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香港問題談判始末
不少人都會問,為什麽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勢如破竹之時不一舉解放香港,而把這個問題留到幾十年後解決?
從今天看來,這一決策是非常正確、必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最初幾年,中國政府麵對百廢待興的國內經濟和美國的封鎖,審時度勢,區別輕重緩急,集中力量處理一係列更緊迫的大事。維持香港現狀,避免公開衝突,有利於安定人心,保持與英國的對話關係,開辟一條與西方國家聯係的國際通道。
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末,中國麵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同中國為敵的局麵。那時香港作為中國引進國外資金、技術的渠道,開展對外貿易的窗口,溝通中外民間( 包括海外華僑)往來的橋梁,作用非同一般。
1959年,毛澤東針對某些人的急躁情緒,曾說過"香港還是暫時不收回來好,我們不急,目前對我們還有用處。"
時間進入70年代,1972年6月15日,聯合國非殖民地特別委員會通過決議,向聯大建議從殖民地名單中刪去香港與澳門。11月18日,第27屆聯大通過決議,批準了這一建議。 1978年的中國,開始了曆史的新紀元,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中國走向改革開放、政局穩定、經濟繁榮。
這個時候的國際形勢,較之從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二戰後形成的冷戰格局已開始被打破,不同社會製度國家之間的矛盾大為緩和,和平和發展成為世界的主流。中美關係的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國重返聯合國等國際環境的改善為中國實現統一大業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同時,隨著1997年日趨接近,"新界"租期漸近屆滿,香港的前途也漸成為各方注意力匯集的焦點。英國希望了解中國方麵對解決香港問題的態度意向。在香港的中外投資者也開始籌劃、猜測香港的未來。
種種跡象表明,解決香港問題的時機已趨成熟
1980年 1月16日,鄧小平代表中央提出中國在80年代的三大任務,即: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實現祖國統一。其中,實現祖國統一這個任務的重要方麵,就是收回香港與澳門的主權。
中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立場是很明確的:我們要收回的不僅僅是新界,而是整個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
而從英國的角度來說,新界是必須還給中國的,但由於新界占香港地區土地總麵積的92%,在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島和九龍區離開新界根本不可能獨立存在,這就迫使英國政府不能不從整體上認真對待中國提出收回全部香港地區的要求。
中英雙方的立場
從1979年起,英國不斷派員前來中國,想摸中國在香港問題上的底牌。
港督麥裏浩在這一年訪華時,采取"側麵進攻"的方式,從商業事務的角度出發,要求中國領導人同意港英政府批出超越1997年6月的"新界"土地契約,並把"新界"地契原來的年限規定(1997年6月27日)改為本地契"在英國王管製此地區期間內有效",借以達到模糊"九七大限"的目的。
但鄧小平麵告麥裏浩,無論用什麽措辭,延長地契年期,都必須避免涉及"英國管製問題"。同年 9月,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宋之光答複當時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中國政府不同意英方的建議。
之後,英方繼續派遣高層人士如前首相卡拉漢、外交大臣畢力嘉、副外交大臣艾堅斯訪華,了解中國對解決香港問題的態度,並謀求擴大雙邊關係,其積極性之高前所未有。
1982年,英國前首相希思帶著撒切爾夫人交付的重任來到中國。見到鄧小平後,希思明確提出希望知道中國對香港的態度。
鄧小平回答:"無論將來香港的政治地位如何,香港經濟現狀會維持不變,投資者大可放心。"鄧小平的話很含蓄,但是已經把中國政府對解決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表述得清清楚楚,這就是香港的主權必須收回。至於在經濟上,可維持現行的資本主義製度不變。
希思進一步問道:"現在談判是否有失倉促呢?" 鄧小平回答:"不,我們有辦經濟特區的經驗,我們有逐步好轉的國際關係,是考慮解決香港問題的時候了。"
中英第一階段談判
1982年9月23日,撒切爾夫人訪華,中英兩國圍繞香港前途的談判正式開始了。這時候,號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剛剛打勝了馬島戰爭,從阿根廷軍隊手中奪過兩國爭議多年的馬爾維納斯群島。這一仗不僅打出了英國的威風,使世界對英國刮目相看,也大大提高了撒切爾夫人在國內的威望和國際上的影響。英國首相與中國總理就香港問題舉行會談時,英國首相首先闡述英國立場,強調"有關香港的三個條約在國際法上仍然有效",隻可通過協商加以修訂,不可單方麵予以廢除。她說,假如現在實行或宣布對香港治權做出重大改變,則港人信心大失,香港繁榮不保。中國總理隨後發言,拒絕了英國首相的主張,聲明中國政府決定於1997年"新界"租約屆滿之際收回整個香港地區,在恢複行使主權的前提下,中國將實行一係列特殊政策,包括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由香港當地中國人管理,現行的社會、經濟製度和生活方式不變等,以保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
撒切爾夫人同鄧小平會晤時,堅持"三個條約有效"論,提議如果中國同意,1997年後由英國繼續管製香港,她願意"考慮向議會提議以令中國滿意的方式處理整個主權問題。"
撒切爾夫人的這兩張牌,前者為虛,後者為實。她早就知道,要想保住英國對香港的主權是不可能的,她之所以要堅持三個條約依然有效,不過是想以此壓中國讓步,同意英國繼續統治香港,玩所謂的"以主權換治權"的把戲。
針對撒切爾夫人的言論,鄧小平明確表明,中國要解決的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主權問題,雙方要就香港歸還中國達成協議;二是1997年中國恢複行使主權後對香港采取的政策,也就是如何管理香港;三是從現在起到1997年15年中的安排,也就是雙方如何合作為中國恢複行使主權創造條件。這三者構成香港主權回歸的完整意義。
接著,鄧小平坦率地指出,主權問題是不能談判的,1997年中國要收回香港,這是談判的前提。從1842年英國占領香港至今,已經整整 14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經33年,到1997年就是48年。我們不是滿清政府,不是李鴻章,如果到時還不收回,就無法向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交待。
他說,中國的目標是既要恢複行使主權,又要保持繁榮穩定,兩者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在保持繁榮方麵,中國希望取得英國的合作,但這不是說,香港繼續保持繁榮必須在英國的管製下才能實現。
鄧小平隨即闡述了中國以"一國兩製"解決香港問題的構想,並指出中國政府會製定出收回香港後實行的、能為香港人民和在香港的其它投資者首先是英國所接受的政策。
撒切爾夫人不懷善意地問:"要是談判不成功怎麽辦呢?"
鄧小平告訴撒切爾夫人,中國政府在作出要收回香港的決策時,已估計到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他意味深長地說,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中國將被迫重新考慮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麽中國政府要勇敢地麵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
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舉行的這場會談,比預定的一個半小時多出了50分鍾。撒切爾夫人走出來時,臉色凝重。忽然,她一腳踩空,跪倒在地上。
幸好走在她身旁的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港督尤德等急忙上前把她扶起,但這件事立刻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強硬的撒切爾夫人碰上了對手。
但是,撒切爾夫人在27日於香港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卻繼續堅持她的"三個條約有效論",這遭到了香港中文大學和理工學院兩校學生的抗議。
從1982年10月以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文晉(1983年1月起由外交部副部長姚廣繼任)與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在北京繼續就談判的基礎與程度問題交換意見。由於英國在香港主權問題上立場不變,到1983年,磋商未能取得進展。
麵對中方毫不動搖的立場和談判停滯的情況,撒切爾夫人焦躁不安,她在1983年1月 28日首相府召開的談判小組工作會議上,竟提出如下建議:如果談判不能進展,在短時間內讓香港獨立或自治,像當年在新加坡做的;亦可考慮在聯合國主持下就香港問題舉行全民投票,由當地居民公決。但是大家似乎對這些"爆炸性觀點"都不感興趣。
情況進一步變化,英方獲悉,中國關於香港前途的建議案行將擬就,有可能提交預定於 6月份召開的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屆時可能出現令英方無法回避的嚴重事態。
同年3月9日,撒切爾在首相府會議後終於露出了妥協之態,致函中國總理說,英國不反對中國以其對香港主權的立場進行談判。
4 月,中國總理複函表示,中國政府同意盡快舉行正式談判。中英第一階段談判宣告結束。
"聯合聲明"正式簽署
中英第二次談判曆時14個月,在北京共舉行了22輪正式會談和多次非正式接觸。會談前期,兩國代表團團長分別為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姚廣和英國駐華大使柯利達,後來分別由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周南和英國新任駐華大使伊文思接替。會議大體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落,主要議程是1997年後的安排。英方采取"主權和治權分離"的談判策略,力謀"在承認中國對香港的主權的原則下,由英國繼續大體像過去那樣管治香港"。中方堅持主權和治權不可分割,中國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是指包括恢複行政管理權在內的完整主權,而不是一個架空的名義上的主權。
在雙方僵持的同時,由於英方散布"香港前途不明"的論調,香港發生"金融風暴",港元匯率及股市急劇下瀉。香港經濟波動,英方損失也很慘重。不久,撒切爾夫人與港英當局幹預匯市、穩定港元的措施,使金融危機得以平息。
要遭關係破裂的危險,直到1983年10月 4日,撒切爾夫人授權柯利達在會談中闡明,1997年後英國將不再堅持英國管治,也不謀求1997年後同香港的任何"權力聯係"。第二段落,指的是第 7輪會談到第12輪會談。中心問題是英方力求保持其在香港的傳統利益與特殊地位。
撒切爾夫人於1984年初,在首相府舉行的會議上,提出把"謀求香港最大限度的自治"作為英方現階段談判的主要目標,企圖以此來修改中方主張的"高度自治"的內涵。
在談判中,英方不再宣傳"港人治港不可行",並由鼓吹香港政製完美無缺轉而強調港英當局"絕對不會反對香港政治結構的未來發展"。但是英方在會談中不時提出與其承諾相違背的主張,試圖讓英國人在1997後香港新行政體係內繼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比如,中方希望今後13年過渡期,核心問題是港人要學習和參加管理,為實行"港人治港"創造條件,為此建議在香港設立常設性中英聯合機構,協調中英協議的執行、商談權力移交的具體措施。但英方強烈要求不應正式確定1997年前為"過渡期",並認為設立這樣的機構會損害香港權威。
這一年 4月,為了促進中英關係,英國外交大臣傑弗裏·豪應邀訪華。這次訪問雙方達成了一些諒解,如有關達成協議的時間表,有關"過渡期"管治,有關中英聯合小組的成立等。
第三段落,指的是第13輪至第22輪會談。這一段落的主題有兩個,討論過渡時期的安排和政權交接事宜,研究解決遺留的具體問題和商定最後文件。
這一段落遇到的最困難的問題是在香港設立中英聯合機構問題。這期間,英方還在散布"中國未必遵守協議"的論調。
1984年 5月,中國政府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了"一國兩製"的方針和1997年恢複行使主權後對香港將采取的一係列特殊政策的主要內容,並獲得會議的批準。
鄧小平隨後又在接見多位香港官員時強調了"港人治港"的方針,並指出隻要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誠心誠意地擁護祖國恢複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的人,就是愛國者。這些講話廣為傳播,"一國兩製"日漸深入人心。
關於中英聯合機構,英方希望推遲進駐香港時間,中方7月28日表示,如英方同意設立聯合小組並以香港為常駐地,該小組進駐香港的時間及1997年後是否繼續存在一段時間都可商量。否則,談判中止。
1984年 7月29日,英方的態度果然有所變化,雙方商定將聯合機構定名為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該小組在協議生效時正式成立,於1988年 7月進駐香港,並繼續工作到2000年。
至此,會談的最後一個障礙終於得以消除。
7 月30日,雙方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就有關文件的形式和名稱達成一致意見:協議采用"聯合聲明"的形式,內容包括中英兩國政府所發表的互有關聯的聲明。此後好像一直都很順利了。
9月18日,雙方就包括駐軍、選舉、協議文本草案在內的全部問題達成協議。
9 月26日,中英代表團團長在北京草簽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協議的全部文件即一個主體文件、三個附件及雙方準備交換的備忘錄於同日公布。
1984年12月19日下午,是世人最為關注的一個時刻,中國總理和英國首相正式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鄧小平出席了簽署儀式。這是一個曆史性的協議,它正式確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
香港的曆史,從此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