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關於知和信的雙方觀點,歡迎大家參觀討論,玩叢林的人,免進

(2006-11-30 21:36:15) 下一個
知和信,誰先誰後呢? 來源: ICLL



首先要說,這兩個過程不斷相互影響,和人類的絕大多數行為一樣,並非單一存在。比如說,人民的素質影響政治家的產生,反過來,政治家又影響人民的素質。

人的知和信也是一樣,但首先,是有知,最早的知,是人體的感知,在人類大腦發育到一定程度之前,根本無法聽明白別人說的話,所以根本談不上信。但這個時候,卻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感覺,發展自己的知。在知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大腦才有了質的變化,開始能明白別人說的話,這個時候,才開始發展信。

所以,從人大腦的發育角度,就可以很容易地證明,知在信前。

在實踐中,信從一開始,就必須有知來支持。比如說,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孩子就行,但陌生人說的話,孩子就很可能不信。為什麽?因為父母在長期和孩子的接觸中,建立了自己的信譽。父母通過大量和孩子的接觸和愛護,給了孩子這樣一個信息,即父母不會傷害他們,相反,信父母的話是有好處的。這個信息,不斷地被孩子的實踐所證實,也是孩子繼續保持對父母信任的基礎。

在信任的基礎上,孩子開始學習知識。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學習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是間接知識,我們自己能做的實驗很少。那麽為什麽我們信任這些知識?這是因為知識共同體本身,建立了信譽。這個信譽的建立,也是通過大量的實踐檢驗,給我們普通人不斷的新的知,而這些知都能夠得到實踐的檢驗,這個信譽,才建立起來。我們可以回頭看看古代的科學家,他們的信譽就無法和今天的科學家比。他們必須反複向公眾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今天,HAWKING 說宇宙有大爆炸,大多數人都信了,不需要他來證明(很大程度上,證明了你也看不懂)。為什麽?因為數千年中,誠實的科學家用實踐,建立了他們的信譽。

所以,在知和信的問題上,我們很明顯地可以看出,知是基本的,信是衍生的。必須在知的基礎上,才談得上信。但他們又是相互影響的。但人類經常會發展出一些誤區,比如說,因為巨大利益(永生)的誘導下,就可以完全沒有知的基礎來發展出狂信,原因很簡單,這個狂信給他巨大的期望利益。但我們要知道,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知信關係,而是受到巨大利益幹涉後的扭曲的知信關係。







有點自相矛盾呀,這個知的概念換來換去呀,你說知是感知? 來源: josephshen


然後,在後麵又說成了知識?
另外,在孩子學習知識的時候,你又說“在信任的基礎上”,那麽,信又是在知之前了,嗬嗬。

我總結一下,除了幾個“煙幕蛋”如人民素質和政治家的關係(狗屁不通的邏輯以外),還有後麵自說自話,自我狂信之類的話。了了其實是在說:人的感官知覺在前(這點是我們承認及強調的),建立信任在後,(其實說白了,信自己的感官在前,信父母所說的在後,信任別人更後,信任書本上的間接知識再後,而且要了解真知識,還要有實踐的檢驗),再接受知識,形成自己的認知。再用自己已經相信了的知識和感官知覺,接受新知識。

其實了了說的是信在知前,嗬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