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輕鬆的活法

原來是“茫茫人生,何處是岸?”,我今天“活的輕輕鬆鬆”為什麽?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Life is short, 我們究竟應該怎麽做?

(2006-10-30 13:23:26) 下一個
剛剛讀到一個帖子,是有人問20萬和40萬的兩個房子應該選哪個,看到一些人的回帖,心裏很有些感觸。有人引用了一句經典名言,“Life is short”,但結論卻是“應該買個大房子來享受”。相信前半句沒有人會反對,沒錯,人的一生也就30,000天左右,掰著手指數也用不了多久就數完了,更何況前麵一二十年我們沒有多少選擇,也不明白該如何選擇,後麵一二十年又是過一天少一天的“悲慘”心情,不算也罷。這樣算下來,真正在我們手裏的日子也就不到40年時間,我們究竟應該怎樣過這40年呢?難道真的是需要“抓緊時間來物質享受”?

每個人心裏也許都有自己有意義的活法兒,但很多人其實並不了解自己。我舉兩個例子:著名女化學家中科院院士北大教授高小霞生前生活儉樸,從不奢談享受,除了事業,對衣食住行毫無所求,然而她臨終前說出了她的遺憾,“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太少,希望下輩子做個家庭主婦來補償”。加大聖地亞哥分校的教授Kent Wilson,有著傳奇般的一生,他年輕的時候炒股票發了大財,此後把錢全都用在自己的科研上,他從來不申請基金,因為那樣會“限製自己的科研方向與真正的興趣所在”,他經常是整天泡在實驗室裏,晚年身患癌症,雖試遍各樣療法,終究沒能勝過癌症。他在病榻上撰寫了他的回憶錄,表明自己一生“少有遺憾,但年輕時與孩子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太少,如果能重新來過,會多和他們在一起”。透過他們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什麽是真正寶貴的。

有一個試驗,就是讓你與你熟悉的人在一起,大家一起想“如果我們都隻能再活三天,我們該怎樣做”。絕大多數人都會想到與家人朋友在一起度過這三天,如果以前與親愛的人有隔閡,很多人會選擇趕快和好,如果是自己的錯會趕緊認錯,如果是別人對不起自己也會選擇原諒別人,不管別人是不是已經道歉。。。從來沒有人會選擇說“我好像需要到實驗室補個數據,這樣Nature或Science的文章就發了”。如果你說這樣的試驗沒什麽意義,那麽讓我們把時間延長點兒,五天如何?十天如何?一百天如何?

說了這麽多,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你還會選大房子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