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勝

我是一個中國海員,在船舶和海上生活和工作了近30年。如今到了晚年,來到了異國他鄉新加坡。
正文

第三十九中學

(2007-12-27 00:12:06) 下一個

網絡這個東西真是奇妙無比。我一不留意在網上發現了一張沈陽市第三十九中學的航拍照片。勾出了我無限的回憶。三十九中學在當時的沈陽市隻是一個一般的學校。在和平區它不如二十中和二十九中學。

從照片中還可以看出遊泳池和體育館這些設施 , 這在當時的中學裏是不多見的。那時高中一個年級有 4 個班共 12 個班 , 初中一個年級 8 個班共 24 個班。全校有 36 個班。近 2000 個學生。我們是 7 班, 我的學號是 51 號 , 學號是按身高排的。 那時候我的個子長的比較高 , 我是屬於早長的類型。 可是後來不少個頭矮的同學都趕上了我而且長得比我高, 而我從上中學之後基本上就沒有再長高。

一年級時我和康明麗同桌,她是我們班最高分考進來的。 她也是我們班的班長。 她的父親是個軍隊幹部 , 軍階是中校,據說一個月的工資有 200 多元, 而我父親是工廠裏的職員,一個月的工資是 50 多元, 可見當時的生活水準有多麽大的差別。 像她這樣軍隊幹部家庭出身的同學 , 我們班有還有好幾個。這些幹部子弟可能有一種天生的優越感,和我們這些老百姓的子弟來往並不多。

後來我們班又來個留級生寧大威, 他父親是寧武 , 遼寧省付省長。 他的家離我家很近 , 在一經街 , 一個大院和一棟兩層的小樓。 我經常去他家。他還有一個妹妹,也和我們一起玩。他騎自行車上學。一遇到我就讓我上後座, 帶著我,他騎車的技術特別高。他長的高大健壯。一到開運動會時,就會給我們班爭很多榮譽。跳高,跳遠和跑 100 米他都能拿第一。和這些家庭環境優越的同學在一起,就更加使我產生了自卑感,同時也立誌要好好地讀書和改變命運。因此我那時讀書比較刻苦。

在三十九中結交的唯一能稱得上知心的朋友就是崔鴻明。這可能是我們的家庭環境大致相同,而學習上又能互相幫助,因此至今我們還保持著聯係。想一想,這也是 40 多年的友誼了。和邊為民,丁瑞久等同學走的也比較近。可是一場文化大革命的災難打碎了我們讀書的美夢,也給同學的關係帶來了很大的隔閡。

崔鴻明同學的家住在沈陽市藝術宮對麵,和我家比較近。我們上學和放課經常一起走。我和他的哥哥,姐姐和妹妹都很熟悉。尤其是他的姐姐,我們很談得來。她姐姐也就是比我們大一,二歲而已,也是一個美麗的女孩。 2006 年夏天聽鴻明說他姐姐已經去世了。真是讓人唏虛不已。感歎世事的滄桑,無常和不公平。

1968 年 10 月三十九中學帶頭在沈陽市第一個下鄉。 2000 多個年輕的學生被分配在遼寧省開原縣的各個村莊裏。成為了新一代的農民。我們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犧牲品。當然也有例外,那些軍隊幹部子弟都一夜之間穿上了軍裝,變成了那個時代的驕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