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一揮手的博客

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招幾個人生知己,能否?
個人資料
揮一揮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曆史人物忽悠:張學良(上)

(2006-12-27 10:25:39) 下一個


有道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舉目望去八千裏路和雲,英雄豪傑林林總總,人頭熙攘。今日咱撥開雲霧單挑一人來表表,煮酒論英雄,忽悠評功過。

張學良,字漢卿,東北王張作霖之子。張作霖出身草莽,幹綠林勾當,橫行於白水黑土,內與關內各係軍閥混戰,外與蘇俄日本周旋。張作霖機智狡詐,自稱“綠林大學”畢業,人稱“東北虎”,當之實無愧。

有其父必有其子矣?看張學良,可知未必如此。

一代梟雄,起於生死憂患,其後代則生於錦繡優於安逸,因閱世膽略故差一籌,此其一也;局勢變化,時勢是推手,個人能力終不敵大勢,此其二也,是故,有子未必也不必肖父也。張學良因其家世地緣之故,成為中國近代史風口浪尖上的人物,有導演曆史的雄心,終無做戲的才能,主動出擊,卻以被動收場,也是曆史的必然,人性的結局。

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粉身碎骨之時,學良正躺在北平協和醫院,倒不是患了什麽病,而是在戒毒,這戒毒雖不是治絕症惡疾,卻有剜心剔骨之痛。這時他接到了父親的噩耗。當時其歲三後掛零,正是而立之年。

兩件事表麵看來沒有任何關聯,但冥冥中還是有人牽手。

學良生在東北王之家,從小錦衣玉食,少年時就學會了抽煙喝酒,撚花惹草。二十歲上吸上了大煙(海洛英)。天天笙歌豔舞,尋歡作樂,吃喝玩樂無所不為。二次奉直大戰,奉軍大勝,張學良進了京津,直是開了眼界,玩樂功夫又上一層樓,忝為“民國四公子”之例。

學良所為,用現今的話套,可謂“爛掉的一代”。可他偏命中有貴人,來相助拉拔他一把,送他坐上際會風雲青史留名的交椅。

這張學良風月場所結識多少女人,都是過眼煙雲棄之如衣衫。為了拴住他的心,依老法早早給他圓了房,娶了大他幾歲的太太於鳳至。俗話說:女大三,坐金山,大姐管小弟,學良的心拴住了吧?確實,有了家室總歸不一樣了,學良有所收斂。

想不到,張學良卻玩起真得來了!

張學良喜歡跳舞,而且是舞場裏一等高手,嫻熟各種西洋舞步,再揉和自小耳濡目染的東北二人傳碎步,自有土洋結合的舞姿,獨成一派,瀟灑風流不輸別家。趙家四小姐趙一荻當時年方二八,被姐姐帶去參加舞會。張和趙相識在舞場,初始,趙四從狐步、華茲舞姿裏看出了家鄉的韻味,張從進口香水裏聞到了自家的北國胭脂味,氣味相投。幾場舞跳下來,學良悟到了趙四身上的豪氣,趙四感到了學良身上的英氣,四目相對兩氣相接,男女之情頓時升華為惺惺相惜,美女英雄就此定位,那真是水潑不開雷打不散了,學良不玩真的也不行了!

不然,就對不起曆史了。

趙四小姐生的漂亮那是不在話下。但她有紅佛的眼光,小鳳仙的智慧,女人能教男人做大事業,趙四和學良,便是明證。趙四不要學良的名份地位,學良的珠寶錢財,她要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男人,一個有所作為的男人。

一切基因原本都埋在男人的心底,一經激發,學良方感悟今是而昨非,進了醫院把大煙戒,連帶著歪風邪氣一掃光。公子哥兒轉正,鐵肩擔道義,該做點兒正事了。學良和趙四就此演出了一鞠真正的東北二人傳大戲,並將此推向全國乃至世界。

一切來得正是時候。

當學良走出協和醫院大門的時候,他已經是新東北王了,名副其實的少帥;而且,一切種種譬如昨日死,他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了。

這時,他手邊挽著的是趙一荻小姐。世人都看作是風流男女一對,曆史偏另有選擇。

戒了大煙,頭腦清楚了,學良出得門來抬頭一望,立馬看清了局勢。

他前麵有三條路走。1,走他爹的老路。2,投靠日本軍方,抗衡中央國民政府和蘇俄在東北的勢力。3,投順中央政府,以民族大義為重,背靠大山,抗擊日本和蘇俄。

第二條路學良根本放棄,不予考慮。第一條路,此刻就在自己腳下,隻要邁開步子,就是步後塵了,也叫前赴後繼,並且有去無回。第三條路,學良派出密使赴南京探虛實,談價碼。

消息很快來了:蔣中正有請!

有請的結果,便是張學良宣布東北歸順,東北大地一夜之間易幟變色,變成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民政府沒費一槍一彈,統一了全國。學良青史留名,這一筆是重彩。在這件事上,世人從民族大義的高度怎麽評價學良都不過分。

學良做此決策,固然審時度勢,順應潮流。但要這麽做,首先要過人格和心理這兩道坎,簡單一句話:服不服。尤其東北人,做人做事十分講究一個“服”字。

服了!學良說。真的是心服口服,學良的實際行動可以證明。

讓學良心服口服的人,自然是國民政府第一號人物、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介石先生了。在江湖上走得人都明白,人有時折服,不因主義,也無關原則,隻是服了那人,那氣,那一個爽!

話說當年的蔣介石,不是四九年奔台灣的蔣介石。那時節他是中國舞台上的主角,第一號的風流人物。輪到毛澤東唱風流人物,還在十幾年之後。蔣也是英武挺拔,容儀肅然的俊傑,他有江湖上混得功底,又有革命陣營扛大旗的經曆。也就是說,蔣是君子,但有小人伎倆,政治人物都有這兩招,龍虎相鬥,一招拆一招,一物降一物。幹部有級別,其實江湖英雄人物也有級別,他們鬥得是氣,是勢,外人隻看見刀光劍影,真服輸的是那氣勢。要不宋江怎就做了寨主?毛在龍位上,哪個敢吱聲?鄧小平坐台,今日胡耀邦,明個趙紫陽,還是沒擺平,這就是那個英雄級別,那個氣勢起著作用。

好了,言歸正傳。學良是怎麽服的?

學良派人探道的當兒,蔣正是躊躇滿誌的時候,不過尚有一大塊壘填胸,餘十分之一不爽:東北尚未底定,全國統一就缺一隻角。統治者最在意的是國土一統,中外古今皆然。密使投來信息,蔣全然握有主動權。他早看到了張學良看到的那三條路,在蔣的心裏隻有一條道讓張走,那就是第三條路。

怎麽讓張乖乖走呢?宣講三民主義革命道理?曉以民族大義曆史責任?尚或炫耀武力聲張強權?無論怎樣,終是一個“服”字,而且要心服口服,才能讓這東北新少帥上道。蔣自有妙計。

約定時間學良密訪京府,中正親往迎接。然後是豐盛晚宴,接下來中正笑嘻嘻提議築幾圈方城磚頭消遣如何?學良借著酒意哈哈笑了兩聲,慨然應戰——接磚!

學良雖然酒意微醺心裏卻格外清醒,他知道老蔣這下要栽在自己手裏。一時得意,學良不禁在心裏又“哼哼”兩聲。

學良這樣子得意自信,是有來頭的。號稱民國四公子的,自然非等閑之人,其中有玩金石文物的,有玩政治的,有玩經濟的,惟獨張學良,以玩樂出名,玩樂是他的特技,麻將是玩技之一種,學良玩的出神入化,也是無獨有偶的境界。

怎麽玩呢?他玩的是二手傳,左手抓牌,右手接著甩牌,不用眼看,全憑手摸,左右開弓,眼花繚亂,牌友緊跟他的速度,神經萬分緊張,麻將桌上的學良,真豪邁壯氣。二手傳打法,麻將經上有記載,實乃學良所創。無奈東北二人傳名氣實在太響,蓋了“二手傳”的帽,故世人隻知前者而不知後者也。

學良“哈哈”二聲,中正聽到了,他覺得自己已經穩操一半的勝券了。

四人坐定,蔣張對門,左邊張作相,右邊湯玉麟,都是學良的心腹和高參。蔣中正一對三,正是:中正雀戰群雄,東北逐鹿誰家?

酒過三巡,麻將三圈,方城內勝負雖未有定局,然上下風已見端倪。但見學良收了左手,用右手摸牌甩牌,改了二手傳的打法,學良的豪氣沒有了,傲氣收斂了。為何之故?

轉過頭來看看蔣中正,就明白是咋回事了。

中正心閑氣定,兩撇八字胡掛在唇邊,莊嚴中帶幾分做作,一排假牙在燈光下閃閃發亮(在笑的時候),和光頂爭相輝映。人很鮮明光亮,打得卻是暗牌。中正打麻將,與眾不同。牌摸上來,看一眼,然後按下牌,摸牌甩牌一路打下去,直到胡牌,再翻起來,全憑記憶打麻將,麻將經上謂之“二翻”,此種打法,為麻將最高段,也是最高境界,一出手,威嚇四方,氣蓋對手。當時國人,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管男女老幼,四萬萬同胞,引無數高手競麻將,會這一手“二翻”的,隻有兩人,其中之一就是今晚此刻和學良“手談”的中正介石先生了。那另一位是誰呢?《木土散人九維方城品錄》有記載。

說到這裏,各位高手已明白來龍去脈。二手碰到二翻,強弱高低已見分曉,中正在氣勢上先壓一頭。

學良一見架勢便知遇了真人,真是天外有天山外山。實力上有高低,還有真真假假,甚至還有的一拚的機會;玩樂上的高低,一出手就見真章,高,就是高。學良於是斂氣改了打法,因此越打越拘謹;他的兩位副手,更是對“二翻”打法敬乎其神,麵對皮笑肉不笑,光腦袋像個大葫蘆瓢一點一顫,滿口江南官話的蔣介石,也更覺得其高深莫測,如觀奇人。

牌過十圈,學良沒有耐心了,把牌一推,說:蔣總司令,今日學良領教了,我服了。咱現在就說正事吧!

漢卿兄,不要急,慢慢滴,慢慢滴,今晚先好好水個腳,明天,明天,嘿嘿,再論國事,再論國事不遲。中正仍是皮笑肉不笑,拿眼角稍了左右兩個高參一下。學良心中會意,便問左右:你們二位,服不服?咹?!

湯馬靴一靠:少帥服了,俺就服了!

張立正回答:少帥英明。總司令治國如烹小鮮,俺願追隨少帥為民國效力。

國事就這樣底定了。由於學良是真心服了,再加上東北人的習性,他沒有像其他軍閥那樣麵服心不服,出爾反爾,討價還價,而是一竿子歸順了民國。不戰而屈,是政治軍事上的最高境界,蔣中正做到了。前麵提到他自有妙計,既是這“二翻”手藝。當年在上海灘上混江湖時,得青幫大佬張靜江幫襯提攜,蔣中正出入歡場,流連賭場,學得一手精技絕藝。後來追隨孫中山了,玩起真的刀槍,玩樂上的十八般武藝也就按下不提。當學良派人探聽口風時,中正以他江湖功底,知道對付張少帥這等人,隻有用奇策才能製勝,所謂隻能智取不能強攻。於是舊技翻新,武功不廢,麻將桌上定國事,果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其實這也是英雄級別一物降一物的事理,隻是借那一件小事顯映出來罷了。

歸順民國是張學良一生中做得頭一等大事。他做的第二等大事,就是一九三六年的西安事變了。這第二等大事其實意義超於第一等大事,有點驚天動地的意思,牽動三國十六方的局勢和神經,改寫了曆史;自然,也終結了學良做第三等、第四等大事的機會,他前程盡棄,唯餘一命而已。(西安事變還有一參與者楊虎城,本文略過不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mae 回複 悄悄話 Write mor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