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亡和生命
一
兩周前我躺在病床上接受心血導管檢查。一直胸悶,每次檢查都OK。搞得我很鬱悶。這次換了個醫生,他說:一定把原因找出來。
所以,現在我就躺在病床上,等待進手術室。
一個黑人護士來給我量血壓,一個助理過來問我一些問題。她看了病曆,說:噢,你剛過了生日!我說是的。
你感覺怎麽樣?她提些鹹淡話題,我知道這是在轉移我的注意力。生日做什麽?
看電影。
什麽電影?
RED。噢,好。是新電影。
布魯斯維利、弗裏曼、蜜勒,都是我喜歡的影星。
護士掀起我被單,拿剃須刀剃陰毛。
成年後,隻有在和女人同床共眠的時候,我這個部位才對外開放。因此我感到被粗暴對待,雖然我明白這是程序;由此想到病人和老年人的生活狀態,許多情況下,活著,並無尊嚴。
我曾對朋友說過,自己活到七十歲就可以了。老而無尊嚴的生活,我不願意過。想想真快啊,當時說還有十六年;忽溜一下,隻剩十四年了。
我老婆看見,會感到陌生的。我說。
你是個有趣的家夥。黑人護士哈哈大笑。
我沒有用驚奇而是用了陌生這個字眼。人的感覺很多層次,這種情況下,驚奇是泛眾的,陌生是獨有的。我當然是個funny guy啦。
剃完了,護士用粘紙粘四周散落的毛。然後把我扔在一邊,忙別的去了。
我伸手下麵去摸,碰到硬茬茬的須根,很紮手;護士隻剃了兩邊,中間還是毛發盎然。真是城門失火,魚池遭殃啊。
布簾外麵護士和一個女病人聊天。接著我聽到那剃須刀“嗤嗤”的聲音。我馬上警覺到——剃須刀消過毒嗎?那把刀一天不知要剃多少毛!
也許同病相憐,也許同毛相憐,我從縫隙裏窺視,看見是個白種中年婦人,一頭金發。
她下麵的毛也是金色的嗎?有金屬般閃亮的光澤嗎?
二
有個中國現代派藝術大將,在紐約很出名,到理發店四處搜集各種顏色的毛發,將它們粘結成一幅畫,謂人種大融合,四海是一家;之前他用女人的經血手紙和各種垃圾作畫。他因此很成功。
體膚毛發,受之父母,古代中國人很看重的,拔他(她)一根毛,都要斤斤計較的,甚至要拚命;更有把毛發當寄情物相互贈與的,老揮年輕時曾得一咎毛發,對方表示已是我的人了,囑我保存不忘此情。
人身體外部變化最小、最穩定和諧的是陰毛了。從十幾歲開始萌芽茁壯成長後,處於暗室狀態,風雨不動。指甲要經常剪(現在還要做指甲了呢),頭發要經常修剪染燙,胡須天天刮或者修剪保養;陰毛則暗無天日,除了主人要作樂,放它一會兒風見見世麵。陰毛目睹了甚至參與了主人的快樂時光,它像一叢小草那樣默默無聞,為主人承擔摩擦衝撞重力,任勞任怨,有哪個主人想到過為它修茸整理一番?
有倒是有的,A片和色情雜誌裏,女郎的陰毛或剃光或修剪。可是,這和我現在說的是一碼事嗎?
三
我繼續思想。
眉毛據說是祖宗用來遮擋雨水或沙塵的;頭發用來為大腦遮蔭避暑的;陰毛呢?根據進化過程它應該是起保護作用的,雖然在現在,它隻有美觀意義和性誘惑的作用了。
那個地方有毛,會使人亢奮;沒毛,像缺了什麽不完美了,現在流行的寵物——無毛貓,雖然名貴,但總是不順眼,很淫邪的樣子。尤其是男人,那地方沒毛,突兀一截東西,黑不溜秋,還突然漲大(double)起來,會很嚇人的。我剛才伸手探視了一下,中間還留著,讓我安下心。唯美在任何時候任何狀況。我喜歡毛發旺盛。
上帝創造一切,總有他的道理。
沒人來和我搭話,我就運用思想,從微末事件展開聯想,自我轉移思路,消解手術前的緊張。
我躺在手術床上。還在等待。
四
人吃五穀雜糧葷腥油膩,總要得病。近幾年來,我從頭部檢查到腳部,都是OK。可是我還是感到哪兒不舒服。家庭醫生對我說,是憂鬱症。我也請教過朋友,他是資深編輯,出於對我的了解,堅定否認我有憂鬱症和憂鬱症傾向。為此我們約在曼哈頓一家韓國餐廳,他帶來一本紐約客雜誌,上麵列舉了12項憂鬱症患者的症狀,他一項一項和我的表現對比,用數據否定醫生的懷疑。其中他最說服我的是以下幾點:
我重朋友交情。他說,憂鬱症的人對生活了無興趣,怎麽會對朋友好呢?
我對文學有追求,還有理想。他說,憂鬱症的人怎麽還會有理想?
還有,我對異性仍有較強烈的興趣。他說,那是不可能的,憂鬱症患者對自己都沒興趣,怎麽會對異性有興趣呢?
我覺得他真是知己,這最後一條令我徹底信服。等到再次和醫生見麵,我告訴她我不是憂鬱症,可能是更年期征象。醫生怔了怔,沒想到我這麽專業。她五十歲左右,我想,我們應該患的是同一種病症,當然,具體表現不一樣的。
五
從東蹦西跳到更年期,人生就走過大半了。大概到了這個時期,人自然就會感到死亡的臨近。人活著,精彩熱烈,其實都是為了迎接死亡的,無數筵席,總有一頓最後的晚餐你要進食。
死,可怕嗎?
小時候當然是怕死的。青年時代,對生命困惑,不怕死,但對死的方法有些疑惑;剛進單位時,經常想到結束生命(其實那階段我回想起來覺得是患有憂鬱症的),虧得有個單身老編輯,經常拉我去聽評彈,久之,我的心情釋然開闊了,不再想到死。
中年時期,在江湖上闖蕩,意氣風發。隻有到夜深人靜,會感到生命的虛擲、無聊。但到了白天,又投入進去了。生命就是無數個白天黑夜的反複——時間上的延伸和空間的展示。
思考死的問題,隻有在人的心靈相對平穩和沉靜之時才有可能。
六
中國人對生死的涵義和理解與西方人不同,甚至和阿拉伯人、非洲人也不一樣,這是宗教的區別,廣義上是文化的區別。西方人尊重生命,在意生命的質量。中國人在意生命的形式——活著就好。尋求長生不老在傳統文化中有獨特的吸引力。
萬歲,是中國人至高的稱頌。
從心理分析,怕什麽,就追求什麽,孜孜不倦,奮鬥終生。
人的一生,恐懼是最大的心結,而且縈繞終生。對生命的恐懼(怕死)是最大的恐懼。因為心懷恐懼,他(她)要擺脫超越,於是人生便生出許多形式;這恐懼生在心室幽暗境地,反映在感官上便成鮮明的欲望,以本能狀態要掙脫恐懼的桎梏。芸芸眾生,人世百態啊。
麵對生死,那是個人悟性的問題,不可以拿來做大文章的,否則就有說教的嫌疑,接下去就會有脅迫生命的舉動。
怎樣理解生命的質量呢?
追求錢財,很可能成為金錢的奴隸;追求名利,很可能成為勢利小人;追求信仰,很可能成為主義的狂徒------
有追求而不癡迷,自由乃生命的本意。沒有自由,錢有何用?沒有自由,名利就是枷鎖。沒有自由,信徒就是囚徒。
人生抗爭的,實在不是社會,而是自己內心的自由和恐懼之鬥爭。
七
最近又看一遍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書。這小子,一百多年前就這麽瀟灑,思想這麽前衛。
一百多年前至今,人類接受了各種主義和思潮,結果備受災難。假如當時梭羅的思想能夠傳播開來,成為主流,那麽人類會少受很多苦難吧。人最大的恐懼,一怕窮,二怕苦,三怕寂寞,還有四怕五怕------怕老婆也算一怕。梭羅就不怕窮,樂於計算一磅豆子、幾磅麥子和消耗的成本,為得到一點口糧而沾沾自喜。他也不怕苦,下地耕種下湖捕魚,自己蓋茅屋,他這是自討苦吃。他也不怕寂寞,在樹林裏獨居,數星星看山河變色。他更不怕老婆——因為他沒有老婆嘛。
梭羅的瓦爾登湖,正在成為當代人想往的生活方式。但真正能步其後塵的人不多。我想也許很多人能夠做到一不怕窮二不怕苦,但是做不到不怕寂寞。寂寞難耐,是比窮和苦還要難以忍受的。
生命除了自由,還有分享和共鳴的意義吧。
我自己就是怕寂寞的。我有過在上州一個小鎮獨自度過起碼一個冬季的體驗,沒有人交流,和親人隔絕;而在秋天的時候,我是被這兒的美麗景色吸引而來的。看著皚皚白雪、灰暗的天地,我感覺如在囚牢。從那以後,我知道了自己的軟肋。
人老了,會力不從心,會從中心地位降落至邊緣境地。一句話:老境寂寞。哪有月好花紅的事,我又不是楊振寧。
老了還有可能得癡呆症。那更可怕,雖然本人仍舊樂嗬嗬,可是累及他人。聰明如高錕、裏根者,都如此現狀。我本凡人,起碼有百分之五十可能!人活著,不做奴隸,但也不要給他人、親人、社會添加不便和煩惱以及痛苦,博愛的涵義也包含這個意思吧。把死這件事看透想通,做人就一團和氣了。
八
傳統文化忌諱死,中國的教育係統教你怎樣拚搏人生,珍惜光陰,激勵人往前走。一寸光陰一寸金啊,人生確實磅礴激蕩。而生命的時鍾一秒一秒地推進,它嚴守時刻,死亡是慢慢逼近的,人們沉浸在生命的各種形態裏,忽視了死亡,甚至不相信會有死亡。當死亡現身了,驚慌失措。
未雨綢繆啊,所以我經常想到死。
死不可怕。活著倒是需要勇氣和智慧。我這人有些傲氣,因為怕寂寞而引起了對死的蔑視和大無畏精神。兩者相較取其輕嗎,我期望自己能走在老婆之前,那是我人生圓滿的結局。我還是有軟肋的啊,而且比較自私。
我想象自己在生命的旅程上,坐觀風景,離盡頭還有五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二路程(這個不是很重要),可是我已經看到了死亡的光亮在盡頭慢慢升起,我笑看它,它也在對我媚笑,我知道它在勾引我,不懷好意。
死亡其實和情人一樣,你對她好,她也對你好。
不要和死亡結冤家。不然,你會死得很慘!
九
護士來了。車子推動起來。我停止了思想。
我被注射了藥水,有意識但感覺不到疼痛。我看著屏幕,心髒的血管象樹根。
一周後我複診。醫生告訴我:你的心髒血管很好,我可以說,在之後的二十年裏沒有問題。
我並沒有預期的那樣高興。其實我是希望自己的心髒應該有點毛病的。綜觀下來,最痛快的死法是心肌梗死——一陣痙攣、透不過氣,窒息、死亡。痛快利落。是很好的死法。
聽說過這樣一句俗話,死得好才是好人生。上帝眷顧你,會讓你走得快,不痛苦。死也有福氣的啊!
可是,既然如此,自己為什麽還要那麽在乎健康,從頭檢查到腳呢?
那不是很虛偽麽?
戰略上藐視死亡。戰術上重視死亡。盡人意,服天命也!
-浪漫!浪漫啊!
生命不息,不止 --- 說完快閃,謔謔。
胡思亂想,謝謝光臨.
謝謝幸福mm的鼓勵。樹立一個信仰對我比較難,也曾嚐試過多次。其實是自己的虛無主義很嚴重,把自己交給一個理論上的救主,覺得還不如自己捏著。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人生題目。我會繼續努力。
隻是,哲學的終端常與宗教相連,揮手哥哥何不試圖更進一步的探索?
關於人生,現世主義者們永遠找不到滿足的答案,因為他們的精神無法到達彼岸的家園,這就注定他們的靈魂飄泊憂傷而充滿虛無感。
而當人們堅信彼岸的家園,自然會坦然地麵對生老病死,如果在此基礎上甚至能超越Ego的局限,比如為那些比自身更需要幫助的人們而出力作工,那我們的身心就能永遠保持清新與活力,哪裏還有機會去感受寂寞,甚至擔心什麽老年癡呆呢?
揮手哥哥有錢去買那些令人好奇的補品,有閑去猜疑自己是否憂鬱症,甚至不乏才情創作那麽多美麗的畫卷與精致的文章,為什麽卻沒有仔細思考過上述兩點?^^
朝聞道,夕可死也。追尋人生真理的路上,願有更多揮手哥哥這樣充滿哲思的人勇敢前行,不畏寂寞,無視艱險,一路與朋友們分享收獲,從而信心滿滿地執著到達精神的家園。^^
你說得對。
心髒有點病沒什麽,千萬別大腦有病。我很怕老年癡呆:)))
悟兄好!
尊重生命才能自尊和尊重他人。和悟兄同感。
謝謝好文!
說來容易,做到難.歡迎光臨.
深深體會:自己是最大的敵人.
謝謝老朋友光臨.
這句話實在很精辟。很多時候,人是在跟自己抗爭,更自己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