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轉發。但看見朋友轉發的一內行專家觀點。覺得說得比較中肯,有道理。供大家參考。
讀了何庭波給海思員工關於啟動所謂備胎芯片的信之後,覺得有些話不得不講。對於業內人士來說,這封信就是在忽悠、打雞血的。也許她自己本身就是個外行,設計芯片和設計線路板使用芯片,是兩回事。她可能以為自己的團隊已經開發了三五成的替代芯片,或是隻是設計出了核心功能芯片,雖然功能差一些,覺得也能湊合著用。但是一個產品上的線路板,少一個芯片就沒辦法生產。而一個產品少則幾十,多則成百上千個芯片,其中大多都是通用芯片,是歐美公司幾十年的累積經驗研發出來的。我是相信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的,華為更是聚集了國內菁英。如果華為集中人力,花幾年的時間,開發出一個管腳和功能相同的通用芯片,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現在國內自己研發的芯片,幾乎都是專用芯片ASIC (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也就是根據自己產品的需求,量身定製的。這種芯片不愁銷路,沒有競爭對手,隨著自家產品而進入市場,而其芯片本身並沒有商品的競爭對手、價格、供需等特性。
我在設計硬件線路領域已經有二十多年了,這方麵絕對比搞芯片設計的人更有發言權。我前後工作過的幾間大公司對於產品選用芯片的流程幾乎相同。首先設計所用的元器件(包括芯片、電阻、電容器、晶振、二極管等等)都需要從AVL(Approval Vendor List)的廠家中選取,除了保障產品質量,還有一點就是保障供應的可靠連續性。除此之外,這些元器件大多需要second source, 就是管腳和功能一模一樣的第二、第三個廠家。隻有極個別的可以例外,如Intel的CPU、PCH,Broadcom、Marvell 的通信芯片係列等。除了它們的芯片提供主要功能,獨一無二的之外,還有就是它們都是芯片大廠,可靠性有保障。對於其它輔助功能的芯片,雖然有兩三個廠家,但我們也常碰到芯片EOL(end of life)的通知,這時候通常根據自己產品預計生產的年限和所需量做一次性的LTB (last time buy)。當然如果買的芯片不夠,或預計自己的產品的生命周期在幾年內都不會結束,那麽這時則需要找功能類似的芯片,修改原理圖和線路板,同時也要修改BOM(build of material) 。等新的線路板生產回來後,還需各種測試(dvt,dmt,emi?)以及後續的report,快則兩三個月,慢則半年。這還隻是少一個芯片,並能找到類似功能的情況。如果找不到類似功能的芯片,那麽這個產品就可以洗洗睡了。對於華為這樣一個使用大量通用芯片的公司,斷芯就意味著斷糧斷水。海思是絕無絲毫可能設計出滿足華為產品的全部芯片,甚至於連一半所需芯片也設計不出來。如果何庭波誤以為海思把華為所需的關鍵核心芯片的備胎設計出來,就可以救華為,那就是太無知了。少了不起眼的輔助芯片,如供電芯片、橋芯片、數模轉換芯片等等,就像少了空氣一樣,雖然平常不覺得它存在,但一旦缺失,就會窒息而死。
所以隻要美國斷芯(美國芯片生產占世界芯片總量一半以上),華為是九成九死定的。那百分之一生存的可能,就是中國閉關鎖國。對了,還忘了說芯片設計輔助軟件,美國在這方麵幾乎壟斷了。
評注:外行人以為芯片就是一個,做出了一個芯片就一通百通。芯片有各種各樣,很多芯片包括算法和技術專利。現代每個電子產品都是一個係統,包括幾十到幾萬個芯片。一個公司不可能全部自己開發所有的芯片,特別是通用芯片。必須依靠其他專業廠家。從經濟上說,也是不合算的。華為可能在一些ASIC和少量通用芯片上開發備胎。但不可能也不會在所有的通用芯片上自己開發備胎。一個產品隻要被斷供5%的芯片,找不到其他廠商的替代品,肯定玩完。任老板和何總裁要鼓舞士氣,穩定軍心,配合國內宣傳,必須忽悠。
唯其如此,說出這樣的大忽悠才令人震驚。任正非也是,說斷供影響不大甚至沒有影響。都在明目張膽的騙。不知為何。
我怎麽覺得是蠢貨完了之後就有希望了。
霧裏南洋 發表評論於 2019-05-20 00:26:58
隻有備胎芯片對偉大的民族複興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從根上抓起。目前做芯片的高純度矽還是得靠日本鬼子。所以拿下日本是必須的。然後沿一帶一路水路並進,再拿下荷蘭。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right .
木桶效應馬上就會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