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當不益壯

現居海外,常回國內,自稱
個人資料
正文

南非之行(五) 探訪黃金礦 (圖)

(2007-03-10 20:09:27) 下一個

 

  

來到南非就會讓人想起黃金。

黃金自古以來就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在古埃及文字中,黃金的意思就是“可以觸摸的太陽”,其地位之神聖不難想象。去年年底上映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除了驕人票房外,對國人而言,更重要的是體驗到了滿目黃金的皇家氣質。

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黃金出口額占全部對外出口額的三分之一,據估計,世界上約一半的黃金來自南非,來自約翰內斯堡一條長達 500 公裏的“黃金弧”,因而,約翰內斯堡又被稱為“金都”。南非被譽為“黃金之國”。

著名的金礦博物館,位於約翰內斯堡的近郊,是世上唯一的室外金礦博物館。 它坐落在世界最富有的王冠金礦 14 號井 的頂端。 這兒與其說是個博物館,還不如說是個遊樂公園。 該公園最初按照 19 世紀礦業小鎮的風格設計。它展現的是約堡在淘金潮時期的風 貌,有一個供參觀的仿造約堡剛建成時的古城鎮,在這裏可以看到舊式的釀酒廠、舊式的民宅、仿皇家劇院等歐式古建築,還可以看到南非土著人的舞蹈表演。 館內仍保留著一列窄軌的老爺火車,徐導告訴我們,由蒸 汽車 頭拖動著三節車廂隔一段時間就會緩緩地繞著金礦博物館行駛一周,坐在車廂狹窄的木板凳上,你會覺得時光一下子倒退了大半個世紀。
                                                        
                                                                     金礦博物館是遊人的必去之處                 

徐導把時間安排的很緊,我們早早就來到 博物館。門前已有數十名遊客在自動排隊,清一色的白人,有大人有小孩。現在正是南非的暑假期間,家長們帶著孩子們來。看得出來,他們不是來參觀的,而是來遊玩的。

我們是第一個旅遊團體,徐導直接把我們帶到門前,門衛和管理人員都是黑人。雖然已過九點,博物館還沒開門。徐導回頭對我說∶黑人工作效率很低,從不遵守時間。

徐導進去買票,和主管交涉,希望能放我們進去,但不知什麽原因,二十多分鍾過去了,仍沒動靜,我們不得不在太陽底下暴曬著。我回頭看看那些比我們來的還早的遊客,他們似乎早已習慣,見怪不怪,毫無怨言地等待著。是的,現在是黑人弟兄們掌權,要適應他們的工作節奏。在這裏,你戴幾萬元勞力士的手表也沒用,你要服從他手上也許隻有幾十元的手表。

進門時,我們分成兩隊,接受黑人兄弟的安全檢查。所有的人都要把隨身帶的包打開,檢查是否帶有武器。畢竟我們來到的是 金礦博物館,黃金雖不能說大大的有,但歹徒如得手,也足夠一輩子享用。

進門後,迎接我們的是昔日礦工塑像。據說,最開始時,淘金者以白人為主,故塑像是以白人為原型。大家聽說參觀的礦井是個關閉的井,沒有礦工,於是紛紛在塑像前留影紀念,也算和南非的工人階級兄弟有了接觸。
                                                    

                                                                       公園門口的礦工塑像
博物館給我們派來了專門的導遊,是位華人女士,四十歲左右。她一來就說我們來晚了,因為後麵安排的下礦井、看黃金冶煉都有固定時間。怪誰呢?她應該知道。

我們首先參觀的是陳列室, 內容很豐富,用圖片、模型和實物記錄了淘金狂潮期間的金礦曆史。 陳列室的牆上,掛著約堡黃金礦脈的分布圖,讓你一目了然。站在圖前,看著 長達 500 公裏的“黃金弧”, 我不由的發出感慨∶上帝真是照顧南非人。

當看到黃金礦石時,我有些出乎意料,在我的想象中,上麵應布滿大小不等的黃金顆粒,實際上顆粒很少,大多都是金沙。
                                                         

                                                                                  南非金礦石
參觀遊覽,一定要緊跟導遊,這樣能聽到不少故事,增加許多知識。導遊介紹,這條金礦脈是澳大利亞人喬治 · 哈裏森1886年發現的,故事很有戲劇性。這位來自大洋洲的淘金者狂熱地追逐黃金暴發夢,曾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碰過運氣,隨後又浪跡至非洲大陸最南端。同許多淘金者一樣,哈裏森在南非最初常常被一種貌似黃金的黃鐵礦石所愚弄,變得有些心灰意冷。1886年3月第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哈裏森從路過的農場內一座小山山頂向下走,沒走幾步,他便“撲通”一聲被草下一塊礫石絆得向前栽去。哈裏森邊罵邊掙紮著站起身來,回身在草叢中撿起那塊將他絆倒的石頭向下砸去。似乎還不解恨,他抬起腳來要將碎石踢向遠方,但那隻腳卻不由自主地停在了半空,其中一塊碎石正挑逗般閃爍著金光。哈裏森撿起了那塊礦石,斜對著陽光反複端詳,越看越激動,“上帝,這回真是黃金!”

哈裏森這一跤摔得真值, 按中國人的講法,天上掉下了個“大餡餅”。

在此以前,淘金者雖然在南非也時有發現,但那都是儲量不大的衝積層金礦,而哈裏森所發現的則是一條含金量極高的,綿延 5 00公裏弧形金礦脈,適合於運用現代工業技術進行大規模開采。他的發現誘發了曆史上又一次大規模淘金狂潮 ,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如洪水般湧來, 各顯神通, 一下子在這裏築起了 14 個金礦區, 原本寧靜的大草原上出現了許多臨時搭建的住所和帳篷,短短的幾年時間,約翰內斯堡就發展成為南非最繁華的都市。

我們隨導遊來到礦井前。 1976 年,此礦井因影響約堡城市地基而被迫終止開采。那時候,地麵數百米下依然躺著黃金。我們按 導遊的要求 戴上膠質頭盔,管理人員給男士們發了礦燈,上有開關,可以調節。女士們沒燈,讓她們夾在男士中間。為什麽隻給男士燈?我百思不得其解。這個玄念還是留給大家去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吧。

我們乘上了去地下礦井的電梯,電梯依然是當年的破舊電梯,可容納二十人左右。我們正開往另一個世界,在場的許多人可能從來沒有下到如此深的地下。當我們以每秒 11 米的速度下降時,電梯裏一片漆黑,非常安靜,靜的讓人有些忐忑不安。到 260 公尺時,電梯停下了。此礦井的最大深度有一千多公尺深,停工後 數十層的礦井已被水淹沒 。現在開放參觀的就這一層。整個參觀過程約有三十分鍾,導遊邊走邊介紹,內容包括礦井的開發過程,工具的演變及礦工的工作過程等。
                                                         

                                                                                礦井裏的遊客
導遊告訴我們,電梯和坑道中沒安燈,就是要原味原色。當年礦工最早就是在這種幽暗而潮濕的坑道中,點著蠟燭用鋼釺、鐵錘、鎬鍬等原始工具挖取金礦石。後來有了電鑽,開始了工業化開采。在她的介紹中, 那個時代古老而繁忙的淘金畫麵仿佛又再現在我們麵前。

我們走到一個斜上的狹小巷道前,導遊說∶這是通往上麵一層開采麵的。不是每一層開采麵都能通運礦石的車。上麵一層的工人通過這斜的小巷道把礦石滑滾下來,下麵用小車接著。開采後的礦石運到地麵,由礦工敲碎或用機器粉碎,用水衝入沉澱槽,金沙比重大,漸漸沉積於水槽底。礦工將這些沉澱的金沙送到過濾廠用化學法處理掉金沙中的其它礦物,再將純度較高的金沙送往 冶煉廠 鍛造成黃金。

導遊用手拍著堅硬的巷壁說,這都是含金量很高的礦石,但不能開采,它就像高樓大廈的承重牆,支撐著上麵幾百米厚的岩層。我一麵聽著解說,一麵用燈照著洞壁,試著用手 摳了摳突出的岩石,看能不能摳點紀念品。然 而一轉念,卻對自己的這種舉動感到很好笑。別說這岩石硬的連渣都摳不下來, 即使能摳下來,參觀遊客的一舉一動都在閉路電視監視範圍內,任何人都不可能帶走一塊金礦石。

最後,我們來到一個冶煉展示庭, 觀賞金塊的溶解與鑄造表演,遊客在此可親眼目賭金沙變成金漿再變成金磚的過程 。這個冶煉庭像個階梯大教室,教室前麵有個冶煉爐,旁邊掛著個彩色屏幕,因我們是中國來的旅遊團,裏麵播放著用中文解說的 DVD 。

按性質分,黃金可分為“生金”和“熟金”兩大類。生金又叫“原金”、“天然金”或“荒金”,是人們從礦山或河床邊開采出來、未經提煉的黃金。凡經過提煉的黃金稱為“熟金”。 南非政府規定所有礦場所產之黃金,必須先製成每塊 12 公斤重純度為 86% - 88% 之金磚,再送至國家精練廠製成每塊 12.5 公斤,純度為 99.6% 的金磚,然後運到倫敦或蘇黎士的國際黃金市場中拍賣。

黃金煉爐溫度高達攝氏 1700 多度,示範者采取 坩堝熔煉法,把金沙放入坩堝,用長臂鐵夾夾住坩堝放到爐中 熊熊烈焰上,燒成溶液。然後,兩個工人用鐵夾夾住 坩堝,把 通紅的溶液滾入磚形的模子裏,等到冷卻後,黃澄澄的金磚出現在我們麵前。
                                 

                                                               工人通紅的溶液滾入磚形的模子裏
                                                    
                                                                                  黃澄澄的金磚
那黃澄澄的金磚確實叫人心動。我突然產生了一種將那金磚握在手中的衝動。示範的工人似乎猜透了我們的心思,宣布大家都可以上來摸摸金磚。徐導立刻接茬說∶“摸了金磚,能帶來好運。”大家一聽,便湧到金磚前排起了長隊。下午我們將要參觀約堡最大的賭場,練練手氣,沾點金氣,沒準真能在南非發點小財。當我摸著金磚時,心中不由的生出感慨∶大自然造出這麽可愛光澤的貴重金屬,實在奇妙,不知多少人為它而死,又有多少人因它而榮華富貴。我不由得記起莎士比亞關於金子的一段論述:“金子!黃黃的,光閃閃的;隻要有一點點,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者變成尊貴者,老年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遊客們紛紛去摸金磚,沾點財氣
走出金礦博物館,我腦子裏仍然閃動著澳大利亞人喬治 · 哈裏森一腳踢出金礦石的故事。這種“天上掉下大餡餅” 的奇事,中國也有。

現年四十歲以上的中國人,大多都能記得二十九年前,山東農村女青年魏振芳一鍬挖出一個特大鑽石的驚世故事。 1977 年 12 月的一個下午,山東省臨沭縣常林村女青年魏振芳挖完自己所分的地塊,看見鄰近地頭上還有一片茅草沒有挖完。十分勤快的她,便走過去,剛挖兩下,一塊晶瑩透亮有雞蛋黃般大小的東西從茅草裏被翻了出來。魏振芳拾起來,擦淨上麵的泥土,發現是一塊特大天然金剛石!世界太奇妙了,這塊誰也不願管的地頭,竟然埋藏著上帝的禮物。難道這是上帝對肯多付出、多勞動的人的獎賞?中國科學院對鑽石進行了全麵的鑒定∶該鑽石重量是 158.7860 克拉,色質透明、呈淡黃色,折光能力特強,光彩奪目,是迄今中國發現並保存下來的最大一顆,它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魏振芳把這塊鑽石獻給了國家,成為中國的國寶。當時的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華國鋒把這顆鑽石以發現地點為名命名為“常林鑽石”,收藏於中國人民銀行。魏振芳由此得到的獎勵是∶當地政府召開了近千人參加的慶功大會,給魏振芳披紅戴花,獎給她 3000 元現金,並給她辦理了農轉非戶口,安排她到附近的礦上當了工人。

現在來看,國家似乎小氣了點。按中國目前的社會風氣,很難再出現像魏振芳這樣的獻寶人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