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勝

我是一個中國海員,在船舶和海上生活和工作了近30年。如今到了晚年,來到了異國他鄉新加坡。
正文

中國海員 (中)

(2007-03-09 02:47:10) 下一個

當時的新加坡遠沒有今天這樣富裕和美麗。可是那時的中國就更不用提了,和新加坡相比,簡直就可以說是原始社會。來到了新加坡港,船員特別高興,仿佛來到了購物天堂。 從歐洲遠航歸來,船長要想方設法地讓公司安排船舶掛靠新加坡加油和加水。以求船能在新加坡停靠,讓船員能在新加坡上岸。 那時的100新元是很大很大的錢,能買不少的東西。可是那時的中國海員的收入更是十分的可憐和微薄,當時有句流行的話叫幹不幹兩塊半,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分配狀態。這就是如果船走遠航線,公司每天給每個海員兩元5角人民幣的航行津貼。其中一塊半給人民幣,一塊給外匯。若是走近航線,給一元四角的航行津貼,其中一塊另五分給人民幣,三角五分給外匯。而且從船長到水手都是一樣的。這種黃金分割不知是那個高人想出來的。

1975年時,新加坡的一碗麵條隻要5角錢,可是我們也舍不得吃,因為5角錢可以買一盤錄音帶。外匯寶貴啊!大廚準備和分配一些麵包,熟雞蛋和水果給船員,我們就在芳林公園的草地吃午餐,到也是其樂融融。能在新加坡買一點價廉物美和中國沒有的東西,把它帶給家人是我們最大的樂趣。

新加坡的紅燈碼頭,芳林公園,泰昌布莊,牛車水和珍珠大廈一帶不僅見證了新加坡的繁榮和發展,也見證了一代中國海員的痛苦和辛酸。當年中國海員不論是從紅燈碼頭上岸, 還是西錨地, 或者是裕廊等碼頭, 都有車和船將中國海員接到泰昌這條街。 然後又從這裏將中國海員接回船上。 在這條兩叁百米長的小街上, 最興旺時聚積了十餘家專門做中國海員生意的布荘, 電器店和雜貨鋪。 其中最著名就是泰昌布莊。 以及後來的兄妹店和眼鏡店。 這些商店都是專門做中國海員的生意的. 這條小街於是就成了中國海員在新加坡港的聚散地。我1988年從廣遠調到大遠以後,隻要在新加坡上岸,還是可以在泰昌這條街看到、在廣遠工作時認識的老朋友。

那時公司規定船員上岸必須三個人一組,由組長帶領,回船後組長要匯報。組是政委編的,有的政委更是要求要老少搭配,南北方人搭配,黨員和群眾搭配。現在回想起這些規定,真有一種說不清的滋味。據說這些規定到現在也沒有改變,船上依然有政委的編製,真不知道這個20左右個人的小團體,有什麽必要放一個政委在船上呢。這是一個多麽大的人才和物力的浪費啊!這也從一個側麵看到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的艱難性。所謂的改革開放已經快30年了,就連一條遠洋船舶的體製都沒有辦法改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