美國政府也在問。所有人都在問。
回答A:中國人民太窮了
據統計,中國創造的GDP中,工資成本僅占20%多。而在發達國家,工資成本占60%以上,還有達到80%的。對中國的這個20%,我還是相當懷疑的。我所知道的家電企業,出口產品價格中,原材料成本占到70-80%,工資+管理費+機器損耗+利潤才有20-30%。員工工資估計占產品價格的5-10%。
假設這個企業產值是1億元,那麽員工工資收入總額為500-1000萬元。他們的消費,足夠帶動消化掉這1億元的產值嗎?顯然不夠的。生產得太多,消費得太少,隻好用來出口了。
是中國人太小氣、或者消費觀念不夠先進嗎?也不是的,中國企業的產品成本構成,就決定了中國人消費不起自己生產的產品。
回答B:國內客戶的錢太難收了
做過國內市場的都知道,東西賣出去,生意還隻做成了一小半。如何收回貨款才是大難題。與其費盡千辛萬苦在國內收款,還不如把精力放在國外市場上,少賺就少賺一點,至少收款有保證。
回答C:技術創新太難了
做國內市場,靠的是技術、營銷、品牌;做國外市場,靠的是低成本、質量、速度。問題在於,技術太容易被抄襲,而做營銷和品牌成本又太高了。而控製成本、質量、速度,基本上可以通過改善企業內部管理就可以做到。因此,一般中國企業發展到中型階段,就開始減少在國內市場的投入,而轉型到出口的路上去了。
為什麽中國企業不增加在國內銷售,減少出口?這個問題,不但你在問,中國政府也在問,美國政府也在問。所有人都在問。
回答A:中國人民太窮了
據統計,中國創造的GDP中,工資成本僅占20%多。而在發達國家,工資成本占60%以上,還有達到80%的。對中國的這個20%,我還是相當懷疑的。我所知道的家電企業,出口產品價格中,原材料成本占到70-80%,工資+管理費+機器損耗+利潤才有20-30%。員工工資估計占產品價格的5-10%。
假設這個企業產值是1億元,那麽員工工資收入總額為500-1000萬元。他們的消費,足夠帶動消化掉這1億元的產值嗎?顯然不夠的。生產得太多,消費得太少,隻好用來出口了。
是中國人太小氣、或者消費觀念不夠先進嗎?也不是的,中國企業的產品成本構成,就決定了中國人消費不起自己生產的產品。
回答B:國內客戶的錢太難收了
做過國內市場的都知道,東西賣出去,生意還隻做成了一小半。如何收回貨款才是大難題。與其費盡千辛萬苦在國內收款,還不如把精力放在國外市場上,少賺就少賺一點,至少收款有保證。
回答C:技術創新太難了
做國內市場,靠的是技術、營銷、品牌;做國外市場,靠的是低成本、質量、速度。問題在於,技術太容易被抄襲,而做營銷和品牌成本又太高了。而控製成本、質量、速度,基本上可以通過改善企業內部管理就可以做到。因此,一般中國企業發展到中型階段,就開始減少在國內市場的投入,而轉型到出口的路上去了。
那麽,針對回答A,中國人民太窮了,工資收入在GDP裏比例太低,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a.老板是靠不住的:世界上可能有很多善良的老板,但是老夫親身認識的幾十個老板中,還沒有一個說是主動願意給員工漲工資的。因此,漲工資靠老板是靠不住的。
b.政府是靠不住的:在任何國家,政府隻可能規定最低工資,不可能規定企業的平均工資,更不可能規定企業員工工資的漲幅。因此,漲工資是不可能靠政府的。
珠江三角洲企業一線員工的人均工資,已經有15年停滯不前了。這15年來,珠三角的GDP以年均10-15%的速度增長,算下來GDP增長了幾乎10倍,然而人均工資卻沒有增長,算得上是世界經濟奇跡。
下麵就要牽涉到政治問題了,請各位先看清後砸。另外老夫純粹是從科學角度進行探討……老夫家裏有挺好的茶,希望相關單位就不要請老夫去喝茶了。
經濟快速增長,而員工收入不見提高的情況,並不是中國的發明。在資本主義初期發展階段這是很普遍的事情。在19世紀,這個矛盾發展到高潮,甚至出了老馬這樣的革命家要消滅資本主義。
由於感到收入不公平(請注意,很多工人並非窮的挨餓了,隻是“感覺”收入太低),工人們組織了工會,和資方進行集體談判。資方當然會以開除來威脅工會,而工會以罷工、遊行進行回敬。最後的結果是,資方同意工人增加工資——人工成本在GDP裏的比重提高了。
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中國允許成立獨立工會,政府保護工人罷工的權利,會出現什麽狀況(假設,僅僅是假設)。由於感到工資太低、工作太辛苦,工人們會很快建立工會,向資方提出要求漲工資,增加雇傭工人等條件。
由於工資低、工作條件差是普遍存在的情況,在一個工會的示範作用下,其他工會將紛紛效仿。企業主們會發現,他們麵臨兩個選擇:1、停產;2、增加工人工資。兩害相權取其輕,大部分資方不得不同意增加工人工資。
工人增加工資,無疑令產品成本增加,企業出口變得更困難了。但是當企業老板回頭望去的時候,他會驚奇的發現,國內市場變得巨大了!由於工人工資普遍增加,人們的消費能力增強,出口賣不掉的產品在國內市場被消化了!
假設有這麽個出口企業:它的材料、機器、管理成本是9000元,人工成本是1000元,生產10台電視機,產品總售價是9000+1000=10000元。這種情況下,如果這家企業的員工把所有工資拿來買本企業產品,剩下的產品出口,那麽這家公司內銷額為1000元,內銷1台電視機;外銷額為9000元,外銷9台電視機。
又假設現在這家企業的老板大發善心,把工人工資從1000元增加到9000元,那麽10台電視機的總售價就變為9000+9000=18000元。同樣假設企業員工把所有工資拿來買本企業產品(如果產品還能賣出去的話),那麽內銷額為9000元,內銷5台電視機;外銷額為9000元,外銷5台電視機。
你可能會說,唉,就算漲了工資,外銷額不還是一樣嗎?外匯儲備不是增加得一樣多嗎?不對!!不一樣!!!因為同樣是9000元的外銷金額,前者出口了9台電視機,後者隻出口了5台電視機,本國公民實實在在的消費、享受了5台電視機。
當然,上述假設是不成立的。因為如果10台電視機的賣價從10000元上漲為18000元,一台都不可能賣掉。但是,如果把這家企業看作是整個中國……可以發現,工資在GDP比例裏的增加,是有利於中國公民福利增加的。
我們可以看看,在上麵那個例子中,誰是受益者,誰是受害者:
企業主:他用了18000元成本,收入了18000元,他的利益沒有變化;
工人:收入從1000元變為9000元,消費的電視機從1台變為5台,他是受益者;
國外消費者:原來可以用9000元買9台電視機,變為9000元買5台電視機,他是受害者;
國外企業和工人:原來要和售價為1000元/台的產品競爭,現在隻用和售價為1800元/台的產品競爭,競爭壓力減小了,他是受益者。
在老夫所舉的例子中,工資的增長確實引起了通貨膨脹。不過,工資從1000增加到9000,增加了8倍;而通貨膨脹從1000增加到1800,增加了僅僅80%。這說明,在普遍低工資環境下,工資增長引起的通貨膨脹是有限的,而帶來的利益卻是明顯的(消費的電視機從1台增加到了5台)。
老夫前幾年曾看過一個報道,一個地方官搞了個“逼農致富”的政策,具體的做法就是把農民種的糧毀了,逼農民種經濟作物、搞養殖業。老夫當時想,你當官的要出政績,也不能這樣喪心病狂啊。好像農民都是視錢財如糞土的孔子和顏回,非要當官的逼著才能賺錢。
沒想到現在,中國政府也搞起了“逼走高端”的政策。具體的做法是:a.降低出口退稅;b.要求加工貿易企業在進口原材料時必須繳納押金。這樣一來,本來就利潤微薄的做低端產品的企業就被逼上了絕路,要麽關門,要麽去做高端。
問題是,高端是想做就做嗎?哪個企業想起早貪黑的掙那兩毛錢?哪個老板不想像比爾蓋茨一樣,印一張5毛錢的光碟,收顧客5000塊錢?關鍵是能做到嗎?高端產品需要雄厚的資金、創新的技術、超常的工業設計、精密的加工能力,這些都依賴於金融製度、教育製度、法治環境,依賴於長時間良好的積累,不是企業一夜之間可以做到。
一個社會的普遍富裕,不是依賴高科技的。要讓一個辦公室職員、技術工、操作工、清潔工都富裕起來,憑幾個天才創造的高科技,是沒有辦法的。除了集體談判權以外,別無他途。
雖然老夫在上麵一再強調,中國經濟的命門在於工資收入在GDP裏麵的比例,但是,要想提高這個比例,是非常困難的。實際上,工資收入在GDP裏的比例過去十年來在直線下滑。
這裏,老夫先要講個老掉牙的故事:劣幣驅逐良幣。話說古代的貨幣都是用金、銀、銅這些貴重金屬做成的。比如一個金幣上麵可能標明了“五錢”。於是,有些無良商人會把這塊金幣偷偷刮下來一層,但是仍然按照五錢的金幣使用出去。這樣,市場上流通的“好錢”越來越少,“劣錢”越來越多,就發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故事。
今天,在中國的企業中,也在發生“劣質企業驅逐優良企業”的事情。比如一個企業的老板比較善良,給工人工資比較高、工作環境比較好、休息時間比較多,於是這家企業的產品成本就高了,銷售困難,最終企業破產了。
另外一家企業,老板極端黑心,把工資壓得極低、工作環境惡劣、每天讓工人工作16個小時,但這家企業的產品卻很便宜,事業蒸蒸日上。
就這樣,好的企業破產了,仁慈的老板出局了,但是黑心老板卻越做越大。這就使現代的劣幣驅逐良幣。這也就是為什麽十多年來,GDP增長了好幾倍,物價增長了好幾倍,但是平均工資卻紋絲不動。這是因為,好的企業、善良的老板,他們都紛紛出局了。
經濟的問題,是和每個人相關的。雖然金融衍生物的研究已經成為了高深的數學遊戲,但是基本的經濟問題還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比如有這樣三個選擇:1、你每個月要多付50元稅錢,但是政府會多修一條路,你出門更方便了;2、政府不多收稅,但是會多印刷鈔票付修路款,這樣社會物價上漲了;3、政府不多收稅、也不多印鈔票,但是你享受不到出行的方便。問:你選擇哪個?對於這樣的問題,就不應當以“專家論證過了”來忽悠過去,而要由我們自己做出選擇。
現在繼續來說說增加內需的問題。
增加內需最荒謬的手段,就是“公務員加薪”。就像我在上麵列舉的例子,政府的一切收入,包括公務員的薪水,隻有兩個來源:a.稅收(包括收費),b.印刷鈔票。所以要給公務員提高薪水,也隻有兩個途徑:a.提高稅收(或者增加收費項目),b.濫印鈔票。
當政府通過增稅和濫印鈔票提高公務員薪水的時候,社會其他成員的可支配收入就減少了。你可能會說,一邊減少,一邊增加,那麽內需總額還是不變啊。不對!總內需不是不變,而是變小了!
你試試拿塊幹毛巾,在一個臉盆裏汲水,再在另一個臉盆擰幹。最後你會發現,另一個臉盆裏的水比原來那個水少多了。因為毛巾本身會吸水,而且一來一往,有的水掉到地上了,有的水蒸發了。政府機構就像是一塊幹毛巾,經過它的資金會被嚴重浪費的、效率極低的使用。因此,當公務員加薪的時候,當財政收入節節攀登的時候,社會總需求減少了,內需市場更小了。
政府為了擴大內需市場,給公務員加薪,但結果是內需市場變得更小了!同樣,無論政府增加什麽投資,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奧運會、各種活動,等等,總的後果是內需市場變得更小。所以,不要看北京基礎建設、奧運場館轟轟烈烈,以為增加了就業。實際上,如果不被抽稅搞這些建設,原本那些納稅企業可以雇傭更多的員工。
以上一直在說提高工資成本在GDP比例的必要性。實際上,這是解決外匯儲備過高、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等等問題的基本出路。為啥我不說是唯一出路?因為除了提高工資,還有其他的一些必要條件。這些以後會說到。
那麽,如果政府真的創造了提高工資在GDP比例的條件(嘿嘿,這句話說得比較隱晦。老夫的真實意思,就是說政府允許獨立工會,保障工人集體談判權、罷工權,讓工人通過集體談判漲工資),那麽會有什麽後果呢?工資提高了產品成本,會不會造成東西賣不出去,從而失業率上升呢?
老夫之前就舉例說明過,假設某廠家工資成本為10%,其他成本占90%的情況。如果將工資提高100%,那麽產品總成本僅僅增加了10%。把物價提高10%,讓你的工資翻倍,這個事情你幹不幹呢?
當然,老夫在上麵所舉的例子是有漏洞的。因為,如果讓中國國民工資普遍提高,那麽原材料成本也包括了工資,原材料也要漲價的。所以,不會有工資增加100%,物價隻上漲10%這樣的好事情。但是,根據我的估算,如果平均工資上漲100%,物價會上升40-50%的樣子。那麽,人民的實際購買了上升了50%左右。人民的實際購買了增強了,那麽買的東西從哪裏來呢?當然就是出口減少了,中國人自己消費了。
現在問題是,如果中國國民工資提高了100%,會出現什麽情況?老夫有如下四個預測:a.出口產品成本增加40-50%,出口銳減,同時內銷比例大增;b.因為出口減少,甚至出現逆差,中國的外匯儲備減少;c.人民幣對美元從升值變為貶值;d.越南、印尼等低工資地區搶占了中國一部分出口市場,但中國國內市場的擴大彌補了國際市場的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