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重要節令習俗──端午中天 角黍飄香
(2007-06-15 14:55:46)
下一個
中國民間重要節令習俗──端午中天 角黍飄香
作者∶司徒崇
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是中國許多地區長期以來共同的風俗習慣,這個習俗與屈原有密切的關係。吳均《續齊諧記》載∶「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簡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本草綱目·穀(穀)部四》說∶「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這便是端午吃粽子的主要來曆之一。
古代的粽子又叫角黍、簡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糯米而得名;簡粽是因為最初的粽子,是用竹簡貯米燒煮而成。
魏晉時期,周處所撰《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說明魏晉時期,端午吃粽之風已經盛行。到了唐代,粽子已成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有專門製作經營粽子的商店,而且當時的粽子餡料已有多種果仁了。到了宋代,有些粽子是用艾葉浸米裹製作而成,叫做「艾香粽子」。陸遊的詩句中有「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朝弘治年間,開始用蘆葉裹粽子,粽子的餡料也增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鬆仁、棗子、胡桃等。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又有火腿粽子出現,而且,每個不同地區的粽子也都各具特色。
千百年來,粽子大體經曆了三次較大的演變。開始為角黍,即「以菰葉裹黏米」;稍後出現簡粽,就是「以竹簡貯米」,並「以楝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再以後才是如今的粽子,用箬葉包糯米製成。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載,端午前一天,用菰葉裹黏米和棗栗,用灰汁煮熟的角黍,此種節日食品為「取陰陽包裹之象也┅┅所以讚時也。」可見角黍出現最早。
西晉周處《風土記》及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載述的均為「角黍」,但到了稍後的南朝吳均在《續齊諧記》裏卻有了簡粽,再後的《事物始源》記載的粽子,已經是製法各異、品種繁多了。
宋祝穆《事文類聚》說∶「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製不一,有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稱錘粽、九子粽等名。」這大概是以粽的製作形狀而言,如清人顧祿所撰《清嘉錄·稱錘粽》所言∶「市肆以菰葉裹黍米為粽,象稱錘之形,謂之『稱錘粽』。居人買以相饋貺,並以祀先。」前人有詠粽詩雲∶
裹就連筒米宿舂,周遭綠縷係重重;
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覆鬆。
湘北亦流傳一首《粽子歌》∶
有角有棱,有心有肝;
一身潔白,半身熬煎。
這首歌既是對粽子的描述,更是寄托了人們對屈原的懷念。
隨著世界各地人民交往的發展,唐代已有大批日本學問僧和留學生隨同使團來到中國,學習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隨著遣唐使的東歸,中國年中的節令風俗也在日本時興起來。例如正月元旦的屠蘇酒、正月七日的七種菜、三月上巳的曲水宴、四月八日的灌佛、五月五日的菖蒲酒、七月七日的乞巧、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會、九月九日的菊花酒等,在日本從奈良朝起至平安朝初期,也逐漸流行起來,包括端午吃粽子。
粽子是中國端午節的應節食品,吃粽子有紀念屈原的說法,這種食品在日本《新撰字鏡》等古籍中已有記載。古代日本稱粽子為「茅卷」,其作法是先把糯米放在灰汁中浸泡,然後用遌葉(一種矮竹)或菰葉包裹蒸成,這與中國《齊民要術》等古籍中關於粽子的記載是一致的。粽子傳至日本後,到江戶時代(一六○三年至一八六七年),已發展為禦所粽、道喜粽、葛粽、飴粽等多種,具有日本民族特色風味的粽子了。
2007-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