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們的恥辱,更是我們的恥辱——也談火燒圓明園(四)

(2009-06-25 08:19:25) 下一個

四、火燒圓明園


1860年3月8日,英法公使給清廷大學士和軍機處下了最後通牒,要求立即無條件接受四項要求:1)就大沽炮戰道歉。2)在北京換約,使節們可以乘坐本國船隻前往天津。3)全麵執行《天津條約》,特別是支付賠款。4)對簽約後發生的事件另作賠償。通牒由兩江總督何桂清代遞。

4月5日,英法公使收到何轉來的軍機處的回答。它不是給公使們的照會,卻是軍機處給何總督的回複。該文充滿了道義優越感和必勝信念,拒絕了公使們的要求,要他們如美國公使一樣,不帶兵船,輕裝簡從入京換約。該函還附有給總督的指示,要他在公使們北上前設法改約,而何桂清竟然也就把這內部指示照轉給英法公使!

最後通牒被拒絕後,英法便再次對中國悍然發動戰爭。這次英軍出動了79艘軍艦,2萬陸軍;法國出動軍艦40艘,陸軍7600人。4月21日,英軍占領定海。5月27日,英軍占領大連。6月4日,法軍占領煙台。至此,英法聯軍已完成對京沽地區的戰略包圍。6月26日,英法通知各國政府,它們已和中國處於戰爭狀態。

中國這邊也加強了防衛。駐防天津、大沽、山海關的清軍增至2.9萬人,其中大沽駐軍1萬人(雙方兵力據《苦命天子》,209頁)。

所謂大沽炮台,其實是一個海岸炮台集群,位於海河口南北兩側,分別稱為“南炮台”與“北炮台”(讀者可在穀歌搜索中打入“大沽炮台”字樣,找出衛星地圖來)。一年前聯軍吃過苦頭,知道大沽炮台防守嚴密,炮火猛烈準確,而大船又無法駛入河口,以小炮艇應戰隻有挨打的份。於是此次聯軍便使用《孫子兵法》說的“避實擊虛”(大概是看了傳教士從中國偷去的古籍)。8月1日建軍節那天,聯軍在離大沽炮台約十多英裏的北麵的北塘登陸(也就是頭年鹹豐給使團指定的登陸地點)。該地毫無防衛,聯軍在彼從容登陸,從容休整。

8月12日,聯軍開始進攻,在攻占新河時擊敗了六七千蒙古騎兵冒著炮火的英勇衝鋒。14日,聯軍占領了塘沽,完成了從後麵進攻大沽北炮台的準備。 21日,聯軍克服了清軍的頑強抵抗,先攻占了上炮台,然後居高臨下(大概也是從中國古籍中偷學去的兵法),用上炮台的大炮轟擊據守下炮台的清軍,使之投降。下午,火力更強大的南炮台一炮未放便投降。聯軍一共俘獲五百多門大炮,打死打傷清軍2千多人,英軍傷亡200,法軍傷亡130人。

聯軍登陸後,清廷才知道害怕了。8月6日,直隸總督恒福致函英國專使額爾金,說他欣聞貴使前來換約,他本人奉命與貴使商談有關事宜,請英法使節指定一個時間以便會晤。聯軍占領塘沽那天。恒福再度照會額爾金,說他不明白聯軍為何要開始敵對行動,並告知額爾金,皇上已指派了一位欽差大臣,在北京恭候專使們前來談判。16日,他再度致函額爾金,說欽差已經奉命前來大沽談判,請求對方停戰。17日與18日,他連續致函額爾金,說兩位欽差已為換約的事專程前來北塘,問專使們準備何時前往北京,中方好安排接待。

此後他幾乎每天一封信,基本精神都差不多,那就是好像1859年6月間的事從未發生過(或1859年根本就不存在,待考),這次聯軍是特地來換約的。這種兵法來自於哪本沒被鬼子盜走的古籍,我尚未考證出來。隻是在大沽炮台陷落那天,他發給額爾金的信才有點不同。他說,北炮台陷落已經顯示了聯軍的優越武力,清軍已被打敗,請求投降,並已自南炮台撤出,他呼籲停止敵對行動,請專使們由大沽口沿河前往北京(670-671頁)。

額爾金哪會去理睬他的絕望呼籲?這些“外交”的唯一效果,便是讓後人慨歎:既有今日,何必當初?這些信要是在一年前發出,不就什麽事都沒有了麽?

盡管21日天降暴雨(大概是諸葛軍師祭東風使然),聯軍仍然繼續推進。8月25日,英軍再度兵不血刃進入業已撤防的天津。9月8日,英軍向通州方向挺進,先頭部隊於13日抵達河西務。

天津乃是直隸總督衙門所在。艦隊司令何伯到達該城後,即把恒福以及兩位欽差文俊和恒祺召到他的旗艦上,對他們宣布,該城已處於聯軍軍管之下,文官仿照廣州的辦法留任。按清製,總督是軍政大員,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如同後來的省委第一書記,因此恒福在聯軍看來不屬於文官,在罷免之列。恒福抗議說他仍然是當地最高當局,但何伯根本不理。恒福不知道,他沒變成戰俘就算上上大吉了。何伯接著宣布巴夏禮臨時管理天津。

讀者可能還記得,這巴夏禮原是廣州領事,乃是“亞羅號”事件的主角。廣州被占領後,他充當所謂市政委員,其實是柏貴的太上皇。因為他漢語流利,額爾金此次北征就特地把他調來,充當英軍翻譯,他常代替額爾金參與談判,在談判中非常活躍。因為沒有語言障礙,中方官員都傾向於和他交談,以為他是“夷酋 ”。

8月25日,桂良照會英法專使,說他和恒福奉命前來換約,並就最後通牒舉行談判。英法複文說,最後通牒乃是3月份的事,早就過期了。如今的條件是:將賠款增加到英法各8百萬兩;開放天津作為通商口岸。9月2日,欽差大臣們複文接受條件。但英法卻根據複文中“容再核議”一語,認為欽差們的授權不充分,借此中斷談判,宣布到達通州前不再恢複和談。

9月11日,隨軍前進的專使們在楊村收到怡親王載垣與兵部尚書穆蔭的緊急照會,說他們已被派為全權欽差大臣,請專使們免去前往通州的鞍馬勞頓,率軍返回天津,在那兒舉行談判。專使們重申不到通州不談判的方針。此後載垣和穆蔭接連照會英法專使,請求他們停止前進。13日,全權欽差們終於發文表示接受各項條件,請求聯軍不要越過河西務。專使們可以帶一小隊非武裝護衛前來通州會商,擬定條約,再到北京換約。

收到此文後,額爾金決定派巴夏禮與威妥瑪(也是個中國通,後來擔任英國公使,以發明“威妥瑪拚音”為漢語注音而知名,退休回國後任劍橋大學教授)前往通州,會晤欽差大臣們,查明他們的真實意圖。兩人發現兩位欽差特別是怡親王極端客氣,毫無過去天朝官員對夷人趾高氣揚、紆尊降貴的作派。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欽差們終於接受了英法的所有條件,包括英法專使可帶一千名武裝衛兵入京,以及聯軍在張家灣以南停止前進的修正條款。

巴夏禮和威妥瑪把欽差們的複文帶回來以後。英法專使覺得,所有能提出來的條件都已經得到滿足。而且,他們知道怡親王深受皇帝寵信,擁有實權,由他經手達成的協定大概能算數,於是就回信同意了欽差們的複文。

至此戰爭即將結束,隻待雙方正式簽約。不料巴夏禮等人帶著專使們的複文於9月17日返回通州時,欽差們的態度卻大變。他們強烈抗議英方提出的額爾金必須覲見鹹豐皇帝,並向他呈遞英國女王的國書。這是鹹豐最大的心病,欽差們寧死也不會同意。

早在通州談判開始前的9月14日,鹹豐就曾下旨給怡親王,

“巴夏禮、威妥瑪等係謀主,聞明常亦暗隨在內,即著將各該夷及隨從等,羈留在通(蘆按:指通州),毋令折回,以杜奸計。他日戰後議撫,再行放還。若不能羈禁巴夏禮等,令其全數回河西務,亦無不可。斷不準去留任意,有礙戰局。”(《籌辦夷務始末》第7冊,2290頁)。

此時“夷酋”竟然提出天朝萬萬不能接受的條款,當然隻能遵旨將其擒住,“以杜奸計”。於是怡親王立即通知僧格林沁派兵埋伏在來路上。巴夏禮一行在返回英營途中就被抓了起來。

鹹豐認為巴夏禮乃是夷酋,抓住他作為人質,自然對方就會屈服,此乃中國古籍上早就傳授過的兵法,據《史記8226;刺客列傳》:

“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平,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魯將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曰:‘反魯之侵地!’桓公許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麵就臣位。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沬。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與曹沬三敗所亡地於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這個曹沬,也就是初三語文教科書上《曹劌論戰》那個能遠謀的素食主義者。他率領魯軍和齊軍打仗,三戰三北。魯莊公隻好割地求和,齊桓公同意了。兩國元首就在柯這個地方會見,築壇告天,以彰信守。曹沬卻衝到壇上去,劫持了齊桓公,用匕首威逼他退還所有的土地,齊桓公同意了。曹沬就扔下匕首,回到了臣子們的位置上。齊桓公想變卦,管仲告訴他,說話不算話,會失信於諸侯,以後有事人家就不會來幫齊國了。於是齊桓公就把侵占的土地全部還給了魯國。諸侯因此覺得齊國很講信義,紛紛歸附。兩年後桓公在甄這個地方大會諸侯,開始稱霸。

可惜巴夏禮並非齊桓公,而額爾金也非管仲。當巴夏禮被俘時,英軍前鋒按和約規定的停火線,前往張家灣,卻發現僧格林沁兩萬人的部隊埋伏在那兒,並修築了炮台,於是開戰。英軍隻有4000人,但裝備先進,炮火猛烈,大敗僧軍。

午夜,額爾金接到巴夏禮被抓的消息,大為震怒,覺得中國背信棄義,在停火協議達成後,又在指定由英軍占領的地域設伏,並抓捕打著白旗的談判代表團。於是他會見英法兩軍司令,說中國人的背信棄義已經解除了他們的停火義務,隻有進攻才能保障巴夏禮等人的安全。兩位司令都同意他的看法,於是聯軍向北京挺進。

9月21日,5000聯軍與僧格林沁率領的3萬清軍在距北京8裏地的八裏橋遭遇,再度大敗清軍,通往北京的道路就此打開。但因為接連交戰,聯軍的軍火已經消耗殆盡,於是聯軍便駐紮在通州,等待天津運來補給。

9月22日,英法收到恭親王奕59460;發來的照會,說他受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要求英法停火。英法複文表示,不放回俘虜就不能停火,更不能恢複談判。恭親王複文表示所有的俘虜都平安,但要等到和議達成後才能釋放他們。25日,英法專使照會恭親王,若中方能在三天內交回俘虜、願在通州達成的和約上簽字、並在北京交換1858年簽訂的天津條約的批準書,則聯軍將退回天津,在那兒停留到春天。否則聯軍將“向北京挺進,並采取步驟以證明國際法是不容任意破壞的”。

如果恭親王就此讓步,那麽就算戰爭不至此結束,起碼火燒圓明園也就不會發生了。可惜恭親王堅持要在和議達成後才交回俘虜,並要求英法在覲見皇帝一事上讓步。

英法使節不知道接受鬼使覲見乃是鹹豐最大的噩夢。天朝並無西式國家利益概念,隻講究“不失國體”(也就是政府不能丟臉),隻要不違反這神聖原則,則“什麽都可以談” ,至今仍然如此。若是他們同意不再去和鹹豐敖包相會,隻怕巴夏禮等人立刻就給放了回來,而且再追加多少賠款都不是問題,反正我大清有的是錢。

可惜鬼子不懂人事,竟然回複說他們並不堅持朝見皇帝,但隻有見到皇帝,他們才能呈遞各自的君主(當時法國由拿破侖三世統治)的國書。這TMD也是屁話,此時鹹豐早逃到避暑山莊去了,第二年就咽了氣,再沒活著回京。鬼佬們想看他的英俊麵容,隻有等到自己也下地獄那天。後來國書乃是恭親王代接的。

雙方就這麽不得要領地魚雁往還了兩個禮拜。在此期間,聯軍得到了足夠的休整補充與增援。10月5日,聯軍接到情報,皇帝正在圓明園,而僧格林沁則率軍駐紮在海澱拱衛之。聯軍當即向僧格林沁發動進攻,清軍不戰而退。右翼法國陸軍和英軍的一支騎兵部隊推進到圓明園,立即被宮內無數奇珍異寶眩花了眼睛。第一天他們就放手開搶,搶劫持續了好幾天。據英軍某上校回憶,參與搶劫的主要是法軍官兵和英軍軍官,英軍士兵因為駐紮在幾英裏之外,沒有獲得搶劫機會(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卷一,684頁)。

如同跟著獅子吃死屍的鬣狗一般,一大群中國爛仔緊跟在聯軍之後入園搶劫。據那個英軍上校說,中國人搶劫的贓物比聯軍搶劫的還多(ibid,684 頁)。他們搶完後還放火燒園,隻是未能遍燒全宮,還留下了兩百多所建築(ibid,690頁)。因此,不幸的是,圓明園的第一把火乃是中國人放的。

10月7日,聯軍給欽差恒祺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立即遣返俘虜,否則要猛攻京城。但若中方照辦,則英法願意簽訂通州談判擬定的協定,並交換1858 年《天津條約》的批準書。為了防止中國背信棄義,他們要求在專使進入北京前把安定門交給他們。恭親王屈服了,10月8日,巴夏禮和其他7名幸存者被送回聯軍軍營。10月13日,聯軍通過大開的安定門進入北京。

被捕的巴夏禮一行共39人。盡管恭親王曾在照會中保證過他們的安全,但最後放回的隻有19人,其餘的20人都被折磨死了,幸存者也備受虐待。道義姑不論,即以中國人最精通的“利益博弈”而言,這也大概屬於人類幹的最蠢的事之一:你既然要綁票訛詐對方屈服,哪能輕易撕票涅?撕了肉票,還有訛詐的資本麽?幹這種蠢事的人,怎麽就會想不到如何善後?到時交不出人質,對方變臉又該如何抵擋?

對方果然變臉了,英法專使和司令們商議如何懲罰中國人。英國專使額爾金建議毀壞圓明園,因為他認為有的俘虜曾在那兒被虐待;法國專使則認為圓明園不過是個別墅,沒有什麽象征意義,應該去毀滅皇宮,讓中國皇帝徹底丟臉。法軍司令曾親眼目睹自己所率的軍隊瘋狂劫掠圓明園,此時卻出來支持他的上司,說毀滅圓明園是毀滅文化的暴行,而英軍司令也支持他的上級,認為中國人既然接受最後通牒,交出了安定門,再去破壞皇宮就屬於背信行為。於是英軍司令便發布了毀壞圓明園的命令。10月18日,英軍在司令格蘭特的指揮下在園內到處放火,訓練有素的軍隊當然要比中國爛仔更有效,於是幸存下來的兩百多所精美建築便統統化為青煙。

10月24日,英國專使在大批衛隊簇擁下,耀武揚威地通過排滿了英軍的街道,前往禮部,在那兒與恭親王簽訂了《北京條約》,並互換了1858年的《天津條約》的批準書。次日,法國專使以同樣的派頭重演了這一幕。十一月間,英法軍隊撤出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的相同條款是:開放天津為通商口岸;賠款800萬兩;允許兩國招募華工出國。不同條款是英國“永租”九龍司,而法國則獲得在各地的傳教權,中國還必須將過去沒收的天主教產賠還法國, “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引號內的這句話並不見於法文文本,隻見於中文文本,乃是負責中文翻譯的法國傳教士私自加入的。可見精通三韜六略的天朝是何等地容易糊弄,連個傳教士都能玩弄於股掌之上。這條爛規定讓天主教在各省獲得巨大權力,為後來的教案作了鋪墊。

鹹豐皇帝為了維護“天朝國體”的神聖原則,使盡了龜孫子兵法,最後不但增加了戰爭賠款,失去了九龍司,而且讓“萬園之園”化為青煙,無數奇珍異寶、名人字畫、孤本秘籍就此散入五大洲。他這麵可真難見。漢語中常說見誰誰的“金麵”,我看他那麵比英國女皇皇冠上的鑽石還值錢。


(未完待續)

作者:蘆笛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http://www.hjclub.info

上一次由蘆笛於2008-11-08 周六, 上午1:09修改,總共修改了1次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蘆笛離線 發送站內短信

* 小時候在電影院裏看《火燒圓明園》,有一個劇情是僧格林沁和巴夏利會談 -- dch - (33 Byte) 2008-11-07 周五, 下午1:39 (92 reads)
* 這是滿洲人的傑作! -- unorthodox - (375 Byte) 2008-11-07 周五, 下午12:13 (109 reads)
o 孫大炮 驅除韃虜 的口號確實被毛共繼承得很徹底. -- 廣東農民 - (0 Byte) 2008-11-07 周五, 下午12:32 (10 reads)
+ 毛共沒做什麽“驅逐韃虜”的事!毛共靠了不少滿洲國的韃虜打天下 -- unorthodox - (0 Byte) 2008-11-07 周五, 下午1:45 (10 reads)
* 轉帖:巴夏禮一行在圓明園的生活 -- 金嗩呐 - (1753 Byte) 2008-11-07 周五, 上午9:29 (164 reads)
o 估計那時還沒有海牙國際法庭,要不把皇帝老兒關在哪兒,就沒有後來的拳匪了 -- xilihutu - (0 Byte) 2008-11-07 周五, 上午10:19 (10 reads)
* 大沽炮台 -- xilihutu - (440 Byte) 2008-11-07 周五, 上午6:07 (88 reads)
o 地圖1-2-3 -- xilihutu - (300 Byte) 2008-11-07 周五, 上午7:20 (72 reads)
+ 那英法聯軍又如何渡河,那騎兵幹嗎不守河岸?那炮台周圍一馬平川,一點坡都沒有 -- xilihutu - (178 Byte) 2008-11-07 周五, 上午7:41 (47 reads)
# 謝謝老稀貼出的地圖,可惜這地圖沒有標出北炮台來,隻標了南炮台,南炮台並未戰鬥就投降了, -- 蘆笛 - (70 Byte) 2008-11-08 周六, 上午1:13 (17 reads)
* 大沽炮台公園可能是以前北炮台 -- xilihutu - (96 Byte) 2008-11-08 周六, 上午3:46 (10 reads)
o 不是,北炮台建在海河北岸於家堡南麵的石壁上,遺跡已完全湮滅,連當地人都不知道,現在展覽的是重修的南炮台, -- 蘆笛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