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一揮手的博客

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招幾個人生知己,能否?
個人資料
揮一揮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曆史人物忽悠: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

(2007-09-02 17:50:53) 下一個


五代宋初的種放,是個隱士,和老母在終南山隱居,閑淡江湖,奉事母親至孝。師從當代名道陳摶,學得辟穀術,為道家內丹派第五代傳人。

閑雲野鶴的日子過久了,至孝高隱的名氣漸漸在江湖上傳揚,這名氣沒有丁點做秀的成分,實打實的是靠一日三餐清湯寡水、幾十個三百六十五天與日出月落相伴熬煉出來的。

耐得住寂寞啊!寂寞,是人生的一劑苦藥,多少英雄豪傑在它麵前服了軟。

種放練的是內丹功,不似外丹功服丹藥汞丸養年益壽,內丹以人體為爐鼎,修丹田之氣於胸腹,熊熊爐火照明堂,冉冉精氣出丹田,種放練得幹精瘦巧,步履神飄如踏雲絮,兩眼精光閃耀,目遙千尺。真的是:仙風道骨。

名氣大了,終於引起皇帝的注意。朝廷也是江湖,是官樣江湖,江湖要一統,皇帝的權威要遍及率土之濱的每一處旮旯;人才要收攏,為朝廷所用,不能有散落之人。終於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一紙詔書,將種放詔至金鑾殿,請種放出山做官。

一個人,在山野裏喝喝清風,對著太陽月亮山丘小溪,亮亮嗓子唱歌吟詩,掃掃落葉,清清雪跡,還不時捫捫虱子,拍拍蚊子。就這樣,皇帝還找上門來了!有多少人,皓首窮經蠅營狗苟,謀求仕途發達,到頭來還不是九品八品,芝麻綠豆?

這是怎樣一種榮耀!?又是何等樣誘惑?!
人,不在此江湖,就在彼江湖;注定了,是江湖中人。

種放去了,施施然去了,下山了,出山了。

坐在皇帝麵前,一個是世俗總江湖的領導,一個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雖然兩人說的是宋代國語,但兩種語言係統顯然不能協調。於是種放說聲:再見,又施施然,上山了,進山了。

一聲再見,不是永別,留下一點希望,一絲懸念。

開國皇帝還是有一點胸襟,不以種放離去為忤逆。皇帝思考謀臣劃策,覺得官位是虛,食祿為實,收買人心,還得靠物質利誘。

機會來了。不久種放母親去世,種放極度傷心,在墳前大哭三天三夜,感天動地。又在墳邊搭一草廬,行廬墓之禮。在此期間,由皇帝下詔,賜種放錢三萬,帛三十匹,米三十斛,種放得了支助,母親的喪事總算辦得比較體麵,種放心裏有點感慨:外麵的江湖有溫暖。
過了三年,丁憂期滿,宋太宗皇帝老兒死了,換了宋真宗,詔書又來了,還是請他出山。種放婉言推辭了,繼續在山裏拍蚊子捫虱子,對著天空作詩,在胸腔裏煉丹氣。

又過了一年,種放四十九歲了。宋真宗又下詔書召他進京,賜帛百匹,錢十萬,說是給治辦衣裝用的。這一次,種放終於下山了,漢蜀劉皇叔不過三顧茅廬啊。皇帝當即授予左司諫的官職,賜巾服簡帶,住在官家宿舍,由禦膳房供食。種放吃起皇糧來了,再也不用拍蚊子了,有人伺候著他。
喝慣了清風,閑雲野鶴,習慣在山頂練內丹功的種放,被供養起來反而覺得很拘束,一天到晚作揖恭迎拜送,實在別扭。朝廷就像牢籠,官場如同囚室,他懷念起山野的開闊天地新鮮空氣了,害了相思病。於是他向皇帝請辭,要回山裏去。皇帝錯解其意,以為是司空見慣的以退為進的官場老花樣,又賜給種放各類金銀飾物,錢三十萬,繁華街市一塊地皮,如同現今的北京王府井,上海的東八條,一日三餐更是由皇帝近臣提了飯盒送飯。種放不便再提歸山之事了。

為了表示禮賢下士,對待高人像朋友一樣,皇帝有一次在登臨龍圖閣時握著種放的手比肩而上,轉身對眾大臣說:當初唐明皇優待李白,禦手調羹;今日朕手援放登閣,厚待之禮,甚於前代。
聽得種放後脊梁直冒汗。種放自此得了“帝友”的稱號,在朝廷流傳。皇恩浩蕩啊,受之有愧,拒之不敬,有殺頭的危險。種放更深刻的感受到朝廷的森嚴,皇帝對他越好,他越是寢食不安,高處不勝寒。
皇帝三番五次地下詔要種放出山,難道種放真的有什麽濟世妙方?皇帝怎麽就那麽信賴需要種放?

種放的生活方式和言行,顯示了一種超脫高尚的品格,不趨炎附勢的獨立性格,和自食其力的勞動人民品質,對在官場混的利祿人士是一種諷刺,讓他們覺得自己很低下,太卑俗,產生了心理差距。怎麽辦呢?學習種放,也去山裏拍蚊子?

不能啊,官位、利祿,還有妻妾。

拖人下水,是最好的辦法。把高尚者拖下來,和自己一般平;把清廉者拖下來,和自己一樣貪;把君子抹黑了,和自己一樣小。心理平衡了,也就不失態了。玩瀟灑吧,大家一起玩!於是有官吏時時給皇帝奏表,頌揚種放的優點,誇大種放的才能,矜表種放的孝行,理由都很冠冕堂皇。宋朝是宣揚孝悌之道治國的,朝廷也需要道德品格的標杆人物做為標榜,皇帝也可以顯示禮賢下士招天下賢達的寬闊胸襟。兩拍既和,幾次召請種放出山的根由在於此。

說穿了,種放也就是一道士隱士而已,能有什麽治國妙方治世秘訣?與皇帝對策,往往是大道空妙虛論空談,皇帝是不恥下問廣納百川,那般大臣更是在旁抬轎子敲邊鼓豎大拇指:高,實在是高!妙,根本是妙!名聲越炒越大,種放被越架越高,升在雲端裏。

殺人不一定要拔刀見血,捧,也可以殺人。古人在這方麵有許多創新,文化傳承有些是需要大力宣揚,有些是隱而不宣,需要心領神會的。心領神會的,往往又是發揚光大的。

然後呢,再給你踹一腳,把你踢下來。

種放不諳官場險惡,終於得罪小人,飽受傾軋。宋真宗去汾陰祈拜社稷事,長安富戶豪梁幾千人聯名上表,乞請皇上順道臨幸當地。周圍大臣也想著借機會到漢唐舊都觀光遊玩,陝籍官員更想著借皇上虎威榮耀桑梓,紛紛勸進。皇帝還算明白,想到隨行千人日費萬計,有勞民傷財之虞。於是向種放問計。種放心直口快說了三條不能行的理由,條條在理,於是皇帝下詔,鑾輿還殿打道回府。種放三句話壞了眾官人好事,大臣們本來就對種放心懷妒嫉,現在是舊怨加新仇,伺機報複。
碰巧種放這次又向皇帝提出歸山,真宗準了,說:去山裏玩玩吧,過段時間朕再召卿出山。
這時有人設計陷害種放了。種放的老友兼同鄉對種放說:不久朝廷又會來請你的,你不要再輕易下山了,應該保持高風亮節啊。然後呢,過段時間要寫信給皇上客氣一下表示要進京覲見皇帝,請安問候,顯示不忘皇恩,君臣厚意啊。種放不識是陷阱,覺得說的有理。
真宗回到京城不久,想想種放在山裏玩得有些時候了,該是召他下山的時候了。這時身邊大臣進言:皇上召種某,他必定辭謝不就。皇上若久而不召,種某會自己求覲的。皇上您就看著吧,這話是我老夫子今天說的。
真宗下詔,種放果不就。過了半年,皇帝突然收到種放的求覲表,真宗愕然,對大臣說:怎麽果然如你所言。大臣乘這機會,狠狠放了一把:臣太知道種放的為人啦,他把山林看作桎梏,怎麽是隱遁之人?都是裝出來得啦。他知道王宰相(王旦)想退休了,所以就窺視這位子呢。真宗這次一反常態,拒絕了種放要求下山覲見的要求。種放就這麽糊裏糊塗被忽悠了一把。
從鹹平五年(1003年)到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九年時間,種放五出五進於朝廷山野之間,很會折騰,計在朝廷的時間四年,歸山隱居時間約四年半,而每次再出山都是真宗召見。由此可見種放的心情何等矛盾、痛苦。他被官場套牢,欲脫身不得。

種放原本是個修道的隱士高人,因為有四年多做官的經曆,又有帝友的名聲,在他隱道的曆史上留下一條俗世的小辮子,為後人所垢。其實種放對官場並不感興趣,這可以從他的詩文及晚年的生活看出來。但皇帝召幸,不得不去;不就,誰知道會有什麽災禍?1015年,種放請來好友弟子會飲,一身道士打扮,當眾燒毀他的章疏詩稿,然後狂飲倒斃,結束生命,享年六十一歲。用實際行動表明自己隱道的衷心,對“失節”的懺悔,徹底拒絕了皇帝的召見。

揮手歎:天地之大,終有野鶴棲身的地方;率土之濱,還容得下閑人立腳之地。然觀中國當代革命史,爭鬥之殘烈,官場之險惡,觸目驚心。而竟無一人退出官場,歸隱山水陶樂田園。但隻見前赴後繼,熙熙攘攘,熱衷於黨派爭鬥門見傾軋,好了傷疤忘了痛、窩裏鬥者多多是也,明智側讓者鮮矣。
官場真的是那麽好玩嗎?物質的利誘真有那麽大的魅力嗎?

種放種放,魂去歸來兮!

附種放詩二首
《寄二華隱者》
我本厭虛名,致身天子庭。不終高尚事,有愧少微星,北闕空追悔,西山羨獨醒。秋風舊期約,何日去冥冥。

《瀟湘感事》
離離江草與江花,往事洲邊一歎嗟。漢傅有才終去國,楚臣無罪亦沉沙。淒涼野浦飛寒雁,牢落江祠聚晚鴉。無限清忠歸浪底,滔滔千頃屬漁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