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食的記憶--家鄉篇(原創)

(2006-08-30 16:37:29) 下一個
關於美食的定義或許有千萬種,何謂美食?在我看來美食就是你吃得順口,吃得習慣的東西。因為每個人愛吃得東西,往往是有地域特色的,愛吃的就是從小長到大都長吃得東西。即使有一天離開了家鄉,都還惦記這的那味道,就是你的美食。當然,凡事都沒有絕對的,在一個地方呆久了,也會象熱愛家鄉的美食一樣,愛上第二故鄉的美食。愛吃得東西固然很多,但最愛吃得東西,一定跟您心底的某種情愫有關。 我是個地道的東北人,我的家鄉最著名的美食就是:冷麵和辣菜。幾乎每到了夏天的周末,全家人都會去大東江或者錦玉冷麵館,要上二三個辣菜每人一大碗冷麵來吃。冷麵館經營很活分,允許不同種類的同一個價格的辣菜拚成一個盤子,這樣一家人幾乎都可以選擇自己愛吃得品種。辣菜是用各類蔬菜,各種豆製品,各種鹵肉作為主料, 它的配料就是香菜元蔥大蒜末,加上白醋白糖料油和辣椒油拌成的,它的口味酸中帶辣,辣中有甜,甜中透香。再配上一碗清爽勁道蕎麥冷麵,讓夏天沒有食欲的人,也可以吃得滿頭大汗。一般大人還要再喝上大杯紮啤的,還可以從冷麵館門口的燒烤攤要點烤肉就啤酒呢。有段時間突然興起把所有的辣菜都倒在一個盆裏,再往裏倒上半盆陳醋, 一桌子的人吃著大碗的麵喝著大碗的酒,在這個大盆裏撈著愛吃得菜,真是處處透著東北人的爽快。 在我記憶裏家裏的飯比較普通,幾乎每個東北人家都是冬天喜歡吃燉菜,夏天喜歡吃涼菜和沾醬菜,再就是熟食,還有這種自家醃的鹹菜和做的大醬。 因為東北天氣寒冷,在以前商品流通不是很好的時代,冬天是沒有什麽蔬菜。一到了深秋,每個單位都會分大白菜,土豆,蘿卜,大蔥作為過冬菜,有時候會分地瓜和胡蘿卜這些小孩子喜歡的東西。分菜的時候是本單位小孩子最開心的時候,因為平時天黑的早,大家隻能在家裏玩。分菜的時候,樓前會架很多燈來照明,很亮。大人在忙活的時候,孩子們象山一樣的菜堆上嬉戲玩耍,也會把白菜剝了吃裏麵很嫩的菜心,甚至吃大蔥。現在我都想不起來是怎樣的味道了,反正當時就是感覺很好吃。 分到的白菜,幾乎每家都會醃酸菜,我們用它燉肉、包餃子、下火鍋,做泡菜,酸菜就成了東北人最愛最離不開的的美食。以至於我們家搬到了北京,我爸爸媽媽還在樓道裏開辟了一個地方,放置了一個大缸,還特地從老家帶一塊壓菜的大青石。這樣我們往來北京的親戚朋友才鬆口氣,因為在沒有這個缸之前,我們家的酸菜供應是靠她們每次來北京從老家千裏迢迢帶來的。也因為有了這個缸,使得我媽媽有了酸菜外交。她把做的酸菜送給鄰居和跟在公園她玩的好的朋友,為此她多交了很多北京本地的朋友,使她的生活豐富起來。 還是因為寒冷的緣故,在東北每家除了醃酸菜,還要醃鹹菜和做大醬。鹹菜,大多數都是蘿卜和布留個,胡蘿卜,黃瓜,江豆角,蒜茄子什麽的; 而大醬就是用黃豆煮熟倒成塊狀,然後放入鹽水發酵而成,每家有每家的作法,每家有每家的味道。不過醬缸在每人家裏是神聖的東西,手不幹淨不能碰,來月經的女孩不能碰等等規矩。用雞蛋或肉丁炸了得醬,沾著黃瓜生菜大蔥,吃起饅頭,喝點大碴粥,是絕對的美食,可以撐死個人。東北人到哪都惦記這口,這就是全國都流行大豐收這道菜的緣由的。表哥在澳洲博士畢業,拿了澳洲護照,掙了澳幣,把姑姑姑父接去澳洲享福,結果姑姑吃不慣澳洲的洋玩意,每次去亞洲店的購物,拿回很多小嫩蔥,吃著蔥沾醬才保證了體重沒有下降啊。我也是愛這個,以前跟劉芳姐姐一起住,她最會炸醬了,每次我們兩個在外都是白領階級的淑女,回家吃著大蔥沾醬如風卷殘雲般,恨不得嘴裏咬著蔥睡覺。她總跟我說,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蔥沾醬,嗬嗬,我舉四肢同意。 想起家鄉的美食,還懷念局一中門前的豆腐串,茶蛋,餛飩,一個退休老師開的小店;在局大食堂邊上的老五肉串;城子河的鮮族鄉的魚鍋和狗肉;局二中下邊大清花的水撈土豆絲;還有我家樓下的烤魚。。。。。。 思人思物思故鄉,我的思緒已伴著美食的美味回到了家鄉,留下的隻有不斷下咽的口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