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一揮手的博客

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招幾個人生知己,能否?
個人資料
揮一揮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語言學角度談中西文化

(2008-07-17 13:41:19) 下一個

從語言學角度談中西文化

中國人在接受西方的物質方麵已經進入全層次、高精化階段,可是在文化方麵,因為有民族主義心理作崇,因此在享受物質好處的同時,時常要反思,甚至還要時不時地來點批判。

 

物質的引進,國人不覺得是種侵略,文化的交流反而引起警覺,認為是種意識侵略。所以心理上有抵觸情緒,這大概和百多年前被西方人踢過屁股扇過耳光的恥辱有關,當然,也和悠久的五千年有關。

有哲人說過:過去是宗教衝突,現在是文化衝突。文化有什麽好衝突的呢?你吃牛排,我吃豬排;你吃奶酪,我吃草藥,大不了換來吃吃。你信上帝,我尊菩薩,大不了換來拜拜。你看莎士比亞,我看紅樓,大不了換來看看;你金發碧眼波霸肥臀,我黑發黑眼小巧玲瓏,大不了換來睡睡。現在不是說全球化嗎,物質已經無國界了,文化也應該無國界。

衝突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其實東西方的古人,我們的先輩,在文化融合方麵,早已為我們現代人做出榜樣了。曆史問題,可以從多方麵著眼入手,現在就來看看語言是怎樣將東西方人結合在一起的。

說起東方,古老的有印度、中國。不過不虛偽的也就是不謙虛的說實話,到了當代,提起東方,全世界都知道,這大意指的就是中國這兩個字了。現在全世界熱門學中文,當然了,學的是現代漢語。現代漢語從古代漢語發展而來,文言文曾經是現在依然是傳統文化的精髓,當年那些要打倒文言文的大師,哪個不是文言文大師?

讀古代作品,欣賞文言文,很容易引起搖頭晃腦的共鳴,那實在是太美了!押韻,壓仄,長長短短,排比鋪陳;抒發胸臆,短短幾個字,勝過現代白話長長一大篇。就說那幾個感歎詞(語氣詞)吧,感染力和力度非同一般:

矣!也!歟!------一篇文章裏多放幾個這樣的字,馬上就有貝多芬交響樂的音樂感,馬上就把人帶進那種悲蒼激昂情懷。

白話呢?隻有一個“啊”, 還要加上感歎號才能知道是在感歎,否則和白癡叫天分不清。

就拿“也”字來說事吧。

也,是語氣詞,也是助語詞,表示對前一詞的肯定讚同,加重分量的意思。比如:是也,非也,然也,就是:是滴,錯滴,就是滴的意思。它是個虛詞。

可是這個也,到了英語裏頭,就獨立成詞了,意思很明確:是、好的意思,不是虛而是實詞了。

最常用的場景,大家都看過三級片,或者自己就有體驗,在做愛的時候,老外使用頻率最高的詞是:也,也,歐也------

那是暢快到極點的時候發自身心的呼叫,也就是本能的聲音,更是靈魂的呼喚。有人會說:“也”是yes的發音,隻是s不發音罷了,所以聽起來是“也”。這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可是,為什麽當初西方人祖宗創造語言的時候偏偏用了yes這個詞,而且又偏偏s不發音,讓它聽起來和中國古文的“也”發音、甚至意思也一樣的呢?難道這之間就沒有一點文化的密碼隱藏在裏麵?達芬奇一幅畫裏麵都藏著重大密碼,有五千年曆史的“也”字就僅僅是一鉤,一豎,一撇三筆劃的意思了?

馬可波羅把饢餅帶回西方,咱們津津有味地傳布這是匹薩的祖宗,難道他就沒有一點可能把“也”也帶回了西方呢?他在中國的宮廷裏、在充滿情調的春巷青樓裏享受美色的時候,那一聲聲:也,也的叫喚,就沒有震撼他的心靈和感官?語言的傳播是最輕巧最快捷的信息,它是文化最基本的載體。看來中國人重物質輕精神由來已久。

 

盛行文言文的時代,想象的出人們都是恭謙有禮的,做愛時的叫床聲,也浸透了人文氣息,除了“也,也”之外,還能有什麽詞嗎?像農民打夯舂米“哼哧、哼哧”幹出悶氣?或者像野獸那樣狂吼?要知道野獸派的流行始於歐洲,而且是19世紀的新生事物。反文言文提倡大白話,固然是改變了文風,可把傳統的叫床聲也給攪混了。倒是現在國門開放,讓我們又聽見了國粹。

“也”的傳播,其途徑和結局也許就和火藥印刷術,還有指南針一樣,都源出於中國,結果兜了一大圈又輸入中國,變成時髦玩意兒了?硬件輸出,就不能軟件輸出了?漢唐時代,宋元明時期,中華帝國說什麽也是地球上一強國大國啊,哪裏像清朝之後一直做孫子?放開思想大膽的想象,也許我們能發現更多值得民族自豪的玩意,五千年啊,在洋人麵前不能總是屈辱吧。

就算不是馬可波羅,那麽利瑪竇呢?或者鄭和七下西洋呢?再早一點呢?文化總是相通的,因為人類源出一個祖先。人類在早期是講同一種語言的,後來造巴別塔也即通天塔時因為狂妄遭了上帝的懲罰才講了不同的語言。這雖然是個宗教故事,可是這個“也”字和人類不分種族地域的“爸爸媽媽”的相同發音,似乎在證明故事不完全是瞎編。

唯一難確定的是那個“O”,即“歐——也”的歐。這個音節代表什麽意思要費一番研討。也許是中西合璧:OK——也!在那種時候倒真的需要言簡意賅,以爽為主,所以省掉了K而保留了O,因此歐——也,歐——也,也、也、也------聽起來很助興催情,一路飆升上去直達高潮。

這裏僅是一個小小的例子,說明語言的交流,早就跨越了東西方界限,在表達人類本性及共性方麵,古人作的比我們現代人要好,要完美。

人類一家親,古人已經為我們作了示範。為什麽現在還有人執迷不悟呢?

我當然不是語言學家,更不是曆史學家。不過是個善於思考的人,我把問題提出來,剩下的就是專家的工作了。國內現在有那麽多專家,相信一定會研究出點撈什子啥名堂的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