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神算子瑛姑的“算籌”是嘛玩意?

(2009-06-23 14:44:25) 下一個


蘆笛


看過《射雕英雄傳》的讀者可能都記得神算子瑛姑和黃蓉比賽“術數”的情景:靖哥哥背著吃了裘千仞一掌的蓉兒,闖入黑沼之中,見到一個滿頭白發的熟女,神情凝重,在沙盤上演算,手上拿著一把算籌,蓉兒一看是她三歲時就做熟了的家庭作業,當場喝破答案,令瑛姑大為震動,盤問她是什麽人。及至得知蓉兒便是黃老邪的閨女,當下萬念俱灰,隻覺得連女兒都如此,老邪的神通可想而知,此生要想救出老姘周伯通周老爺子來,是再沒指望了。

已在舊作中指出過,金庸小說和江阿姨的樣板戲差不多,描寫的都是漫畫人物,虛假到了極點,絕不會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然而吊詭的是,這反而是他們的魅力所在。讀者之所以百讀不厭,恰是因為那是一係列“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情聖樣板”、“邪惡樣板”、“搞笑樣板”、“高大全樣板”。由此可見,江阿姨的樣板戲乃至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都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實是深符民族欣賞習慣的。

就拿這神算子來說吧,她的生死戀到底為了何來?似乎隻證明張愛玲“男人征服女人是通過陰道,女人征服男人則通過食道”的“愛情腸道學原理”。隻因為和老頑童生了個孩子,就此死纏爛打,把一生耗在那上頭,世上能有這種瘋子麽?而老頑童為何又要逃到埃及沙漠去做苦工?連段皇爺都批準了,還特地為此出了家,那還能有什麽“對不起朋友,得罪了師兄”一說?老頑童和黃老邪年齡大致相似,根據黃蓉的年齡不難推出,他也不過就三十大幾四十來往,絕無可能如蘆老一般,喪失性能力,因而備受淑女鄙視。就算是很老吧,他神功蓋世,也不至於連楊振寧都不如吧?既然不是性無能,那還逃個什麽捏?

因此,這些人的出現以及行為特征,隻能用作者的主觀需要來解釋:金庸需要製造幾個搞笑的小醜來迎合市場需求,於是老頑童、瑛姑、趙錢孫、譚公、譚婆、桃穀六仙等一係列小醜便應運生焉。這其實是一種兒童趣味。大眾喜歡看金庸,猶如小時喜歡看馬戲一般,那裏麵什麽都有:驚險動作、豺狼虎豹、美女俊男以及逗樂搞笑的小醜,缺少的隻是情節,而金庸的獨特貢獻就是加上了曲折離奇、懸念迭出的情節。

這些其實是題外話,我想說的還是瑛姑的算籌。中國人喜歡神秘化,把形而下的玩意,裝神弄鬼搞成形而上,就連小學算術都能搞成迷信活動。這“算”字涵蓋內容之廣難以盡述:天文、曆算、算術、代數、占卜、算命、盤陀路、八卦、陰陽、風水……直到“廟算”(戰略戰術的籌劃)。這許許多多不同學科混雜在一起,便炮製出了諸葛亮、公孫勝、吳用乃至黃老邪和他的弟子們。

其實以現代眼光觀之,把這些毫不相幹的名堂熬在一鍋裏完全是扯淡。桃花島、太湖歸雲莊與黑沼的盤陀路我無緣遊曆,在國內也從未見過這種名堂,但在歐洲可見多了,鬼子稱為maze(迷宮)者,通常是皇宮園林的一部分,以修剪得非常整齊的灌木圍成複雜的通道,讓你鑽來鑽去,鑽上一天也鑽不出來。

但這與什麽太極、八卦、《易經》、陰陽術數乃至小學算術毫不相幹,無非是在建造前先畫個平麵圖,再按照那圖樣栽種灌木。此類迷宮的設計各不相同,乃是設計師匠心獨運。若有人蠢到如黃老邪、陸乘風與瑛姑一般,按照某個標準圖譜建造,以致黃蓉在靖哥哥背著她跳過牆前就預先知道該在何處落地,那就是笑話了。那隻說明建造者隻有抄襲能力,如此建造的迷宮也絕對達不到迷亂來者的原設計目的。在這點上,金庸還不如施耐庵,後者設計的祝家莊的盤陀路隻能靠偵察探明,再懂八卦太極也沒什麽用。

不過話說回來,國人的神秘主義傾向也是很自然的,蓋傳統記數方式太原始,使得計算不可能用它來進行,必須另創計算係統,而這繁難的計算係統又不是一般人能夠接觸學習到的,於是就連小學算術都成了一般讀書人無從掌握的高科技。對不懂的東西,人類從來抱有一種敬畏心理,於是小學算術也就成了一種崇拜對象。瑛姑手裏拿著的算籌,在中國讀者心目中引出的敬畏,恐怕還要勝過超級電腦“深藍”。

這是什麽意思涅?這是說,理想的記數係統,應該本身也就是計算係統的一部分。回回發明的記數係統就是這種理想係統。例如123表示一百二十三,這本身是記錄一個數字,然而記下來的這個數直接就能投入運算。運算方式大家在小學已經學過了,例如要算123 x 4,咱們就列個豎式,從個位算起,逢十進位,不旋踵就能算出答案492來。這種算術的特點,是表數的方式為後來的運算奠定了基礎,構成了運算係統的一部分。

中式表數係統可就不是這麽回事了,以前例而言,就是“一百二十三乘以四”,請問該怎麽計算?根本就不可能。這還不僅是乘法,四則運算都如此,數字越大越沒轍。例如“三十二萬五千零八十加四十一萬六千五百三十二”,誰都沒本事列出算式來,再算出結果。乘除法就更別提了。羅馬人的記數方式也有同樣毛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隻好拋開文字記數係統,另創一套獨立的運算係統,這就是“算籌”的由來。它最初隻是一些竹簽,一根豎放的竹簽表示1,放上四根就是4,若要表示5,就用一根橫排的竹簽。於是“6+7=13”就成了這樣子:


因為軟件不支持word貼圖,我在上麵畫出的圖像可能不顯示,所以再用嘴解釋一番:6的表達方式,是上麵橫放一根竹簽,下麵豎放一根竹簽,7則是橫一豎二,兩者相加很容易,橫加橫,豎加豎,結果就是橫二豎三,因為橫一代表5,橫二就是10,再加上豎三,就得出了13的結果。

穎悟的讀者立即就可悟出這就是算盤的計算方式,也立即能悟出為何中國人非發明算盤不可:無法列出數字進行筆算,隻能使用算籌,這非常不方便,於是便幹脆把算籌做成可以移動的算珠,將橫放的竹簽改成上檔的算珠,豎放的竹簽改成下檔的算珠,它的運算原則和西式算法略有不同,乃是“逢五逢十進位”的雙重進位。如果沒有算盤或算籌,則古人就無法進行計算。

瑛姑的算籌與算盤的不同之處,在於在計算時必須使用代表個位、十位、百位等不同位數的竹簽。若在竹簽上刻一個缺口,那根竹簽就代表10,刻兩個缺口就是20,以此類推。如果要把運算過程寫下來,就隻能使用各種符號來代表不同位數的算籌。

換言之,古人其實使用了兩套數字記錄係統,一套是通用的文字係統,也就是大眾熟知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之類。它和計算係統完全脫離,不能用於演算。另一套則是算術專業人士也就是黃老邪、瑛姑輩使用的模擬算籌的符號,本身就是計算係統的一部分。如此寫下來的“算草”就隻有小學專業人士才能看懂,對一般讀書人來說絕對是天書。等到專業人士們算出來後,再把所得結果翻譯成通用的記數方式,寫出大眾能看懂的答案,例如“一萬三千五百六十四乘以十二等於十六萬二千七百六十八”。

這本來也沒有什麽,大概是人類早期的共同特點。例如英文也有同樣問題,若用傳統數字表達係統,照樣無法進行運算,例如上述123 x 4,在英文中是one hundred twenty four times four,同樣無法算出,而且他們的表數方式比咱們的還不合理,20念成twenty,比中文的“二十”(也就是兩個十)差多了。但人家很早就從阿拉伯引入回回記數法,又從印度引入0,建立了以此為基礎的運算方法,教給所有的蒙童,化成了自己的東西。

然而中國可就不一樣了,傳統教育徹底忽略了數學教育。私塾也好,書院也好,統統隻教《四書五經》,也就是後世的政治課那種毫無用處的破貨,決不會教你《九章算術》一類玩意。那些奇門遁甲隻有士人中的異類才會去看。用現代眼光來看,古代那些不得了、了不得的大儒其實是文盲,連小學文化都沒有。

在這種情況下,要具有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您就得去找賬房先生學習算盤。然而那玩意登不得大雅之堂,三味書屋裏隻能聽到琅琅書聲,決不能聽到俗不可耐的算盤聲。我知道的老前輩中,但凡不曾上過新學者,便毫無運算能力,雖然也能看懂阿拉伯數字,但從未見過他們列出小學教的豎式進行筆算。

此所以過去無論是哪級地方官員,從知縣直到督撫,都得請上兩位師爺,一曰錢糧師爺,二曰刑名師爺,都是專業人士。前者負責收稅,後者負責拷夾百姓。當時的所謂施政也就隻有這兩個主要內容,所有的級別都如此。區別隻在於知縣與知府都同時負責該縣的錢糧與刑名,而到了省級則把它們分開,分為“布政使 ”(藩台,亦即“搶錢使”)與“按察使”(臬台,亦即“拷夾使”)。哪怕是這種專業衙門的長官也是讀四書五經出身,本人並不會算賬,還是得靠師爺。此所以師爺雖非國家官員,卻在衙門中具有崇高地位,蓋他們是長官請來的老師,乃是諸葛軍師一類能掐會算的神人。

由此可知,林則徐當年主張嚴禁鴉片,在奏折中計算每年白銀外流量,那也不大可能是他自己算出來的,恐怕還得靠幕中某位能掐會算的神人幫忙。

不難想見,晚清辦新政時廢科舉、辦西學,對老儒們意味著何等巨大的衝擊。青年時代看過來人的回憶錄,說當時的老儒們與蒙童一道,拿著托人去上海買來的數學教科書日夜鑽研,研究如何開平方,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我當時非常感動,卻沒想到他們要填補的是何等深不可測的深淵。很明顯,那種鑽研隻會令其神經崩潰,絕無什麽好下場,蓋他們首先要學的是西式記數方式,再學會西式算術,然後才可能掌握解方程、開平方等一類高深學術知識。

知道瑛姑的算籌是怎麽回事,或許有助於大家理解咱們過去的起點有多低,而過去160年間中國發生的變化又是何等地天翻地覆。想想這些,或許會有助於咱們對中國現狀恢複心平氣和的態度吧。

作者:蘆笛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http://www.hjclub.info

上一次由蘆笛於2008-11-09 周日, 上午3:20修改,總共修改了1次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蘆笛離線 發送站內短信

* 阿拉伯文字和阿拉伯數字長的很像,據說古代很多民族的結繩記事,我看阿拉伯文像是一堆堆的繩結 -- 土土007 - (0 Byte) 2008-11-10 周一, 上午12:11 (10 reads)
* 強烈強烈建議大家結合著《青銅時代紅拂夜奔》對照著一起讀。絕妙無比。貼幾段在下麵。費馬定理那一段尤其絕妙!開根號那段也很絕 -- 小小衲 - (3855 Byte) 2008-11-09 周日, 下午1:37 (117 reads)
* 家庭作業 -- xilihutu - (55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05 (140 reads)
o 容易:) -- 蘆笛 - (167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19 (131 reads)
+ 什麽時候出來個“楊輝三角 ” -- xilihutu - (301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41 (84 reads)
# 我隻知道楊輝三角,不知道你說的帕斯卡三角。對了,“醜”和“醜”是兩個字,前者是地支,與醜八怪毫不相幹 -- 蘆笛 - (0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46 (17 reads)
* “醜戌丁壬” 翻譯成 簡化字就 = “醜陋的人”, 再簡化為“醜八怪” -- xilihutu - (67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52 (35 reads)
o 那“戌”字也不能硬說成是“陋”字啊? -- 蘆笛 - (0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6:15 (8 reads)
+ 答案明天公布, 醜戌丁壬不及格 -- xilihutu - (6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25 (31 reads)
# 稀裏糊塗說“算籌” -- xilihutu - (1835 Byte) 2008-11-10 周一, 上午6:19 (127 reads)
* 老稀偉大哉!服啊!不過,沒看過原書的同誌請注意,這些考題都是老稀編的,黃蓉考瑛姑的根本不是這幾道題 -- 蘆笛 - (89 Byte) 2008-11-10 周一, 上午6:49 (52 reads)
# 是麽?我還真不知道國貨裏的對應物是什麽 -- 蘆笛 - (0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29 (11 reads)
* 背景資料:中英數學符號翻譯 -- xilihutu - (220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2:23 (132 reads)
o 哈哈,有趣,稀裏糊塗是什麽? -- 蘆笛 - (0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3:21 (14 reads)
* 背景資料:幕府先生 華蘅芳 《拋物線說》 -- xilihutu - (1279 Byte) 2008-11-09 周日, 上午1:42 (85 reads)
* 背景資料:帳房先生 李善蘭 直接引進大量數學符號:=、×、÷、<、>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