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族魂:國民黨十大抗日名將!紀念抗日勝利61周年

(2006-08-22 20:37:53) 下一個
民族魂:中國國民黨十大抗日名將 今年是中華民族抗日解放戰爭勝利六一周年。六十一年前那場浴血禦外的抗爭中,中華民族湧現出無數抗日英烈,其中包括國民黨正麵戰場上的抗日將士。由於曆史教材篇幅有限,沒有能夠收錄太多中國國民黨將士在抗戰中的英雄事跡,但無論怎樣,所有的民族英魂都值得我們永遠的懷念。筆者結合曆史教材中涉及的國民黨正麵戰場抗戰的相關知識,給大家推介十位國民黨抗日名將。 “給全中國人以偉大的模範”──佟麟閣(1892-1937) 佟麟閣將軍原名淩閣,字捷三,河北高陽人,七七事變爆發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副軍長,負責軍事指揮,他以軍部名義向全軍發出命令:“命令前線官兵堅持抵抗,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撤。”同時在南苑召開全軍將校會議中激勵將士:“中日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日寇進犯,我軍首當其中,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係於一身者輕,而係於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應當馬革裹屍,以死報國。” 1937年7月28日他親臨火線指揮戰鬥,遭日寇四麵包圍,突圍時被敵人機槍射中腿部,又遇敵機轟炸,頭部再受重創而壯烈殉國,時年45歲,將軍以死報國,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成為抗日戰爭中第一位為國犧牲的國民黨軍隊高級將領。國民政府1937年7月31日發布褒恤令,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上將; “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趙登禹(1898~1937) 趙登禹,字舜誠、舜臣,山東菏澤人。1933年率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一零九旅參加長城喜峰口抗戰,在潘家口戰鬥中斃傷日軍5000餘人。特別是趙登禹揚長避短,組織大刀隊夜襲日軍,給敵重創,用大刀砍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砍出了中華民族的骨氣,也砍出一曲英雄戰歌《大刀進行曲》。趙登禹因戰功升任第132 師師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任北平南苑前線總指揮。7月28日晨,日軍主力在數十架飛機的支援下向南苑發起猛攻,戰鬥中,趙登禹右臂中彈,後率部隊向城南大紅門轉移時被日軍包圍,混戰中胸部受傷,壯烈殉國。31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追贈為陸軍上將。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寶山忠烈祠為趙登禹等舉行隆重的入祠儀式,並將西城區從崇元觀往南至太平橋的一段馬路更名為趙登禹路。 “昌鋒鏑以建奇勳”──饒國華(1894-1937) 饒國華,字弼臣,四川資陽人,是奔赴抗戰前線的300萬川軍將士中的傑出代表。1937年時任21軍145師師長,11月奉命率部赴武漢,後轉赴安徽堅守廣德,30日與來犯日軍激戰時被圍,寡不敵眾,誓死不當俘虜而舉槍自戕殉國,終年43歲。饒國華的遺體由“民儉”輪運回四川途中,各地均舉行公祭儀式。 1937年12月12日,饒國華遺體運抵重慶,重慶國民政府為其隆重舉行公祭,蔣介石親自撰寫挽聯兩副: 虜騎正披猖,聞鼓鼙而思良將;上都資捍衛,昌鋒鏑以建奇勳。 秉節之來,捍國衛民方倚舁;存仁而達,唁生吊死倍哀思。 重慶國民政府於同年12月追贈為國捐軀的饒國華為陸軍上將。 “精忠報國”──張自忠(1891—1940)   張自忠,字藎忱,山東臨清人。張自忠將軍是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北平淪陷,兼任北平市長的張自忠被認為是“華北特號漢奸”,報紙稱他“張逆自忠”。事實上,日軍侵占北平後要求張自忠通電反蔣,被嚴詞拒絕。1937年11月,張自忠脫險回到原部隊任軍長。1939年5月和 12月,率部取得“鄂北大捷”和“襄東大捷”。他鼓勵將士們說:“人總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轉眼就過去了。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為國家為民族而死就重於泰山,否則輕如鴻毛。”蔣介石通電嘉獎,稱張部為“最優部隊”,防區為“模範戰場”。因為軍紀嚴明,老百姓則美稱張自忠為“活關公”。 1940 年4月,日軍集中30萬兵力發動棗宜會戰。張自忠率軍戰鬥在最前線,5月16日身陷重圍,激戰中,腰部被敵人機槍子彈擊中,隨後又中五彈,為了不當俘虜,舉槍自戕。留下兩封遺書中雲“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周恩來譽其為“忠義之誌、壯烈之氣”。 張自忠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穿越重慶全城,並追晉上將。馮玉祥題詞“張上將自忠弟千古藎忱不死”。延安舉行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 “盡忠報國”的挽詞。為紀念張自忠將軍,湖北省宜城縣曾一度改名為“自忠縣”。 “黃埔之英,民族之魂”──戴安瀾(1904-1942) 戴安瀾,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無為人,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中脫穎而出的名將。 他在台兒莊戰役因戰功晉升為第八十九師副師長。1939年升任第二百師師長,授予陸軍少將軍銜。1942年初,戴安瀾率所部作為中國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參戰,“揚威國外,藉伸正義”。在東瓜戰役中,他麵對數倍於己的日軍,表示:“此次遠征,係唐明以來揚威國外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東瓜。”戴安瀾部孤軍奮戰,擊斃敵軍5000餘人,掩護了英軍的撤退,取得出國參戰的首次勝利。美國官方認為此戰是“所有緬甸保衛戰所堅持的最長的防衛行動,並為該師和他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蔣介石讚譽:中國軍隊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軍的武士道精神。《泰唔士報》稱之:“東瓜……被圍守軍,以寡敵眾與其英勇作戰之經過,實使中國軍隊光榮簿中增一新頁。   同年5月戴安瀾所部陷入日軍重圍,激戰中戴安瀾胸腹兩處中彈,傷口感染惡化,5月26日行至孟關(即茅邦)時以身殉國,終年38歲。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為戴安瀾舉行國葬。國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濟深在悼詞中說道:“戴故師長為國殉職,其身雖死,精神永垂宇宙,為中國軍人之模範!”毛澤東在挽詩中寫道:外侮須人禦,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誌也無違。周恩來在挽詞中寫道:黃埔之英,民族之魂。 1 “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李家鈺(1892—1944) 李家玨,字其相,四川蒲江人,是抗日戰爭後期犧牲的國民黨最高將領,他在盧溝橋事變後請纓殺敵。9月初,率47軍1.8萬人從西昌出發,單衣草鞋行程3000餘裏,12月始抵達晉東南抗日前線,布防於太行山區之長冶、長子、黎城、潞城一帶。 李家玨將軍在抗日前線致力於國共合作。1938年春,與朱德、彭德懷部協同作戰,在東陽關、長冶一帶同日寇108師團104旅團下原熊彌部(1萬多人兵力)激戰兩役,斃傷敵寇1000餘人。1939年冬,李家玨積功升任36集團軍總司令,轄3個軍7個師兵力。1941年2月,四川省各界抗戰前線慰勞團來靈寶縣李部駐地勞軍,李將軍親書字幅:“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以明為國報效的決心。1944年“豫湘桂戰役”中,李率集團軍總部官兵陷入日軍重圍,李家鈺額頭及左腋被子彈和槍榴彈破片擊中而犧牲。 李家鈺抗日殉國後,四川省各界愛國人士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重慶《新華日報》1944年6月11日發表短評:“我們哀悼李家鈺將軍抗戰殉國”、“李家鈺將軍在此役中殺敵殉國,是應受到全國尊敬的。”柳亞子挽詩:“萬裏中原轉戰來,前師忽報將星頹。歸元先軫如生麵,化碧萇弘動地哀。” 李宗仁,字德鄰,廣西臨桂人。李宗仁和台兒莊大捷在中學曆史課本中是重點知識,同學們有所了解。 李宗仁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護法戰爭。1926年參加北伐,率軍攻克武漢。後在蔣桂戰爭和中原大戰中反蔣。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呼籲“發動舉國一致的抗戰”。1937年8月,就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徐州。1939年4月指揮國民黨40萬軍隊同日軍在台兒莊會戰,曆經月餘,斃傷日軍11984 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汽車11輛,大小戰車8輛,輕重機槍1000餘挺,步槍10000餘支,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麵戰場上取得的重大勝利,鼓舞了全國抗日軍民的士氣。日軍王牌師團在台兒莊戰役中失利,被國際社會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 “支那虎將”“常勝將軍”──衛立煌(1896—1960) 衛立煌,字俊如,安徽合肥人,將軍被日軍視為“支那虎將”而聞風膽喪,又被友軍稱為“常勝將軍”。他早年在孫中山的衛隊擔任衛士、排長。盧溝橋事變後,衛立煌率第十四集團軍進入山西抗戰。1937年10月,任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率領三個兵團七個軍,在八路軍的配合下,重創進犯山西忻口之日軍。1938 年2月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指揮所部在臨汾以北的韓信嶺阻擊日軍。4月,去西安時順訪延安。1939年1月,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所部在中條山等地區抵抗日軍。這期間,他同共產黨八路軍聯係緊密。1943年冬,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次年5月率兩個集團軍擊潰侵占滇西的日軍,於1945年1月收複畹町,同中國駐印軍會師,打通了中印公路。隨後任中國陸軍副總司令。 “七路半”──傅作義(1895—1974) 傅作義,字宜生,山西榮河(今臨猗)人,是較早投身抗日戰場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在抗日問題上,他旗幟鮮明,態度堅決,過去和現在都受到中國人民和共產黨的肯定和讚揚。早在“九一八”事變後,傅作義就發表通電堅決抗日。1933年2月參加長城抗戰。1936年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戰鬥動員中傅作義說:“嶽武穆38歲壯烈殉國,我已過了38歲,為抗日死而無怨!”1937 年盧溝橋事變後,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兼綏遠省政府主席,積極指揮部隊參加平綏線作戰、忻口戰役和太原保衛戰。太原失守後,任第二戰區北路軍總司令,駐防山西河曲,同共產黨、八路軍聯合抗日。1940年3月,率部收複五原,斃日軍水川中將以下三百餘人,五原戰役的勝利,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中第一個收複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蔣介石授傅作義將軍“青天白日勳章” (受此勳章的蔣是第一人,傅為第二人)。 “抗日的先鋒”“最精彩之戰”──王耀武(1903—1968) 王耀武(字佐民,山東泰安人)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生。抗日戰爭時期,先後任國民黨第五十一師師長,第七十四軍軍長,第四方麵軍司令官等職。 他先後參加淞滬會戰、台兒莊戰役、南京保衛戰、長沙會戰等,因戰績輝煌,王耀武提升為74軍軍長,因該軍作戰英勇,由田漢作詞、任光譜曲專門創作了《74 軍軍歌》:“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19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殲敵15000餘人,重創日寇,何應欽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羅卓英稱之為“抗日鐵軍”,74軍亦獲得“飛虎旗”這個國民黨軍隊中的最高榮譽。王耀武後來又參加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1945年指揮了國民黨軍隊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戰績頗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