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蘆隨筆

人隻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能夠思想。
個人資料
思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走出舒適圈,但是別走太遠

(2019-05-15 20:15:13) 下一個

走出舒適圈,但是別走太遠

近期流行一種舒適圈的說法:每個人都樂於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與熟識的人相處,隻做自己會做的事。於是生活就會很輕鬆、很自在。一旦我們走出這個圈子,就會麵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因而感到不舒適,想要退回到舒適圈內。但是老呆在舒適圈內,就不會有挑戰和發展,你的舒適圈就會永遠那麽大。 當外界條件變化,原有的舒適圈消失,生活就隻剩下了不適。隻有走出舒適圈,不舒適變成了舒適,舒適圈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麵,如果一個人完全脫離了自己的舒適圈,遭遇到的挑戰、變化太強大。生活中全是不舒適,就有滅頂的風險。

阿米巴原蟲是一種低等單細胞動物,它能引起阿米巴痢疾。有人做了一個實驗,把阿米巴原蟲放在一個最合適的濕度,溫度,光亮和酸堿度的容器中,保持這個環境完全沒有聲音和震動的幹擾,阿米巴原蟲會很快就會死去。另一方麵,把另一個阿米巴放在一個不斷發生劇烈變化的容器中,這個動物也活不下去。極端的平靜和極端的運動同樣足以致命;進一步言之:極端的適應和極端的不適應都不是最好的生存環境。

人類的祖先發源於中生代的侏羅紀的小型食蟲類動物。它們頭腦小、智力低下,在森林庇護的地麵上生活,夜間出來覓食。它們的特征是眼睛不發達、長吻、夜行、膽小、缺乏自衛能力。當時的世界是被最適應的恐龍統治的,食蟲類屬於低級進化動物,二等公民,在恐龍治下顫顫巍巍地偷生。大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發生了滅絕事件-一個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了全球灰塵遍布,陽光遮蔽,長時間的黑暗,全球生態係統極度惡化,恐龍等大型動物紛紛滅絕。假如當時我們的哺乳類祖先已經進化得和恐龍一樣先進,我們很可能已經不複存在。而在當時哺乳類祖先們由於喜歡夜間生活,體型小,容易找到庇護地,雜食、生性謹慎、天敵滅絕,卻在危機中得到了發展,填補了恐龍留下的空間。

大約在五千萬年前,有些食蟲類不甘於原已適應的環境,勇於開發新的邊疆,去“新大陸”冒險。於是食蟲類分道揚鑣,有的上天(蝙蝠),有的入地(鼴鼠),有的下海(鯨魚),有的停留在地麵(刺蝟)。隻有一種選擇了上樹,發展成為靈長類,最終成為人類。為什麽上天入地,行地下海的都停留在低級,而隻有上樹的發展為高級動物?因為前者過於適應它們的環境,在各自的發展方向上過於特化,而停止了發展進化。而上樹的食蟲類們生活在一個適應與不適應的矛盾環境中,適應讓其生存,不適應迫其發展。食蟲類上樹改變了原來的生存條件,產生了新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形成了自然選擇的壓力,逼著食蟲類向著適應新的環境的方向改變。由食蟲發展為食果,進而雜食。發展的結果是體重增加,在樹上又開始了不適應,又向地下發展。新的地麵的生活,同樣又是適應和不適應的矛盾,促進了新的發展。不斷地處於新的環境,才能在變化的環境中得到不斷的發展進化。

再往後,大約在15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非洲古猿,生活在古老的非洲熱帶雨林中。這時持續的地質構造形成了從南到北的“東非大裂穀”。大裂穀改變了環境,東部因高地阻隔了水汽成為了幹旱少雨的地區。非洲熱帶雨林開始分裂成隔離的森林,鑲嵌於稀樹草原和灌木叢地。環境的改變使生物種群麵臨自然選擇的檢驗。非洲古猿貪戀原本適應的熱帶雨林,仍然死守森林殘破的老家。它們已經特化為樹棲動物,失去了當年勇於上樹的食蟲類祖先的開拓性;它們不敢和已占統治地位的地麵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去競爭,選擇留在森林裏,靜靜地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最終形成了現代的大猩猩和黑猩猩。而人類的祖先,迫於開闊地麵這樣的新環境的壓力,勇敢地走出了伊甸園,下樹生活,在雜草叢生的地上,它們必須學會直立才能摘到樹上果實或看到遠處的東西,兩腳行走解放了它們的前肢,使其活動和思維能力提高。他們仍然要在樹林中取食和睡眠,他們的食物的大部分依然依賴於樹上的果實。但是,他們需要經常地從一片樹叢轉移到另一片樹叢中去,要求他們在地麵上快捷行動。人類的祖先殺出了一條生路。投身於激烈的角逐,與其他占統治地位的地麵動物一比高低。這是冒險的一步,所幸,這個冒險成功了。

特別適應環境的古猿,因為特別適應,失去了適應能力,最終因為他們特別適應的環境的消失而毀滅。即使它們的特定環境不被毀滅,古猿也因為特別適應而無從發展。所以特別適應看來是優點其實是缺點。人的技能過分特化而缺乏可變性,就要被淘汰,就不能發展。人不必追求過分特化,而更要追求可變性。

人類社會進步需要開拓的探險精神。這種探險精神是西方文明的進步動力之一。比如新大陸的發現、工業革命、美國的開發西部、擴土拓疆。發展到現代,探索精神衝破了地理的束縛,發展為對太空的探索,對未知的科學世界的開拓,對自由民主社會的追求。

沒有人不喜歡舒適,沒有人追求過度不適應,但是過度適應同樣不是好事。人都有惰性。過度的適應使我們目光短淺,自鳴得意而忘記了迫近的危險,最後喪失適應能力,以不變應萬變。人類是在適應與不適應的矛盾中發展起來的。完全不適應,就失去了存身的基礎;完全適應,就會得其所哉,止步不前。以一定的適應作為立身之地,以不相適應作為改變自身的需要和進步的動力。追求適應的發展又使我們超越了環境,產生了新的不適應,從而進一步改變環境或者追求新的環境。就這樣在環境的適與不適之間,人類得到了不斷的進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syh 回複 悄悄話 很有道理!喜歡博主的文章。
清漪園 回複 悄悄話 很有道理。
Jennifer2000 回複 悄悄話 對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