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蘆隨筆

人隻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能夠思想。
個人資料
思蘆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外馬仔的兩種命運:政治大氣候下的小人物

(2010-02-23 11:28:46) 下一個

國際毒販往往利用或騙取無知民眾當馬仔,攜帶毒品過海關。一旦被查獲,就溜之乎也,讓馬仔來頂缸。如果馬仔的上下線沒有抓到,按照中國司法,馬仔的命運就取決於所帶毒品的數量。如果攜帶海洛因50克以上,就會被判死刑。

2007年9月12日英國公民阿克毛•沙伊克在烏魯木齊機場被查獲攜帶約4千克海洛因。雖然英國政府、一些人權組織和聯合國稱其患有躁鬱症,受毒販利用,請求中國政府免其死刑,他仍被中國法院判處死刑並於2009年12月29日處決。同樣充當馬仔的湖南湘潭人莫衛奇在2008年4月23日在雲南芒市機場被查獲攜帶1027克海洛因。在一審二審兩次被判死刑後,終於在451天後,得到無罪釋放,有關部門承認錯捕錯判,最後國家賠償五萬多元。兩案的區別在於公安沒有抓到阿克毛的上線“奧克樂”。而莫衛奇的上線雖然在警察的不作為下逃脫,但最終在堅持的律師推動下,被捕歸案,供認出莫衛奇並不知情。

西方曾就阿克毛被判死刑向中國政府多次交涉,被中國政府和網絡憤青認為是幹預中國司法,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其實英國廢除了死刑,反對實施死刑是一貫立場。英國外交部也曾聲明反對伊拉克判處薩達姆死刑。英國外交大臣也和美國交涉過反對美國對兩名英國籍基地組織恐怖分子貝格和阿巴西處以死刑。所以這種交涉並不單單是針對中國的。何況按照國際標準,中國的死刑判決是很草率的。即使按照中國法律,也存在不少漏洞。

對阿克毛案件中西方的反應不同確有來自於雙方司法製度和觀念上的差異。中國司法認為,毒品運輸者的知情不需要確鑿證據,隻要在運輸過程中存在不符合常理的情形,就會認定毒品運輸者是知情的,按相關法律判以運輸毒品罪。除非有證據證明馬仔確屬被蒙騙。換言之,無罪需要舉證,就像莫衛奇案件中。而西方則相反,認定有罪需要確鑿的證據。另外,中國量刑的輕重主要依賴於攜帶毒品的多少,而西方量刑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犯罪情節。

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即使按照中國法律,阿克毛案件也有很多輕率潦草之處,難以服人。比如初審在30分鍾內就認定被告有罪。庭訊缺乏恰當的程序,有效的辯護或證據提呈,使用了不專業的口譯。中國在拘押阿克毛一年後才通知英國。很多阿克毛的異於常人的行為證據,已應該足以讓法庭考慮對阿克毛進行精神病鑒定。比如阿克毛幻想他創作的歌曲將成為世界排行榜第一並為世界帶來和平;比如阿克毛在法庭上的發言前言不對後語,有時甚至荒唐可笑;比如阿克毛在倫敦爆炸案發生後大送短消息的親率衝動。但中國司法機關以沒有精神檢測的必要前提拒絕了阿克毛的司法精神病學鑒定申請。沙伊克直到很晚才被通知死刑判決。審判中也沒有遵循中國司法提倡的“疑罪從無、無罪推定”的刑事司法原則。如此草菅人命種種,暴露出中國司法觀念中對生命的不夠尊重的態度和對死刑的不慎重。足以讓世界質疑中國司法的公正性。

中國輿論認為中國這次已對英籍嫌犯給予了足夠的照顧:中國《環球時報》說,“要換中國人的話,早就槍斃一百回了”。 比較上麵中西兩位馬仔的命運, 很難說阿克毛得到了優待。有論者認為這次對阿克毛沒有法外開恩,表明中國司法的進步。中西一視同仁。這些論者隻看到國籍而不關注個案的差別。說明民族主義對其思想的局限,無論看任何人,看到的首先是國籍,民族,而不是個體。我們為什麽不能忘記國籍,隻從案件本身來看看本案暴露出來的中國法律的問題,法律觀念上的問題和司法製度上的問題呢?

人權觀察亞洲事務部主任蘇菲•理查森說:“我認為中國政府正在顯示出,過去通常對本國人民表現出的對法律標準的漠視現象,現在慢慢地開始發生在非中國公民身上。”在中國的經濟地位成長之際,在國際政治大氣候下,阿克毛的英籍身份,很可能反而成為了他的催命符。中國需要一次洗雪百年恥辱的機會,需要一次向世界說不的機會,需要一次向國人打氣的機會,需要一次向世界顯示強硬的機會。

最近《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奧巴馬,13億中國人鄙視你》。不顧外交禮儀公然叫罵挑戰美國總統。春晚上趙本山等兩次意淫美國,表現了中宣部定出的在新年裏的自我打氣的基調。可以感覺到大清國在中國的複現,而且是乾隆五十七年的大清國。那時英使馬戛爾尼進京覲見乾隆,隻為了爭取一個平等的外交和通商關係。但卻被高高在上的驕橫的大清國拒絕。清政府把英國的通商要求一律斥之為“非分要求,”認為英國這樣的“蠻夷小邦”沒有資格與大清帝國平起平坐,而隻配向清帝“朝貢”。導致門戶為列強炮艦轟開。

中國不是不該硬,而是要軟硬適當。軟硬的表現要恰當,合適合情,有理有度。而現在的中國政府表現出來的強硬,看得出都是為做戲,為的是在國人麵前表演。所以進退失據,軟硬失當。

中國文明到底怎麽了?永遠不能以平等之心待人,貧則低眉,富則傲首。貧或富都是暴發戶心態。中國人的心理總是在極度的自大與自卑兩極上徘徊。或者極其重視所謂國際影響,強調外事無小事,對洋人法外施恩;或者趾高氣揚,以中國特色標榜而藐視國際標準。而兩種立場之間的轉換,取決於闊不闊。可惜現在隻是國家有點兒闊了,而人民還不能說富。 其實國力也沒有真正富起來,就忍不住炫耀起來。怕的是今後又重蹈大清國的覆轍,又走入另一個喪權辱國的周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