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抗戰犧牲的國民黨最高將領 ,第33集團軍司令。
(2006-08-22 20:37:53)
下一個
張自忠:抗戰犧牲的國民黨最高將領 ,第33集團軍司令。犧牲後北國民黨政府追贈為:一級陸軍上將!
張自忠將軍
張自忠(1891-1940),字藎忱,山東臨清人,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將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中戰死的最高軍隊將領。1908年,入臨清中學堂讀書。1911年,就讀於天津法政學校,第二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讀書期間,張自忠目睹到中國處處被外國列強欺淩、國內陷入軍閥混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於是棄學從戎、立誌報國。1914年秋,張自忠投奔到奉天(今沈陽)新民屯陸軍第 20師第39旅第87團臨清同鄉車震部下當兵,曆任司務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
1933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繼續向中國南部進犯。宋哲元任命張自忠為前線總指揮率第29軍抗擊向長城各要塞進犯的日軍,他率部隊在喜峰口到羅文峪一線與日軍血戰40餘日,取得一次次勝利。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張自忠被任命為第59軍軍長,並對部官兵痛哭誓言:“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1939年5月,日軍分兩路大舉進犯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企圖圍殲第33集團軍。張自忠派正麵部隊進行死守,並火速調派2個師迂回到日軍後方,對日軍進行兩麵夾擊,粉碎了日軍圍殲第33集團軍的企圖,並一舉收複棗陽、桐柏等地區,史稱“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軍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駐守長壽店地區的第33集團軍132師等部陣地發起進攻,雙方激戰7天7夜,132師陣地多次被突破。張自忠決定用奇兵打擊日軍神經中樞,調第132師 359團於夜間繞道偷襲日軍設在鍾祥縣的總指揮部。部隊臨行前,張自忠鼓勵將士們說:“國家養兵就是為了打仗,打仗就會有傷亡。人總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轉眼就過去了。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為國家為民族而死就重於泰山,否則輕如鴻毛。”在張自忠的激勵下,奇襲部隊一舉端掉日軍的總指揮部。進攻的日軍驚聞老巢被端,陷入極度慌亂之中,張自忠指揮部隊趁勢發起猛攻,打得日軍狂退60裏。1940年4月,日軍再次集中30萬兵力進犯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中將軍銜的張自忠親率僅剩的2個團加總司令部直屬特務營渡河作戰。5月1日,張自忠親筆諭告所部各將領:“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再來碰一下釘子,隻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它辦法。更相信,隻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致於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 5月6日晚,張自忠又親筆給副總司令馮治安留下臨陣遺囑,進一步表示了以死報國的決心。書中說:“因為戰區全麵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拚,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師和179師取得聯絡,即率兩部不顧一切與北之敵死拚。設若與38師和179師取不上聯絡,即帶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張自忠率2個團和1個特務營共二千餘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在方家集將日軍第13師團攔腰斬斷,日軍遂以優勢兵力對張部實施圍攻。張自忠麵對人數比他多一倍半的日軍毫不畏縮,多次指揮部隊向日軍衝殺,但因寡不敵眾被迫退入南瓜店十裏長山。5月16日下午2時,張自忠身邊隻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並留下遺言說:“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誌向。”激戰中,張自忠被日軍機槍子彈擊中倒在血泊中。為了不讓日軍俘獲,他舉槍自戕。一代名將,壯烈殉國。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後,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繼張自忠任第59軍軍長的黃維綱率部再渡襄河,與日軍展開了激戰,終於在方家集尋得英烈墳墓,開棺將忠骸起出,重殮後將其運往重慶。靈柩運到重慶時,蔣介石率全體軍政委員前往碼頭迎接,並為之舉行了國葬。馮玉祥親自為張自忠題寫了“張上將自忠弟千古藎忱不死”的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