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十大經典妙筆——作者:筆公
(2007-04-03 00:00:46)
下一個
毛澤東十大經典妙筆 06.02.10
來源 以文找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反思毛澤東
[反思毛澤東]毛澤東十大經典妙筆
[原創 2006-01-19 16:06:53 ] 發表者: 筆公
作為一個把中國人民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的偉人,人類曆史上加之於各位雄才大略的明主的各項擁戴之詞都不足於全麵地歸納和描述他的不世風流。
毛澤東很早就參與了政治。賀龍甚至說他在1916年就已經知道湖南有個毛澤東(1)。青年時期的驅張之舉和建立“湖南共和國”的設想都堪稱可與鄒容《革命軍》相匹的少年風采。但從一九二一年參與建黨後,毛澤東在其五十六年(2)的政治生涯中披荊斬棘披波斬浪,在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的激流中“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克服重重困難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開辟了一片時時處處都浸潤著他個人、他的思想的新天地。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毛澤東或親冒矢石,或運籌帷幄,或冷眼旁觀,或刪繁就簡,或明察秋毫,謹慎而又不失熱情地投入到了各項重大曆史事件的決策、行為和指導中。他以他獨特的思維習慣和能力,以他卓越的天賦和洞察,以他不凡的決斷和行動,寫就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在毛澤東的一生裏,有過許多令後人稱道崇尚甚至膜神往拜的神來之筆,支撐和點綴了他成功且輝煌的偉大履曆。
本文根據自己對黨史和毛澤東史的認知,將其一生十大妙筆歸納如次,以就教各位曆史大家和毛澤東迷們。
一、參與建黨
1、事件: 毛澤東以湖南共產主義小組名義響應以陳獨秀為首的上海小組和以李大釗為首的北京小組的動議,參與籌建中國共產黨。
2、構成:1921年7月,毛澤東參加了分別在上海和嘉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此後,任中共湘區書記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處湖南負責人。繼而在長沙和安源等地組織工人運動並大力發展黨員。
3、影響:參與建黨使自己立於一種十分好的地利和人和狀態。雖然說參加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的那十二名創始人,在曆史的不斷剔汰中僅僅剩下了毛澤東和重必武還威風八麵地屹立在最高決策層。
參與建黨使毛澤東擁有了可資信賴的人和資源。事實上,在號召工農力量、不斷會合其他的起義組織、領導在軍事和政治上頗具實力的其他黨內同事方麵,因為這一資格的具備,毛澤東會增加許多影響力。比如賀龍、陳賡等人在與毛澤東正式會麵之前,就已經知道了他的威名。而張國燾、王明始終在心理上視毛澤東為一個強勁的對手,也與他濃厚的政治資曆有關。
4、考證:略。
二、三灣改編
1、事件:在進軍井岡山之前,針對舊軍隊的痞態作風和工農武裝的軍容散漫,以及表現在戰鬥力上的鬆鬆垮垮和進軍中嚴重的開小差現象,毛澤東主持了在三灣的改編。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等人民軍隊理念。
2、構成:為組織秋收起義並從外圍威脅長沙最終會攻長沙,毛澤東和湖南省委先後組織了四個團的工農武裝,並以盧德銘領導的武漢警衛團為主要班底。1927年9月9日,秋義起義爆發。第一團因第四團嘩變而受挫,第二團被擊潰,第三團先勝後敗。之後,毛澤東改變會攻長沙的計劃命令起義殘部會師文家市並向三灣急進。在蘆溪戰鬥中,總指揮盧德銘陣亡。
起義軍抵達三灣後,毛澤東對起義部隊進行了整編。將原來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縮編為一個團,下轄一、三兩個營和一個特務連。在各連建立黨代表製度、組織士兵委員會。這次改編確保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3、影響:這是毛澤東貫徹其“槍杆子裏麵出政權”、“黨指揮槍”、“工農武裝割據”等經典武學的最初實踐。從具體或微觀的意義上講,一九二七年的三大起義(廣州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都是失敗的。但就是從三灣開始,中國工農紅軍進入到了一個待機奪取全國政權的有利位置。
在這之前,已經誕生達六年之樂的中國共產黨人還沒有擁有一支獨立的軍事武裝。掌握在我黨手中的葉挺部隊、賀龍部隊等也在三大起義中被逐次擊潰。毛澤東對參加秋收起義的五千工農武裝中虎口餘生的七百多人的殘餘部隊所進行的這次改編,確保了軍隊以明確的政治傾向和行為綱領參與革命的性質。此後,在與袁文才、王佐的井岡山農民武裝、朱德的南昌起義餘部、畢占雲和張威起義部隊、彭德懷黃公略起義部隊、季振同董振堂的寧都起義部隊的不同會合的過程中,仍然堅持了三灣改編原則,逐步提升了軍隊和軍人素質,為建立打不垮的一方麵軍積累了經驗。
縱使是做過一段被撤銷了“黨員”資格的師長並“挎上駁克槍,師長見軍長”(3),毛澤東仍然不敢說自己對主持軍事有多少經驗。但是,他從一個超脫了一般軍人視野的角度對軍隊的改造,則完成了軍事家也未必可以完成的政治使命。官兵平等以及諸多新軍隊法則,讓共產黨的軍隊擁有了舊軍隊所沒有的高昂士氣。
4、考證:略。
三、漳州之役
1、事件:反對攻打贛州的毛澤東,力主東路軍龍岩、漳州之役,並在東南出海口漳州打了一個漂亮的、富有軍事效率的攻堅戰。
2、構成:1932年,已經在贛南會議上被解除兵權的毛澤東,在一方麵軍攻贛州不克且陷入焦著狀態時被召到軍中議事。他極力主張撤敵我力量懸殊的贛州之圍,而分兵襲取敵人力量空虛的福建漳州。
在以臨時政府主席之名率領的東路軍,幹脆利索地打下了漳州。守軍張貞部一觸即潰。紅軍在這裏繳獲了大量的銀元和物資,並在一個相當繁華的海濱城市進行了一番赤化宣傳。在這裏還繳獲了兩架飛機,其中一架曾經充當了紅軍的空中宣傳天使。
3、影響:在紅軍史上,最具軍事效率的戰鬥或戰役,既不是以占領地盤為標準,也不以消滅敵人多少為尺度,而應該是傷亡殺敵比、繳獲量、對全局的改善效果、震動性和影響力為標準。
從這個意義上評價漳州戰役,就是一個極富軍事效率的漂亮仗。這次外線遠征,也使得紅軍的給養中心移向國民黨統治區,可謂一舉數得。
突然占領敵人的後方,其繳獲每每是驚人的。在漳州所繳獲的一百多萬元銀元,先是成為毛澤民手中的一筆特別金庫,後來又成為長征中的主要經費,可謂意義重大。
從軍事上講,舍棄強大的贛州城而不攻,而擊破敵人經濟意義重大的漳州城,可謂堤內損失堤外補。
漳州是東南名城,商業重鎮和出海口,攻下這樣的城市,其新聞價值重大。且因為讓敵人防不勝防,而不得不加大對後方的守衛,其軍事意義同樣重大。
4、考證:略。
四、通道攻略
1、事件:毛澤東借助對王稼祥和張聞天的爭取,在博古—李德組合失敗情緒的自責下,成功地實現了兵權轉移,重掌紅軍大權。
2、構成:經過在長征中通道會議、猴場會議、黎平會議再到遵義會議等曆次會議對軍事問題的討論,毛派開始占有政治局的上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在多位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和軍政人員的支持下,對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表現出的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禦中的保守主義和轉移中的逃跑主義進行了批判,並在王稼祥的提議下進入常委並協助周恩來主持軍事。
3、影響:遵義會議本身隻是確保了毛澤東進入黨中央的核心決策層,他隻是在以後逐步獲得軍權和黨權。但遵義會議的影響卻是長遠的。
從毛澤東個人而言,遵義會議是毛澤東長達數年被冷落和邊緣化過程的結束,是毛澤東在政治上崛起的開始,是毛澤東對王明跑線借助軍事清算達成政治清算的起點,是毛澤東與長征中的重大競爭對手張國燾相對而言處在較有利位置的保證。
對中國共產黨而言,遵義會議改變了不通軍務的博古和不懂中國國情的李德對中央和中央紅軍進行機械指揮的曆史,把長征納入到一場在不斷地靈活應對局麵並清醒地尋求落腳點的外線遠征而不是逃跑的脈絡中,並因為成功地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堵截達成北上抗日方略而成為一次壯舉。
遵義會議在毛澤東政治生涯中具有裏程碑意義。從這一事件開始,毛澤東進入黨內高層並較為穩定和持續地發揮了他的作用,而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也從此與毛澤東本人發生了越來越多的關聯。
4、考證:略。
五、論持久戰
1、事件:抗日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審時度勢,提出了了的一整套堅持抗日戰爭的基本法則。持久戰,是其中的基礎。
2、構成:抗日戰爭的爆發,給了中國共產黨人一個救國圖存、抗日複興的良好機會。在持久戰的環境下,與國民黨及其軍隊形成各司其責的統一戰線,配合國民黨軍的正麵戰場,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在敵後發展壯大人民力量,在漫長的戰略對峙階段積蓄力量,隨時準備著在戰略反攻階段驅逐日本侵略者。
3、影響:持久戰以及與持久戰相關聯的抗日戰爭攻略,是毛澤東的英明且高效的決策。通過建立日軍無暇顧及、國民黨方麵已經放棄、各種力量雜處的敵後根據地,共產黨軍隊的力量得到保存和擴張。擅長於夾縫中生存的共產黨軍隊,通過不斷地開辟敵後戰場和根據地,通過限製規模的遊擊戰給日本鬼子以殺傷和騷擾,通過收編雜牌武裝、整編抗日武裝、打擊武裝而強大自身,通過與國民黨頑固派爭奪敵後而強化自身在多重力量交相作用環境下的生存能力。
持久戰攻略的要訣之一是在長期戰爭環境中消耗敵人、擴大自己。對日本人的消耗是通過不斷地通過遊擊戰爭給以殺傷,通過破襲給以騷擾,通過反掃蕩給以削弱。而對必將在抗日戰爭中和之後對共產黨軍隊進行壓縮、壓迫的國民黨仇共軍隊,則通過反磨擦作戰、通過日軍發起的大規模會戰、通過中日間進行的攻守作戰進行消耗。而八路軍和新四軍,則通過在敵後發動群眾和打擊敵人,從而提升作戰秉賦,擴張軍事力量。
持久戰攻略還在相當程度上期望國際力量的介入,蘇聯人的出師,美國人的登陸,國際援助物資的投入、援華軍事力量的發生作用,都將在一定時間的對壘後提早戰略反攻時間表。在期待國際因素介入的過程中,作路軍和新四軍的力量可以投入到監視並打亂日軍行動、警惕頑固派摩擦、擴大自身實力的待機狀態中。
從曆史的進程來看,毛澤東以及他所參與指揮的人民軍隊,就是在抗日戰爭中經受了戰爭的鍛煉並擴充了數十倍的實力,並在國民黨軍隊作戰素質相對下降的態勢下,僅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達成了日本軍隊用了八年而沒有實現的戰略目標,幾乎是在同一片中日戰場上,消滅並驅逐了國民黨軍隊。抗日和以抗日為核心的政治軍事攻略,在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崛起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正確理解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體會中國共產黨從一九三五年各大根據地紛紛失敗、各大紅軍武裝被迫轉向長征的惡劣環境下走向壯大並奪取全國政權的一個思維亮點。
4、考證:略。
六、重慶談判
1、事件:抗日戰爭剛剛結束,蔣介石就三次致電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毛澤東接受挑戰,以大無畏且有準備的姿態赴重慶。
2、構成:在重慶,毛澤東與蔣介石有過多次接觸,各抒胸臆,各重心機。毛澤東與重慶各界廣泛接觸,為贏得民心大收公關之效。毛澤東應柳亞子之邀所題舊詩《沁園春·雪》,更是激起國統區一片讚聲與罵聲,大賺人氣。
3、影響:重慶談判的進行,使共產黨人處在有利的政治和軍事姿態中。不放棄和平建國的希望,極力謀求在有利局麵下的政治對話,並做好以武力統一中國的準備,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對國際國內形勢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後所采取的切實可行的策略。
重慶談判在大勢上造成了一種可打可談、打打談談、以打促談、以談輔打的局麵。處於主流地位的國民黨人,在共產黨人高超的談判水平和同樣高超的戰場運作能力的激怒下,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挑起大規模的內戰,首先就在民心上失了分。在國內反內戰的聲浪中,在第二戰場的支持下,在國際上越來越不利的環境中(尤其是美國人越來越對蔣政權的腐敗喪失信心),國民黨軍隊本來就顯得有些下降的軍事素質使之在最初的三板斧之後越來越不是共產黨軍隊的對手。苦心經營的國民黨政權不得不讓位。
4、考證:略。
七、逐鹿中原
1、事件: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為主主調,我軍主力迅速移師國統區之江、淮、河、漢之廣大區域,對相對空虛之敵後進行襲擾和遊擊,在調動中尋求戰機,並因為威及敵方武漢、徐州、洛陽等重鎮而打亂敵方部署。
2、構成:國共大戰開始後,國民黨方麵始而全麵進攻,進而重點進攻。毛澤東堅持“敵進我進”、“你攻我的延安,我打你的南京”,而提出受重點進攻地區極力牽製,中間地帶率先反攻的策略。山東根據地的許譚兵團向膠東退卻,西北的彭習兵團則北上榆林,在敵人主力被越拉越遠的情況下,黃河北岸的劉鄧、陳謝、陳粟三大戰略集團分別渡過黃河,對廣大的中原地區進行外線反攻,把戰火和補給都引向國統區。
3、影響:中原是國共兩黨軍事力量的最前沿戰場,也是紅四方麵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開始長征的地方、六萬中原部隊(原新四軍五師)率先突圍的地方。為使敵人過於分散的軍事力量受到調動和打擊,再次出師這一地區,將對全局發生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影響。毛澤東審時度勢,在與劉鄧所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進行了較長時間的策劃和商榷後,決定在這一地區插上一刀,使國民黨軍本來已經很顯零碎的戰場布局因中間發生斷檔、使平漢與隴海等鐵路發生梗阻、使徐州集團、鄭州集團、武漢集團、西安集團的結合部發生震蕩而滿盤皆亂。
經過華東部隊補充的十二萬劉鄧大軍渡河越淮進入大別山地區,並在這一從紅軍時期共產黨軍事力量就長期活動過的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大別山腹地的信陽新縣再次成為紅色世界。與此同時,陳賡謝富治的太嶽兵團、陳毅粟裕的華東野戰軍也在劉鄧大軍的一左一右拱衛和動出。解放戰爭中的戰役協同首先在中原古戰場上完成。與原從中原分散突圍的部隊相呼應,中原根據地再次形成,而黃河、淮河也成為中原根據地的內河。解放戰爭的麵貌大為改觀。
挺進中原的三大戰略集團,縱橫穿梭於這一地區,攻城拔寨,東征西討,為以後的淮海戰役開辟了一個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戰場。而且,挺進中原,也使在經濟上已經捉襟見肘的局麵為之一變。同時,中原根據地的開辟,還為我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補給和後勤保障。
按照毛澤東自己的構圖,通過這種對敵後的不斷滲透,共產黨軍隊將會以“零敲牛皮糖”的方式將國民黨的軍隊、城鄉、經濟逐步蠶食。與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同樣富於想象力的葉王陶挺進閩浙贛計劃因為粟裕的堅持而沒有成形,否則將又會是一次敵後開花行動。
當然,葉王陶的未能成形,也使得中原我軍的軍力大漲,為此後在淮海戰場上席卷同樣強大的黃伯韜兵團、黃維兵團、杜聿明兵團積累了足夠的軍事優勢。
4、考證:略。
八、三大戰役
1、事件:一九四八年底,繼濟南戰役後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已經被分割在幾個互相不能做直接呼應的地區後,先是從遼沈、繼而在淮海和平津地區,國共兩軍進行了中國革命史上盛況空前的大會戰。
2、構成:以攻占錦州為啟動源,東北野戰軍調動並在遼西全殲了衛立煌集團,其中包括國民黨二大名牌軍新一軍和新六軍。
東北野戰軍入關後,與華北野戰軍合力攻克天津並威逼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
在中原戰場,因為持續圍殲黃百韜集團、黃維集團和由三個兵團組成的杜聿明集團,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的戰略協同大放異彩。
3、影響:三大戰役徹底擊潰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國民黨方麵還沒有受到過殲滅性打擊的軍事集團隻剩下了白崇禧的桂係集團、餘漢謀的粵係集團和胡宗南西北集團。三大戰役的勝利使得江南再不會有大仗,而國民黨方麵也不得不在逼蔣下野後倉皇地策劃“劃江而治”。
4、考證:略。
九、炮擊金門
1、事件:為支持西亞人民的反美活動,毛澤東策劃了以炮轟金門調動美軍為主旨的經典策略。
2、構成:略。
3、影響:不出國門而置乾坤與掌中,是毛澤東東非由金門攻略而實現的全球策略。而隻轟不攻,又在無形中與蔣介石達成了一種默契,即挫敗美國人希望台灣集團收縮戰線並更換新美領導人的意圖。金門炮戰,可謂一舉數得。
4、考證:略。
十、中美折衝
1、事件:抗日戰爭中的一九四四年,毛澤東曾經期望通過“迪克西使團”完成與美國總統的對接,並希望借助其可能進行的租借法案對共產黨人的支持而迅速取代蔣政權。這一公關策略因意識形態的阻礙而失敗後,共產黨中國隻好采取“一邊倒”策略與蘇聯建立緊密但不時會損失主權的同盟關係。
與蘇聯決裂後,毛澤東再次謀求與美國的建交。乒乓策略讓毛澤東完成了通過中美建交而平衡國際局勢的策劃。
2、構成:略。
3、影響:略。
4、考證:略。
注釋:待補
2006年1月13日、1月18日、1月19日未完成稿謝絕轉載
標簽: 筆公史論 毛澤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