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齊魯大地的脊梁—— 齊城千裏(組圖) (圖)

(2007-05-30 22:36:28) 下一個


齊魯大地的脊梁—— 齊城千裏
日期:2007-04-16  來源:山東畫報

策劃 李霞  圖 陳勇  李大偉  文 張華鬆   

  編者按:

  《長城保護條例》已於2006年9月20號國務院第150次常務會議通過,並於12月1日起實行。

  齊長城作為中國長城的一部分也在這個條例的保護範圍之內。

  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餘年的曆史,它橫亙於齊魯大地,西起濟水,東至大海,穿越泰沂等名山長嶺,蜿蜒千裏。齊長城在中國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考古及旅遊價值。為了使讀者能對齊長城有更係統、全麵、深入的了解,本刊特辟專欄,從本期始,對齊長城予以陸續介紹,以饗讀者。
  

  古代中國,是一個家有院牆、城有圍牆、國有長牆的國度。萬裏長城——中國的長牆,宛若一條巨龍伏臥於北國的崇山峻嶺、戈壁荒漠之上。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炎黃子孫為之魂牽夢繞的驕傲。然而,你可曾知道,當第一道萬裏長城——秦朝萬裏長城橫空出世前的數百年,已經有一條長城巍然屹立在齊魯大地上。它就是齊長城,中國長城的鼻祖。  

  齊長城西起濟水(今黃河)之畔,沿泰沂山地南北分水嶺蜿蜒東去,然後向東北斜跨膠南高地,終止於黃海之濱,沿途行經濟南、泰安、萊蕪、淄博、臨沂、濰坊、日照、青島等八個地市以及它們所轄屬的十八個市縣區,全長一千餘華裏。  

  作為齊國曆史上最為宏大的軍事防禦工程,齊長城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春秋後期的薑齊靈公至戰國中期的田齊宣王在位的長達數百年時間(約公元前555至公元前300年)裏,分期逐段完成的。大致說來,西段長城的建築時間早於東段長城,穀地低地夯土長城的建築時間早於高山長嶺上的石砌長城。

  齊國僻處“大東”海岱之間,春秋為五霸之首,戰國為七雄之一,這樣一個人眾物阜的泱泱大國為什麽在先秦諸侯國中率先修築長城呢?

  展開古代齊國形勢圖,我們看到齊國的腹地是以首都臨淄為中心的淄濰平原,淄濰平原的西麵和北麵是滾滾流淌的濟水和黃河,東麵是煙波浩淼的渤海、黃海,而南麵則有逶迤起伏的泰沂山係橫亙東西。所以,齊國在地緣政治上是相對獨立的,戰略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大海、河道、山脈構成它的天然屏障,外敵很難越過這些天然屏障進入齊國腹地,因此齊國素有“四塞之國”之稱。

  可是,我們也應看到齊國戰略地理上不利的一麵。具體說來,淄濰平原平衍狹窄,缺少戰略縱深,回旋餘地不大,一旦外敵突破環繞平原的山水屏障,就可以毫無遮攔地長驅直入淄濰平原,兵臨齊都城下。因此,齊國政府非常重視四境上的天然屏障,利用它們來構築自己堅固的國防線——海防線、河防線、山地防禦線。

  那麽,在以上幾道防禦線中,哪一道最為重要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應當首先考察一下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的對外政治軍事外交形勢,看看它所麵對的敵對國家主要有哪幾個。

  眾所周知,春秋前期,齊桓公首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那時候的齊國自然是無敵於天下的大國。齊桓公去世後不久,晉國就躋身霸主的地位,斷斷續續稱霸中原長達百年,實在是齊國的頭號敵人。而這期間,與齊國搭界的魯國和莒國,為了對付齊國,也都相繼投靠了晉國。春秋後期,晉國霸業衰落,東南方的吳國和越國相繼北上,魯國和莒國也就改換門庭,前者一度做了吳國的盟友,後者也搖身一變成了越國的附庸。

  到了戰國,齊國的主要敵人首先是自南方北上的楚國,它幾乎一度占領了今天整個山東省的南半部,也就是泰沂山係以南的廣大地區;其次,就是由從原來晉國分化出來的“三晉”,即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到了戰國後期,西方的秦國打過來,也成為齊國的心腹大患。

  以上國家是齊國的主要敵國,分別位於齊國的南方、西南方和東南方。齊國為防備他們來犯,自然要特別重視南麵的山地防禦,以及西南方的河防和東南方的海防。

  因此,僅從自然地理和地緣政治的角度看,齊國為有效保護國家安全,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在南部泰沂山區修築一道西起濟水、東到大海的長城,實在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倘若我們能由此作進一步的深入考察,便不難發現齊國修建長城,還另有曆史文化上的原因。

  

  我們知道,齊國原本是以工商立國的,齊太公“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齊桓公“通輕重之權,繳山海之業”,至於後來的齊國曆代政府也都以“通貨積財”為治國要務,因此,齊國“家殷人足”,成為諸侯中最富庶的國家,也便令各國垂涎。因為這個緣故,曆史上的諸侯們對齊國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侵略戰爭,而這些戰爭又大多以掠奪財富為主要目的。

  例如,齊靈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55年),以晉國為首的諸侯盟軍深入齊國腹地,將臨淄郊外掃蕩一空之後,又“東侵及濰,南及沂”。當諸侯盟軍攻打臨淄城的時候,齊靈公登上馬車準備逃往東方的郵棠(今山東平度東南)去避難,太子光和大夫郭榮當即勸諫道:“敵軍行動迅速,攻勢淩厲,目的隻在於掠取財物。他們很快就會撤兵退去的,您何必這樣害怕呢?”靈公不聽,打馬向前,太子光見狀,拔劍砍斷馬鞅,馬車走不動了,靈公這才打消了逃亡的念頭。而後來戰事的發展證明太子光和郭榮的推斷是正確的,諸侯聯軍不久就撤離了齊國。

  另一個典型的事例發生在齊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這一年,燕將樂毅統率以燕軍為主力的諸侯聯軍經濟西(濟水以西)一戰,大敗齊軍之後,東渡濟水,一鼓作氣攻陷了臨淄,將齊國名叫“美唐”的府庫一掃而光,“珠玉貨寶,車甲珍器,皆收入燕”,然後又“定獲乎琅邪”,將逃難至琅邪(今山東膠南夏河城)的齊國富商大戶和公卿大夫也給洗劫一空。

  齊國因富甲天下而容易招致外國的侵略,然而比這更為糟糕的是齊國軍隊不能有效保護國家的安全。

  《管子》說:“夫民富則不可以祿使也。”意謂,利誘是無法驅使富裕的人民去衝鋒陷陣的。荀子一生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齊國度過的,對齊國軍隊不堪一擊的現狀有更深刻的認識,他說:“齊國的軍人重視格鬥術,他們靠格鬥術,斬獲敵人的一個首級,就能得到八兩黃金的賞賜,然而卻得不到田地的賞賜。這樣,倘若敵人脆弱,那麽還可以暫時同敵人較量一番;倘若敵人強勁,那麽就會頃刻之間崩潰瓦解,若鳥獸散。傾側反複無日,這是足以葬送國家社稷的軍隊。沒有比這種軍隊更衰弱的了!這與臨時雇用市井遊民去打仗差不了多少!”齊國富庶的工商子弟和市井遊民是不肯為了金錢賞賜而去替國家賣命的。因此,正如司馬遷所說的那樣,齊人是“勇於持刺”的,又是“怯於眾鬥”的。就個體的齊國士兵而言,人人精於搏擊格鬥之術,但是就整體的齊國軍隊而言,卻是不堪一擊的。而事實正是如此——齊國軍師孫臏說“齊號為怯”,魏國將軍龐涓說“我固知齊軍怯”,秦將李信也有“齊人怯”的評價。總之,齊國軍隊紀律渙散,意誌消沉,戰鬥力是比較弱的。這樣的軍隊,我們又怎麽能指望他們去保家衛國呢?所以,曆史上的齊國基本是以保守的姿態出現在國際軍事舞台上的,齊國曆代統治者給予國防建設以極高的重視,也就不足為怪了。

  當然,齊國軍事上采取較為保守的姿態,給予國防建設以極高的重視,也與齊國固有的政治文化息息相關。因為隻要我們考察一下齊國政治史,就不難發現齊桓公以後的薑齊君主如靈公、莊公、景公雖然性情、氣度、品格、嗜好、能力各不相同,然而卻都有複興桓公霸業的強烈願望。到了戰國時代,田齊諸王的政治理想依然跳不出霸政的圈子。齊威王的最高政治理想,在他所鑄造的“齊侯因敦”銘文中有集中的體現,那便是“邇嗣桓、文,朝問諸侯”,也就是繼承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使諸侯們都來朝貢齊國;齊宣王最感興趣的也是“齊桓、晉文之事”,他最大的欲望便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其中,開疆拓土當然是王霸之業題中應有之義,卻不是主要內容;主要內容仍在於使秦、楚等大國朝貢齊國,也就是要做秦、楚等各國諸侯的共主。這種政治理念在齊國是比較普遍的,比如孫臏對齊威王就有這樣一段對話:“夫兵者,戰勝,則所以在(存)亡國而繼絕世也;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興亡繼絕,正是霸政的核心內容。這種觀念無疑大大限製了齊國君主拓疆開土的欲望。而事實上,齊國的對外領土要求的確是有限的,是根本沒法與秦、楚、三晉、吳、越諸國相提並論的。

  

  齊國對外戰爭敗多勝少,但發達的工商文化以及其他種種的背景和因素又使得齊國的兵家文化獨領風騷,先秦時代的著名軍事理論家和兵書戰策也就大多出自齊國。以孫武和孫臏為代表的齊國兵家,其兵法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他們所強調的首先是防禦,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通過“伐謀”、“伐交”等手段而製敵取勝。就以孫武《十三篇》為例,《形》篇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守也;可勝,攻也。守則有餘,攻則不足。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虛實》篇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九變》篇說:“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他所強調的軍事戰略的最高原則一言以蔽之,即:防禦至上,不打無把握之仗。如果說春秋時齊國於一些河穀低地修築一段段互不連接的夯土長城,還屬於臨時性的局部性的戰術工程,那麽迨及戰國,齊國在整個泰沂山地分水嶺上修建石砌長城,作為永久性的全局性的戰略工程,就肯定是在齊國防禦至上軍事理論原則的指導下興建的。  

  談到齊長城興建的原因和背景,當然還要考慮到物質技術保障這一層麵的文化。

  在先秦諸侯國中,論人眾物阜,齊國堪稱首屈一指,於是築長城便有足夠的人力物力的保障。尤為重要的是,齊國還是先秦科學技術最發達的國度,一部《考工記》和《管子》便是集中的體現。這就為齊長城的興建提供了必要的科學技術的支持。由傳世的文獻資料和出土的考古資料看,齊國擁有修建長城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術,並且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比如齊長城涉水跨山,行經千餘裏,沒有足夠的地理地形知識和勘查測繪技術是很難完成的。而齊國在這一方麵恰恰是特別發達的,《管子》“度地”、“地員”、“地圖”諸篇,《孫子》“地形”、“行軍”、“九變”、“九地”諸篇就是明證。此外,如興建夯土長城(巨防),需要築防(堤壩)的知識和技術,興建石砌長城,需要冶鐵技術和采石技術。這一切,齊國在列國中也是最發達的。

  總之,齊長城是齊國特殊的地緣政治的產物,是齊國對外軍事鬥爭的產物,更是廣義上的齊國文化的產物。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