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80)
2021 (49)
2022 (69)
2025 (1)
主戰和主和
中國民族主義有一些思維定勢。其中之一就是,在和外國的爭端問題上,主戰者是愛國的,主和者是投降派;主戰者是代表正義一方,主和者是代表反動的一方。所以每當國家與外國有爭議時,總有不少鷹派,占領道德高地,慷慨激昂,極力言戰。
其實曆史上,輕言主戰而導致誤國害民,割地賠款者的實例不少。
晚清的張佩綸就是這麽一位主戰派。張佩綸任都察院左副都禦史,與寶廷、吳大瀲、陳寶琛等評議朝政,號稱清流派。張為法國侵越,上奏章十數篇,主張抗法。放言高論,以談兵事為能。於是慈禧任命張佩綸為福建海疆大臣,到前線指揮作戰。當法國軍艦侵入馬尾港後,張不加戒備。甫聞炮聲,即從船局後山潛逃。大雷雨中,連鞋子也跑掉了。戰鬥不到1個小時,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九艘軍艦被擊毀,死傷七百餘人,福州造船廠也慘遭炮擊。而法軍僅5人死亡,15人受傷,軍艦傷3艘。中國因而失去東南沿海與台灣海峽海權。大軍機沈桂芬言:書生典兵,煞有介事,但最終不過是紙上談兵。日本攻占琉球島,當時廷論多主戰。桂芬獨言勞師海上,易損國威,力持不可。與其戰敗後割地賠款,大損國威。不如輕易不言戰。主戰派不審時勢,一味高談闊論,慷慨主戰,如張佩綸,不僅自取其敗,而且自取其辱。
另外一位主戰誤國的名臣是翁同龢。翁是清流領袖,甲午戰爭時,力主對日開戰。他是光緒的師傅,光緒聽其言,嚴責李鴻章立刻開戰。 李鴻章知道北洋一隅,不敵日本一國之力。且北洋艦隊準備倉促,遽然出戰,難以取勝。但聖命難抗。最終甲午海戰的結局是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被迫簽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翁同龢作為戶部尚書,對北洋海軍極力打壓,在費用開支上多方為難。事實上,翁同龢知道北洋海軍的實力,他之所以一味主戰,是有私心的。如果大清國真的打敗了日本,作為主戰派,翁首功一件;萬一戰敗,則削弱的是政敵李鴻章的實力。曆史上,空談的主戰派多數都是站幹岸的,自己一不上前線,二不用指揮征戰。可以唱自己的高調,流別人的血。持主戰高調可以占領道德高地,博取虛名,迎合輿論,嘩眾取寵。而不是從國家民族的利益出發。所以才能喊出不惜一切民族犧牲,也要打仗的口號。比如寧願中華不長草,也要保衛xx島的口號。如果一個民族的根本利益都沒有了,收回一個小島又有何意義?
另一位主戰誤國的名臣是大名垂宇宙的諸葛亮。諸葛亮以中興漢室為偉大事業目標,知其不可而為之。六出祁山。屢啟兵釁,積年無功。徒耗國力。在他臨終之際,還把他的既定方針傳於接班人薑維。薑維於是十一次兵伐中原。連年征戰,耗損國力至巨。百姓不勝負擔,“民有菜色”。導致富庶之天府,險阻之蜀道的蜀國在三國中最先滅亡。從曹魏出兵到劉禪投降僅僅用了兩個月。魏兵入城,成都的百姓竟然“具香花迎接”。所以諸葛亮是小聰明,每個戰役他能指揮打勝仗,但是在審時度勢,決定國家的長遠利益的大政方針就不行了。他為了自己的理想主義,為了自己的名聲,驅蜀國人民於水火之中。在看大形勢方麵,諸葛亮還不如後主劉禪。劉禪勸諸葛亮說“方今已成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明確表示,三國鼎立大勢已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和平才能治國長久。清人趙藩題武侯祠的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實際上既含有要從諸葛亮一味主戰的政策中總結教訓的意思。
中國有種奇怪的現象,民族主義、主戰和愛國這些高調常常和私利結合一體;而主和派的“漢奸”們往往是從民族長遠利益出發。在開戰、愛國高調貌似崇高成為主流輿論時,當舉國發狂時,跟著唱高調是最省力的。而清醒認識形勢,要被輿論攻擊,千夫所指。主和者更需要勇氣和公心。忍辱負重。當主戰者易,當主和者難。
庚子之亂的主戰派載漪、載濂、載瀾、載勳、剛毅、徐桐、崇綺都是圍著溥儁“大阿哥” 的太子黨。溥儁的師傅是崇綺和徐桐,載漪是溥儁的生父。載濂、載瀾是載漪的兄弟。剛毅、啟秀、崇綺、載勳等人也是載漪一派。他們守舊,不通外務,一貫仇洋。想借義和團鬧廢立,擁立大阿哥當皇帝,自己從而升官發財。慈禧主戰是因為聽信大阿哥黨的欺騙說洋人想逼她歸政於光緒。在他們光冕堂皇的愛國主戰,維護中國主權立場下,都有自己的私利。
而憂國憂民的主和派在義和團湧入北京之際,在生命威脅下,在二毛子,漢奸帽子下,仍然冒死上諫。如吏部侍郎許景澄說“不知宗社生靈,置之何地?”太常寺卿袁昶認為:“釁不可開,縱容亂民,禍至不可收拾,他日內訌外患,相隨而至,國何以堪?” 結果反對與各國開戰的五大臣被誅殺。
另一位忍辱負重的主和派是郭嵩燾。郭嵩燾和李鴻章、沈葆楨等為同科進士。郭嵩燾比較早地認識了西方。他考察過洋槍隊和英國人管理的海關。協辦、主辦過上海廣方言館和廣州同文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郭嵩燾知道大勢所趨,武力遠遠不如別人,極為反感不切實際的高調,認為“戰無了局。”僧格林沁不聽其勸,誘敵開戰。導致八裏橋東直門大敗,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清朝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條約,中國因此而喪失了香港九龍以及東北和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對英、法兩國賠款各800萬兩白銀。
1875年英國使館翻譯馬嘉理在雲南被殺,郭嵩燾主張對巡撫岑毓英嚴加議處,和平解決。清廷官官相護,致使“馬嘉理”事件一再升級,最終在英國武力威脅下,賠款銀20萬兩,簽煙台條約。郭嵩燾被清廷派駐英國任首任大使,任上對西方作了客觀報道。於是遭到毀謗,“漢奸”、“貳臣”之類的指責咒罵,洶洶而至。“湖南人至恥與為伍。”翰林院編修何金壽參劾他“有二心於英國,想對英國稱臣”等語。郭嵩燾的摯友--晚清名儒王湘綺寫了一副對聯來嘲諷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燾辭職後,返鄉到長沙後,行李受到長沙、善化兩縣的阻止。大罵郭嵩燾“勾通洋人”的標語貼在大街之上。自巡撫以下的地方官員都“傲不為禮”。郭從此被清廷冷落,晚景淒涼。
現代禍國殃民的主戰派首推毛澤東。毛為國際共運甘當馬前卒,為蘇俄火中取栗,不顧中共政治局的反對,力主援朝出兵。造成中國民族利益。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犧牲。50萬人員犧牲,軍費損失100億美元,換來個麻煩製造者—金家獨裁政權。赫魯曉夫想搞和平共處、和平競爭。毛認為是修正主義。毛積極鼓吹打世界大戰。不拿世界人民的生命當回兒事,也不拿中國人民生命財產當回兒事。毛訪蘇時在國際共產黨大會上發言:“大不了就是核戰爭,核戰爭有什麽了不起,全世界27億人,死一半還剩一半,中國6億人,死一半還剩3億。” 這個講話一完,全場鴉雀無聲,被戰爭狂人嚇呆了。捷克斯洛伐克總書記拿著咖啡直哆嗦,說中國6億人,我們才2000萬啊。從此很多東歐國家和中國分道揚鑣。幸虧中國當時武力不強,沒能力挑起戰爭;否則不是中國自己亡國,就是整個世界一起完蛋。
1956年,匈牙利事變。毛澤東持強硬立場,要求蘇聯鎮壓。中方的意見影響了蘇共領導的決定,決定出兵,鎮壓匈牙利人民革命。有22,000名匈牙利公民被判刑,13,000名被囚禁,數百名被處決,約有二十萬難民逃到了西方。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美國封鎖古巴。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赫魯曉夫不敢挑起世界大戰,兩強對視先眨了眼,撤退了。毛領導下的中共批評赫魯曉夫是投降主義。毛後來發表《鳥兒問答》。“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嚇倒蓬間雀。”表明他為了當世界共運的領袖,不惜打仗。他根本不在乎戰爭,不在乎戰爭下人民的苦難和犧牲。
讀史明鑒,主戰未必英雄,主戰未必正義,主戰未必愛國,主戰未必崇高。
---------------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嚴格執行。那個時代以後出生的獨生子女們,從20世紀末開始進入軍齡,從而使得中國數百萬大軍,快速地向著“獨生子女化”邁進。經過十餘年的轉換,形成了一支規模世界罕見的“獨子軍”。部隊在2006年的抽樣結果顯示,當年入伍新兵50-60%以上都是獨子。
如今,中國軍隊獨生子女化已經到了什麽程度?國防大學教授劉明福估計,整個軍隊的獨生子女率已經不低於70%,作戰部隊則超過80%。
甲午中國海軍世界上數一數二,但是製度腐敗,被日本大敗。今天中國之腐敗有過於晚清。
樓主的結論:“讀史明鑒,主戰未必英雄,主戰未必正義,主戰未必愛國,主戰未必崇高。”用的是“未必”一詞。這怎麽能說是偏聽偏信呢?
讀史同時明鑒,不主戰未必英雄,不主戰未必正義,不主戰未必愛國,不主戰未必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