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一揮手的博客

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招幾個人生知己,能否?
個人資料
揮一揮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上海傳奇(十七)上海灘空麻袋背米

(2008-02-11 19:12:08) 下一個

 上海灘空麻袋背米

上海灘是塊黃金寶地,不是今朝始,在一百六十多年前就已經散發魅力了。最早發現這塊寶地的洋人是林德塞,當時他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海外代表。從貿易中他得知在那神秘的東方,海上升明珠,灘裏藏銀庫,彎腰拾稻米,抬腿踢金銖。林德塞被這種傳說感染,血氣翻湧躍躍欲試。

傳統印象裏,好像中國人以稻米為財,年收入和財富以多少石擔米糧為標準。其實洋人當初也是這樣的,譬如林德塞先生就有句口頭禪:

Who get rice?

意思誰發財了?可以發財嗎?可見這個米,在當時是一種財富的象征,全球通用的。

林德塞第一次登陸上海灘,是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就用自己那句著名的口頭禪做名字,化名胡呷米,向蘇鬆太道台大人遞上名片,要和當地政府洽談貿易。

這個胡呷米為了避人耳目悄悄坐船從澳門北上,他野心很大,這塊寶地他想獨占不願與人分享。當時的蘇鬆太道台大人是湖廣人氏,豪族出身書香門第,對如何種米知之不多,對如何收米背米(賺錢)倒是很有經驗和體會。一看到胡呷米的名片,他曉得來了一位想空麻袋背米的洋裝大盜。

道台大人當即批示:查該夷船向無有上海貿易記錄,沒有特列開放的理由。即請該船速離。胡呷米吃了閉門羹,心裏不服,於是捉扳頭(找茬),告到江蘇巡撫衙門,說道台嚴重侮辱大英政府,因為大英帝國是外國,不是夷國。這個“夷”字不是個好字。

道台看到胡呷米的抗議,搖搖頭咪咪笑起來,這不是掉書袋麽——和誰呀!他從書房裏翻出聖賢書,手指頭一舔,翻到第幾卷第幾頁,再次熟讀一遍,底氣回升,於是答複上差:孟子有雲:舜東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咱祖上聖賢都是夷人,夷字是族裔之謂。所以此是夷人之疑,不值一駁。

同時道台吩咐手下攔截阻止洋船駛入黃埔灘內。胡呷米隻好帶幾個隨從乘小舢板,搖啊搖,搖到白渡橋偷偷上了岸。上海灘上的繁榮景象令他印象深刻,而且交通便利,真是糧倉米倉遍地黃金。

 

胡呷米進入上海灘,逕自要和道台敘談。道台大人避而不見,於是某天胡呷米自己闖入道台衙門,二郎腿一翹坐在堂上。這下子道台大人不得不見麵了。道台大人案桌上一坐,是升堂的架勢,那麽胡呷米勢必要踞下來晉見老爺了。胡呷米通過通判(翻譯)對大人說:

今朝隻有我們兩人,老爺何必坐堂上?邊上就有太師椅,老爺走下來和我麵對麵坐,沏沏茶,談談生意,像朋友一樣,不是蠻好?

道台大人把驚堂木一拍,喝道:

你就是那個夷人胡呷米?

昨天是胡(who), 今天是Me, 是米——呷米。胡呷米傲慢回答。

道台一聽,火氣更大了。

身體毛發姓名授之於父母,豈可擅改?爾等夷人不敬祖上,隻崇商利,本道台無話把與你語。即請速離,免予驅策!

胡呷米官府受挫,於是走向民間。他和隨從印了廣告,貼在戲樓酒肆妓院,招徠生意和人員,是早期的傳銷作業。

偏偏道台大人鉚(盯)上了這位胡呷米先生,不容他拿走一粒米。他下令采取清倉斷糧辦法,讓胡呷米一夥沒得飯吃,更不要說背米了。堅持了半年之久,胡呷米實在吃不消了,又坐上舢板,搖啊搖,搖出上海灘。

這一次,胡呷米雖然沒有背到米,但看到了米,看到了希望。

 

十年之後,爆發鴉片戰爭。結果是五口通商,上海是其中一口。大門洞開禁律渙散,無數個胡呷米闖進上海灘,空麻袋背米,背得滿倉滿穀。那個林德塞,胡呷米本尊,挾風水之先,早早在上海灘搶占了地盤,是空麻袋背米的急先鋒、祖師爺。

米,不但是種地人的辛勞,也是中國人的辛酸。

米,上海人用來表示鈔票錢財,也是有來曆的呀。

 

 開後門亂點鴛鴦譜

斷袖癖好古已有之,但和禮不下庶人異曲同工,比較陽春白雪,基本是上等人白相的性癖。話說民國之初世風開放,外來思潮湧進,上海灘華洋雜居,自是樣樣花樣都有。

喬太叟原來是清朝縣官,民國了,皇帝遜位,他自然也失業了,在上海灘租界做寓公。他公子喬翩仙,長得一表人才,得了他生母——喬太叟三姨太的神韻,很會來戲,說話眼睛會生波,一瞟一瞟滴;手節姆頭伸出來總是呈蘭花狀;腰花軟,一顫一顫如風中飄柳;笑起來用手背掩口——嫣然一笑。

喬娘娘岔號(綽號)由此而來。

喬娘娘有一幫朋友,都是白相人階層,家裏有些來頭的。他們結伴去聽戲聽評彈,去捧名角兒;一同看電影,意戀明星;一起喝咖啡,在咖啡館裏眉來眼去勾肩搭背打情罵俏。這幫子人在一個場所呆不久就要換一個新地方,因為他們的行徑畢竟太超前和張揚,引起人們和經營者側目,到最後怒目而視,於是喬娘娘便識相撤退,開新碼頭去。

有一次喬娘娘和幾個道伴到蘭馨酒吧,又卿卿我我起來。鄰桌有幾個人在喝酒,高腳酒杯裏紫茵茵的瓊液閃出透亮的光,幾粒煙光如寒星在朦朧中閃爍,煙霧嫋嫋飄飛盤旋,這幾個白相人靜靜相坐,模樣很飆(酷),很有檔子。

喬娘娘醉眼望去,看中其中一位俊俏少年。於是他叫一個小兄弟過去遞話:阿要坐過來一道白相相,交個朋友。

想不到小兄弟走過去三秒鍾不到又回轉來了。

哪能講?喬娘娘問道。

伊拉(他們)------伊拉講,不開後門格。

喬娘娘一聽,麵色馬上黑下來,好在酒吧燈光黑策策,背景打了掩護。喬娘娘再睜大眼睛望過去,發覺那幾個人個個長得俊俏嫩梢,打扮洋派,不知對方是何來頭。那一句:開後門,倒是道中行話,能夠輕易說這麽一句話的,不是道中人,也是對此道頗有知曉。

喬娘娘還在轉腦筋,那幾個人似乎受了騷擾,立起身離去。但見那四人:個個窈窕,帶鴨舌帽有之,穿皮夾克有之,蹬長馬靴有之,西裝馬甲有之;氣質高雅,賣相(臉容)出眾,身材出挑,如一夥神仙光臨凡世。

喬娘娘回頭看自己身邊幾個道伴,覺得俗氣極了。

喬娘娘受了打擊,害了相思,閉門三天足不出戶。

那四個神仙樣俊俏少年,是何許樣人物?

原來他們都是女流,家境優渥,讀的洋學堂,崇拜民國女子秋瑾(那時張愛玲還沒出世),厭惡俗世俗人俗物;天下第一號俗人,在她們眼裏,竟是那五尺漢子——男人,第一號俗物就是那三寸活蛇——老舉三!

身為女流,活在這個俗世是種不幸,於是她們學洋派,著男裝,喝酒抽煙,跳舞騎馬,表示英豪之氣。她們四個,其實是兩對,在閨房裏卿卿我我情誼綿長,真真假假,有的是模仿,有的是春情,似懂非懂是戲非戲。

男人那一套“開後門”,更是談也不要談!

喬娘娘害了相思,想學紅娘霜葉題字,一來詩情不夠二來也不知那少年姓啥名誰。於是整天唉聲歎氣。

太叟和三姨太看在眼裏痛在心裏,暗地下托路子打聽,終於打探到那少年的出處了。原來是滬淞巡按使宋德高的小姐——宋妙妙。再仔細一打聽,兩人倒抽一口氣:一個娘娘腔,一個假男人,到底是郎配妹,還是女娶男?

乃不是淘漿糊麽?滴滴刮刮亂點鴛鴦譜哉!三姨太雙手叉腰,歎道。

貓(莫)不是我叫喬太叟,老天爺開偶玩笑格咧?太叟哭笑不得。

雙方家長原來還是同年進士,扯起官場情形還是同一個老首長,於是安排小輩見麵。喬娘娘是喜出望外,宋妙妙則是敷衍應付。見麵就安排在德雲樓二樓包間。環境雖然優雅,但是,一個想做女人的男人,和一個自認為是男人的女人,碰在一起,會碰出什麽火花來嗎?這真是天底下最奇妙的姻緣了。

見了麵,喬娘娘的眼睛就癡呆呆脈脈含情盯牢妙妙看,麵有羞澀如梨花一枝春帶雨;初看,妙妙覺得娘娘癡駭駭,再看,方覺一股女人氣貫徹表裏,殊不知:男人做起女人來,實在是比女人還女人,那一股子勁,真女人是沒有的。

妙妙以男人心思看娘娘,竟有幾分好感。

接下來事態的進展,就應了奇妙姻緣這幾個字了,緣份緣份,人世間有荒謬百出,也隻有緣分兩字可解釋了。

半年後,喬娘娘和宋妙妙結婚了。妙妙當然告別了昔日道伴,喬娘娘明是娶妻,實是嫁郎。妙妙陽剛,娘娘嬌糥,一如顛倒夫妻。隻有到了床上,陰陽本分還原,總是一進一出別無兩樣的,就是後門,開法也不同。

妙妙自此知道:那三尺活蛇,並不那麽討厭,原來是人間至寶!

不過管它什麽寶不寶,娘娘有時拎不清妙妙火氣大起來,照樣尼光(耳光)倉啷啷刮過去,陽剛之氣不改。

 

開後門這詞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又流行起來,不過意思已經大不同了。在此補一筆,以正視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揮一揮手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樓上二位鼓勵,歡迎常來。
慧慧 回複 悄悄話 空麻袋背米──不出本錢白撈好處的人。

我有十幾年沒聽到這句上海話了,
很喜歡你滴老上海傳奇。
dongfangshaoer 回複 悄悄話 繼續頂!待續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