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蘆隨筆

人隻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能夠思想。
個人資料
思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吃的藝術和藝術的吃

(2021-07-13 19:14:34) 下一個

美食家和吃的藝術

喜歡看談吃的文章。會吃的人是美食家,會吃同時把吃寫得有趣的人就是吃的藝術大家。比如梁實秋,唐魯孫、劉枋和汪曾琪。會吃,會做同時會寫的人就更是鳳毛麟角了。名家談吃,很少詳細介紹做菜的步驟,但能讓讀者知道一道菜為什麽好吃,一道菜怎樣做得好吃;讓食客知道怎麽吃,讓烹家知道怎麽做,比看菜譜要有趣得多。好的談吃的文章,有知識,有境界。不僅是寫吃, 寫吃高於吃。

關於吃是藝術還是科學,我和女兒有過討論。女兒做飯,非常精確。她回家都帶一個廚房秤。每次做飯,嚴格按照菜譜,精細到所有材料,都要過秤,加佐料也按照菜譜,一樣也不能少。我做飯全憑感覺,很少看菜譜,隻知其大概,知其所以然,跟著感覺走,根據手邊材料,隨意發揮。女兒說做飯是科學,就像麥當勞的快餐,由於食材和佐料的精確計量,每個分店的味道都大致相同。

藝術起源於有餘裕後的追求,吃的藝術也是同樣。中國的八大菜係,成型於晚清。當時美洲的高產作物玉米、土豆、紅薯在中國廣泛種植,人們開始能吃飽肚子,每天兩餐變成三餐。吃飽之後才會想到吃好。改革開放前,每月半斤肉,半斤油,糧食定量。世界觀餓成了食物觀,萬物皆以可食與否視之。史提夫·喬布斯說人應該保持饑餓感,饑餓感讓我熟讀了新華字典,抄下了所有能吃的植物,按圖索驥,滿山尋找可食的植物, 花草果木,幾乎嚐遍。吃過大頭針釣到的魚,鋼絲叉到的青蛙、紗窗網撈到的稻田小蝦、水溝中的泥鰍,屋簷下的麻雀蛋,池塘中的田螺,河裏的螃蟹和草上的螞蚱。那時吃是為了果腹,與藝術無緣。

吃的藝術主要是味道和口感。味道有甜酸苦辣鹹辛澀麻鮮香十味。口感來自於食物與牙齒和舌尖的接觸感,有粉、糯、彈、滑、脆、膩、粘、嫩、軟、硬、涼、燙、爽、厚等感覺,比味覺的種類還多。很多美食引人入勝的就是口感。比如海參的軟嫩粘滑、豬蹄和鴨掌的幼滑膠彈,糯米,白果仁的軟糯粘棉、油爆雙脆的脆,魚丸的勁道彈牙。爽是鮮明愉悅,清新爽脆;厚是層次豐富,回味悠長。很多南方人愛吃炒螺螄,追求的是那種嘬嗍感。

會吃才能會做,美食家吃到一道好菜,憑味道就能體會到妙處何在,也能領悟到做菜的關鍵。陸文夫的《美食家》中吃客朱自治給廚師講課,說放鹽是烹調的關鍵,因為鹽能吊百味。過鹹過淡都不出味,恰到好處的鹹能吊出食材本身的鮮味。

我做菜講究最簡主義:最好的食材隻要最少的烹調,烹小鮮如治國,少折騰,原味是最好的。用調料如點睛,不過多過雜,不能掩過食材本身的原味。好的美食家,都喜歡親自買食材。清末美食家袁枚《隨園食單》中說“大抵一席佳肴,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食材之功尤其重要。

說吃是藝術,是因為烹調像藝術一樣,需要想象力,需要創新。不嚴格按菜譜做菜,就和不嚴格按兵書打仗一樣。異想天開,才能開創新菜。很少有人知道絲瓜藤尖比絲瓜更好吃,發明這個菜的人一定想象力豐富和敢於創新。銀耳一般用於甜食,代替黑木耳放在火鍋或燉菜中,也很好吃。有一道菜叫汽鍋雞,因為不喜歡吃雞,就把雞換成排骨,味道更好。用平底鍋做貼餅子,勝過農村的柴灶鐵鍋。老北京炸醬麵用中國的黃麵醬,太鹹、太甜。我改用西紅柿做成的炸醬,鮮而略酸,口感更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山鄉不仕老了 回複 悄悄話 賣當勞有中心廚房,研究各種配方,烹飪方法。然後固定下來。還是先做出來的。
百萬莊大俠 回複 悄悄話 文學城若搞一個美食家評比的話,菲兒會榜上有名,點評如下:
優點:花樣翻新,心靈手巧。缺點:不能送貨上門,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太差。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心之初' 的評論 : +1

好文!
心之初 回複 悄悄話 “是因為烹調像藝術一樣,需要想象力,需要創新”,以菜譜為基準,左右調整。
中醫也是藝術。
pssci 回複 悄悄話 麥當勞的飯不是做出來的,而基本是製造和生產出來的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吃和藝術,法國人做得特別好!
海澱網友 回複 悄悄話 樓主厲害。神農氏。另外洋人說味道,無非酸甜苦辣鹹鮮。樓主信筆拈來,甜酸苦辣鹹辛澀麻鮮香,多了幾個維度。
spot321 回複 悄悄話 喜歡這篇集藝術與吃為一體的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