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旅店(Hostel)和背包客(backpacker)
在世界的最南端(Fin del Mundo)Ushuaia的青年旅店Antarctica Hostel,我遇到了一個比利時人保羅,巴黎出發,一路向東,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國,泰國,馬來西亞,飛到了澳大利亞的Perth,又到了悉尼,再飛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終於到了世界的最南端,Ushuaia,花了兩年半的時間,這一路上,隻要在陸地上,他不是坐飛機,也不是坐火車和汽車,而是騎著一輛自行車。他打算還要花一年半的時間,騎車從美洲的最南端到最北端的阿拉斯加。在基本平坦的阿根廷東部,也許有人覺得這不是件太難的事,有所不知的是,在世界的最南端,夏天裏的早晨,你也許遇到一個平和日麗的豔陽天,而下午你也許就碰到一個風速高達六級八級的暴風雪。。。這就是青年旅店裏經常可以遇見的一幕,這樣的一群人,對!不隻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背包客。
阿根廷Ushuaia的Antarctica Hostel青年旅店
阿根廷的Ushuaia街景,照片後景遠處的船是去南極的。
無論是在嘈雜的都市: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羅馬,還是在人跡罕見的小山村:尼泊爾珠峰本營的路上,澳大利亞塔斯美尼亞(Tasmania)的野外,這種青年旅店隨處可見。這種青年旅店也許以前是個蘇格蘭的城堡,也許就是個國家公園裏的小木屋,或者是一個茶室加上幾間大通鋪,甚至是一個露營地掛著一溜吊床。名字也是千奇百怪,hostel隻是個俗稱,也有叫refugio,teahouse,huts,pension,albergo,hostal,guesthouse,等等。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Milhouse Hostel青年旅店裏的廁所
在這種青年旅店裏,住著形形色色的背包客。他們中有股票交易員,律師,大學教授,工程師,醫生,建築師,小業主,當然,更多的是學生或是大學剛畢業的,參軍剛複原的,還有許多是無業辭掉工作周遊世界的。在智利的Patagonia,我遇到一個瑞士的外科醫生馬丁,我們一起做了一整天的kayaking。他這樣的人錢是不缺,住hostel裏,省下的錢我們倆也可以“奢侈”一番,每天走累了,我們輪流買瓶葡萄酒看著野外的風景分享著,好酒啊,酒香景也美。
智利Torres Del Paine的Refugio Los Cuernos內看外景
在哥斯達黎加的Bahia Drake,一個甚為偏僻的小漁村的小旅店Hotel Ojala,我見到一個德國的美女,是那種大街上回頭率極高的那種,一個人出門,很好奇問她是幹什麽的,她是一個電視台體育頻道的主播。你這種人不住五星級酒店,也來這和我們這些背包客混在一起?也許是見多不怪了,終於默認了一條:你是背包旅行的,就來這種背包的地方,這是一個自然的選擇。這是一種旅行的方式,也是一種旅行的態度,這和你的地位無關,和你的身價也無關。背包的人不進星級旅館就像拉拉杆箱的人不去青年旅店一樣,井水不犯河水。
途中休息的背包客,哥斯達黎加Corcovado國家公園裏
背包客,尼泊爾去珠峰大本營的路上
青年旅店裏也有單間的,但絕大多數都是通鋪,就和大學的宿舍一樣。但一個公用廚房是必須的,因為背包客許多都是自己做飯吃的。他們到了青年旅店往往第一件事是問,”最近的雜貨店在那裏?“。廚房裏有著各種各樣的餐具,有的是旅店自己準備的,也有許多是背包客們留下的。絕大多數的廚房裏最顯眼的地方往往都有張告示,“用完餐具請洗好了放回原處”,冰箱裏的門上往往掛隻筆,”放冰箱裏的食品請先標上你的名字“。在這一點上,我隻能是一個”偽“背包客,雖說是擠在青年旅店裏,我到了以後,到處找好吃的餐館。不會經常,但至少有那麽幾次。
澳大利亞outback品嚐袋鼠肉,新南威爾士的Broken Hill附近
Carnivore餐館內品嚐game meat,肯尼亞首都內羅畢
背包客裏各個年齡段的都有,在墨西哥的Creel的Casa Margarita青年旅店,就在Copper Canyon的邊上,我見過一對70多歲的老夫婦,白發蒼蒼,格外引人注目,一晃兩年,在南美轉了又轉。這種青年旅店裏,就幾張長條餐桌,一群背包客擠在一桌,聽他們倆講著哥倫比亞從林裏各種各樣的故事;而我見過的最年輕的是在西藏拉薩的八郎學青年旅店,一個從山東來的初三剛畢業的女孩子,一個人闖拉薩來了。碰巧我們早上兩點起床一起搭車去看拉薩雪頓節的“曬佛”,倆人凍得上下牙齒直打架,我不得不脫下外套倆人一起捂著取暖,(對天發誓,我當時一點邪念都沒有。)一起等到日出。
雪頓節“曬佛”,西藏拉薩哲蚌寺
在青年旅店裏住的人裏,從開始就結伴旅行的大概有三分之一,單人旅行的占了絕大多數,但有趣的是,很多人在路上結了伴,於是,看起來,房間裏結伴的人又占了多數:一個荷蘭男的,一個西班牙女的,本來是上下鋪的,卻擠在一個小上鋪上看著手提電腦上的DVD,很恩愛的那種,一問,他們是在某某某地認識,就在一起旅行了,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小景。也許他們一起走上三個月半年,也許他們一起走完餘生,其實這是種很浪漫的經曆。這種事情,我相信任何稍微有點經驗的背包客都有過類似的經曆。
在哥倫比亞的Santa Marta,住在Hotel Miramar,我見到了一個背包客裏的絕品:一個德國女的,大概三十歲出頭,帶著兩個小男孩在南美遊蕩,小的男孩五歲,大的男孩大概才八九歲。那女的背包比她半個人都高,估計有五六十磅。你想,這麽小的小孩們能背多少東西啊!見到他們的時候,大的小孩已經和青年旅店裏前台的小孩玩了起來,西班牙語說得溜著呢。讀萬卷書,行千裏路,我想社會這個大課堂在教育著這兩個小孩吧。
丟失的城市 Cuidad Perdida Trail,慶祝順利完成五天的背包旅行,哥倫比亞Santa Marta附近的叢林
而青年旅店的前台也是形形色色,有的在周遊世界的路上走累了,喜歡上一個地方,有點錢的要不就幾個朋友合夥把青年旅店盤了下來,我在匈牙利布達佩斯住的Catarina青年旅店就是這種;也有的,愛上一個人,Antarctica Hostel的荷蘭人Emma旅行途中愛上一個當地人,就住了下來,工資少點,但有愛在啊;還有更多的,徹底沒錢了,旅行還得繼續,那就在這幹活吧,錢少,但可以免費住啊,於是就選擇了在青年旅店裏幹活。這些前台的,英文當然是必須的,見法國人說法語,見拉丁人說西班牙語,要是見到瑞士人,試了意大利語,法語,都不行,那就用德語。我不得不佩服他(她)們。
Hostel Inn的早晨,阿根廷的Puerto Iguazu
The Backpack青年旅店外看Table Mountain,南非開普敦
The Cardboard Box青年旅店外景,納米比亞的首都WindHoek
由於青年旅店收入少,到底主要是針對沒有錢的窮學生。它們的位置往往都有點偏。在一些歐洲的城市,這一點都不算什麽。但在非洲和南美洲的許多地方,哪怕就差三四條街區治安就大不一樣了。記得很多年前去哥斯達黎加的聖荷西,我要去住Costa Rica Backpacker,剛下飛機坐出租車去旅店門口,進青年旅店的門放下包,一個住店的歐洲小夥子,神色緊張地敲門進來,“他奶奶的,我剛被搶了,離這就兩個街區。”,前台帶著一群人立馬就衝出門去,連個影子都沒有了。凡是背包客,平時能省就省,能坐公共汽車的絕不會叫出租。那天到機場有點晚了,從機場出來,我要的是出租車,躲過一劫。就這還是旅行開始的第一天,後麵十幾天的行程裏,整個神經都是繃得緊緊的。要知道,在中美洲,哥斯達黎加還是個相對比較安全的國家。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時候都是這樣,今年去了哥倫比亞的首都波哥大,要去的青年旅店是Platypus,就在曾經是個很糟糕的區La Candelaria。出租車到門口,進了Platypus,被告知我的預約沒在他們的係統裏麵,那裏已經滿了。那時已經快晚上九點了,背著近40磅的大包,在La Candelaria裏亂逛,走了四五家,我也不要一個單間,但居然沒有一家有一個床位可以讓我落腳。在黑暗裏,我有點慌了,到了最後一家,還是沒有,看我緊張的樣子,前台的當地小夥子笑著說,“沒事,有個地方也許有空床位,我帶你去”。走了四五個街區,馬路昏暗的燈光下,對麵四五個少男少女在大聲說笑著,地上放著酒瓶子。我們沒理會,敲門進去,果然有空的床位,小夥子和前台寒暄了幾句,“我就把他交給你了”,還來不及說聲謝謝,他已經走進了黑暗中。在以後的兩個星期裏,一身輕鬆。雖然在哥倫比亞旅行的安全係數不是很高,但其危險性其實遠遠被眾多的遊客誇大了。
Platypus Hostel附近,哥倫比亞的波哥大的La Candelaria
在無數次的旅行中,尤其在南美,和那些背包客聊起來,在路上晃悠上兩個月的大概是平均數(許多歐洲人一年假期的長度超出點)。要是問起我來,我往往是喏喏的說,“我隻有三個星期的假期”。要是混熟了,“這麽短的時間?你來幹什麽來了?”,我無言以對。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Milhouse青年旅店,我遇見一對英國來的夫婦,他們在南美洲轉了六個月,一肚子的故事,南美洲我不陌生。我們分享彼此的經曆:我六次裏去過的地方,還不包括城市,Machu Picchu,Perito Moreno,Patagonia,Iguazu,Amazon,Lake Titicaca,Ciudad Perdida。。。他們一次就全完成了,而且還是進行式,接著是再回到哥倫比亞過海去巴拿馬,我很熟悉這一段,那可是一個用帆船在開放水域四到六天才能完成的艱苦旅程啊!其實也隻有背包客在做那些常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
青年旅店裏的飯廳一般就是幾張長條桌,要不就是客廳裏一圈沙發,低頭不見抬頭見。很少有很沉悶的時候,酒吧裏要瓶啤酒,幾句話,從哪來,旅行了多久,去了那些地方,用不了幾分鍾就熟了。雖說背包客沒有什麽dress code。但最傳統的背包客,有那麽幾樣東西很顯眼:一雙很舊但超高幫的登山鞋,一付護腿(gaiter),有點像新四軍八路軍的繃帶,脖子上有時會帶條帶花點的紅領巾,一個external frame,鋁製框架的背包。這種包,我十多年前在REI還有見過,現在已經絕跡了。許多是花白的胡子,見到這種人,除了致以至高無上的尊重,沒有別的。如果你是80後的話,人家背包旅行的時候,你還穿開襠褲呢。現在的背包客,手機是必需品,包裏帶wi-fi的東西至少一樣。不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拉茬胡子,不修邊幅是背包客的一副共性:比如在北美的青年旅店裏,穿件印度的著裝,脖子上新西蘭毛利人用鯨魚牙齒做的掛件,腳上一雙巴西國旗的拖鞋。。。這樣顯示你去過的地方。當然,住青年旅店的你必須要認識大概這些東西從哪來,這也許是話題開始的一部分。如果你根本分辨不出這些物件的出處,可能青年旅店還不是你該呆的地方。我就一雙Vasque的登山鞋,一條REI的長褲,沒品牌的絨毛的pullover,當然,少不了的是一個跟隨了我十多年的,可裝70磅的North Face背包。充其量,我也就是個“偽”背包客。
背包客喜歡hang out的酒吧,匈牙利的布達佩斯
背包客的語言多少有點另類,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塔斯美尼亞的Overland Track上,那是國家公園裏的小木屋裏,Old Pelican Hut,那裏沒有廚房和客廳,就兩間,廚房客廳是一間,還有一間是上下大的通鋪,上下可以各睡十來個人。能睡上通鋪是運氣,來晚了自己在外麵搭帳篷,廚房要是有人用,那我們自己就點起自己帶的小煤氣爐,人人都帶,在外麵燒飯。我典型的晚飯是,一包方便麵,兩片麵包夾紅腸。吃飯的時候,長條桌上坐得滿滿的,邊吃邊聊,在這種場合裏,有些話題肯定是沒有聽眾:我在巴黎羅馬看了什麽博物館,我什麽時候坐了加勒比海的郵輪,你必須是非常愚蠢才會把這種話題放在飯桌上。有個人說,“媽的,今天我走運,一條蛇咬了我登山鞋,還好沒穿透。看!這是牙印”,大家一陣驚呼;還有個人說,“昨天好玩,我吃完了飯,沒洗盆子就放門外了,晚上忘了收。早上一看,盤子幹幹淨淨的。wallaby添的”,眾人大笑。在這種場合,我一般是個聽客:一個亞洲人,一副眼鏡,讀書人的樣子,能有什麽好說的。就那天,我有了話題,下午崴了腳,別人去河裏洗澡,螞蟥粘在身上,我不讓他們扔,放在了我腫得和饅頭一樣大的腳腕上。我說,“你們誰想試試這個”,指著腳腕上的螞蟥。。。這就是背包客的語言。我用了很久的時間試圖去fit-in。現在終於放棄了。我就是我,我隻是還在背著包行走,但我已經不再需要證明我什麽了。
Overland Track上的Hut,澳大利亞的塔斯美尼亞島
Overland Track上的日落,澳大利亞的塔斯美尼亞島
也就在這個晚上以後,我的背包裏多了一樣東西:耳塞。那是一個難以忘懷的晚上,吃完了晚飯,沒有電的hut裏,什麽娛樂也沒有,幾乎所有的人都走了一整天的路。那種象部隊裏通鋪一樣,我們都打開了各自的睡袋,早早入睡了。十幾分鍾不到,我邊上的人呼嚕就打了起來,這不是一般的呼嚕,這是火車呼嘯而過一般的呼嚕聲。我一晚上沒睡,看著天邊慢慢的亮了幾來。而第二天,我還有七個小時的路要走,看著瘀青的腳腕,我隻有一條好腿。還有兩天才能看到有車有人煙的地方。。。從那天起,耳塞成了我旅行必不可少的東西。而這種耳塞,我一定不止帶一付,而是三四付。每到一個青年旅店,見到室友的話,介紹完自己後,往往第二句話就是,“我包裏有多餘的耳塞,如果你需要的話。”,不用“呼嚕”這詞,彼此一定會心的一笑,“”謝謝提醒,我也有“。這大概也是背包客的protocol(通訊協議)吧。在亞馬孫的第一個晚上,我這招終於管用了。四十八個小時裏,我從美國西部到巴西瑪瑙斯附近的亞馬孫河,中間隻睡了不足三個小時的覺,在吊床上癱倒下來的時候,馬上就什麽也不知道了。第二天早上起來,我幾乎引起了眾怒,呼嚕聲震天,幾個人幾乎一夜沒睡。這時候,我理直氣壯的說,”昨晚,我可是問你們要不要耳塞。你們自己沒要“。一句話就讓所有的人安靜下來。於是,我馬上把所帶的耳塞一分而光。而可笑的,第二晚,平安無事,我睡得比貓還安靜。
亞馬孫河邊的茅屋和吊床,巴西瑪瑙斯附近。
也正是混跡在青年旅店裏,他們的語言和行程都給了我很深的印象,以至於我以後不少的旅行就是在和背包客的交談中決定的。記得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老城Sultanamet的Sultan Hostel,和一個紐約的亞洲小夥子還有一個挪威的女孩一起喝酒聊天。那個挪威女孩正在做環球旅行。我問她,“你去過的印象最深的是什麽地方?”,“敘利亞。你一定要去大馬士革還有Palmyra,要在Palmyra看日落”,她很肯定地講。如果我在威尼斯和巴黎那樣的地方遊蕩,而不是在這種青年旅店裏混跡,也許我一生中永遠也不會把敘利亞這樣的國家當作我旅行的目的地。我不以為然地想,“你們背包客,凡是絕大多數人沒去過的地方,就拿出來作為獵奇,你這種語言我熟悉”。但她拿出相機給我們看照片的那一刻,我的眼睛一亮,就像很多年前看到國家地理封麵上馬丘比丘的照片引發的那種衝動一樣。等我親自去看了一眼以後,這才真正明白了她當初的肯定,“真正的美必須是不加修飾的”。我想這正是許多背包客所尋找的,他們忍受艱辛,有時甚至冒著危險,可他們所看到的是許多拉著拉杆箱旅遊所看不到的。
大馬士革老城內的清真寺,敘利亞
Palmyra的日落,敘利亞
青年旅店的活動豐富多彩,層出不窮。有的進旅店裏就有一張紙,星期一到日,天天的活動安排。相當多的青年旅店都有一個旅行社,要不設在旅店裏麵,要不在附近。這種旅行社的花樣遠不止代訂機票船票,翱翔機,漂流,自行車,登山訓練,攀岩,自由降落,代訂足球票,音樂會,應有盡有。有些青年旅店的安排是免費的,要不就是很少的費用:都市一日遊(旅店服務員帶隊,反正也是玩,他們自己也要玩。要不外麵某俱樂部的人來外麵帶隊轉一圈,然後去他們的酒吧坐坐,賺個酒錢。),學跳探戈(布宜諾斯艾利斯的Milhouse Hostel),住一晚免費啤酒卷一張(到處都是),足球賽電視前一個大水果盆外加一摞子大比薩餅(波蘭Krakow的Greg and Tom Hostel),新年的香檳酒(裏約熱內如的Ace Backpacker).告示板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拉薩八郎學的告示板比大學食堂的告示板花樣多多了,到處是尋人搭車去阿裏轉山要不就是去藏南。
在最不經意的地方,我享受到土耳其旅行中最好吃的早餐Menemen,home-made,土耳其的Cappadocia一個小小的guesthouse
青年旅店裏故事真是不少,記得在奧地利維也納的Wombat青年旅店,晚上和一個阿拉斯加來的小夥子和一個英國來的女孩喝酒聊天,都是同一天到的,那個英國女孩就睡我的上鋪,喝著喝著,我熬不住就回房間了。半夜裏,那英國女孩回來爬上鋪去,那個阿拉斯加男孩也跟著上了鋪。。。這下我還真難以入睡了。這就好像上鋪的人扔了隻鞋下來,你始終在等著下隻鞋什麽時候仍下來。可居然什麽聲響都沒有。終於迷迷糊糊睡著了。早上起來,那個阿拉斯加男孩早不見了。後來,那個英國女孩穿著條丁字褲爬下鋪來。我開玩笑的說,”我還想給你們錄條成人錄像帶,怎麽什麽動靜都沒有?”。她一腳踢過來,嫵媚的一笑。她是旅途中厭倦了,有點horny(這詞很難找個確切的中文翻譯,“騷了?”),就想找個人抱抱。好了,就此別過。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青年旅店都是什麽事情都沒有。我在玻利維亞拉巴斯的Loki青年旅店就遇到了我最不想見到的:一個以色列小夥子在房間裏當著我們六個人吸食可卡因。他居然理直氣壯的講,“這裏的可卡因真便宜啊”。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走出了房間。晚上睡覺的時候,隻見他一個人點著頭燈在看書,早上醒來,他還是一個姿勢,徹夜未眠。其實,在青年旅店裏見到大麻的煙屁股是經常的事,但見證吸食可卡因,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
聖彼得堡的Cuba Hostel內的畫像,Henri Matisee,冬宮裏著名法國藝術家的畫像被成功的複製到青年旅店裏。
在我住過的無數青年旅店裏,意大利那不勒斯的Hostel of the Sun,我經曆了最難忘的幾個晚上。在我意大利的遊記有所提到:在青年旅店的最後一個下午,我趕火車去西西裏,背上大包就上了R2公共汽車,在公共汽車上錢包被竊,兜裏就剩了兩個歐元,沒辦法,我隻好再走回Hostel of the Sun。這是個聖誕夜,回到青年旅店的時候,旅店裏是聖誕大餐,免費的。但我也沒有訂位。前台的Carla給了我五個歐元,旅店裏人陪我去樓下買了張電話卡,把所有的信用卡全停了。然後我被特邀參加了大餐,這是我有生中最難忘的聖誕大餐。這是那個晚上的菜單:
第一道菜:蔬菜沙拉
第二道菜:奶酪燴菠菜
第三道菜:炸魷魚卷
第四道菜:蛤蠣,幹西紅柿,意大利麵條
第五道菜:家庭製作的巧克力蛋糕
橄欖油意大利醋和烤麵包
外加八瓶葡萄酒和三瓶香檳酒。
Hostel of the Sun裏聖誕大餐,意大利的那不勒斯
在後來的幾天裏,焦急的等我的朋友用Western Union給我寄錢的時候,Hostel of the Sun的冰箱裏背包客剩下的奶酪,橄欖油,和意大利麵條成了我的救濟糧。剩下的歐元剛好可以買一袋橘子,用來孝敬Carla也是我的飯後水果。。。
青年旅店裏的故事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有些在我的遊記裏已經有所描繪。背包客裏有一種態度是我很欣賞的,那就是能屈能伸:在我去過的地方裏,比如在中南美,相當多的時候,你完全可以選擇在青年旅店的周圍花上三五個美元,在一個中上等的餐館裏吃上一頓舒適的早餐,這對歐美的背包客來說,真不算什麽。但你會注意到,有很少的人的會去這樣做,而絕大多數人會去馬路的對麵,一個小販拿著兩個熱水壺在賣咖啡,還有一堆說不出名字的小吃,都是當地人去光顧的地方。我們花上五毛一塊,要杯咖啡,一塊點心,我們人手一個,站在路邊上討論分享今天的行程。衛生不顧就為了省錢?其實也不全是,那是因為旅行中我們把錢花在了該花的地方,而這樣做,無意中幫助了最該被幫助的人。我們誰都不會把這種小事提出來,更不會把它提到一個什麽高度來評論,但這就是背包客裏中無聲的protocol。
在我看來,無論是背包的還是拉包的,旅行的方式一點都不重要。更何況它本身就沒有一種固定的模式,但有共性的是:態度決定一切。而這種旅行的方式和態度將決定你會去什麽樣的地方。
Bon Voyage!
這是背包的最高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