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日名將:海軍將領——劉步蟾

(2006-08-22 20:37:53) 下一個
愛國海軍將領——劉步蟾      馬尾福建船政學堂,是我國近代海軍的搖籃。劉步蟾就是在這裏培養出來的一位傑出的海軍將領。   劉步蟾(1852~1895),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以考試第一名的成績成為福建船政後學堂首屆畢業生。   劉步蟾在學生時代,就富有正義感。有一次洋教習遜順非禮虐待學生,步蟾便組織學生,向學校當局提出抗議。他的正義行動得到學生的支持和擁護。同治十三年(1874)他擢充“建威”練船管帶。不久以後,因“建威”練船損壞,改派“揚武”號為練船管帶,並先後幾次到歐亞各國考察實習。光緒二年(1876) 春,步蟾等人從國外歸來,不久以後又派往英國留學,在英國的“馬那多”鐵甲船上督船,為船副。劉步蟾留英學習勤奮,先期學成,其學習成績經英國海軍嚴格考試,獲優等文憑。光緒五年(1879)秋天,步蟾留歐畢業回國,當時,清政府向英國購買“鎮東”、“鎮西”、“鎮南”、“鎮北”等艦艇,劉步蟾就被命為 “鎮北”炮艦管帶,正式成為中國海軍戰官。他在海軍服役期間,曾經專心研討發展中國海軍的理論。與林泰合作寫成《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一文,提出了發展中國海軍的理論建設方針。他主張擴大海軍力量,防禦外來侵略。光緒十一年(1885),劉步蟾赴德國購“定遠”艦,回國後,任該艦管帶,授參將。這時劉步蟾的膽識與才華,已開始聞名了。當時有個洋監督斯恭塞說過:“水師管駕十二人,以劉步蟾、林泰曾、嚴宗光、蔣超英為最出色。”   清末中國的北洋艦隊,是在光緒十四年(1888)正式組建成軍的。而建成這支在當時全國最主要的一支艦隊,劉步蟾的功勞首屈一指。正如李錫亭《清末海軍見聞錄》中記述北洋艦隊與劉步蟾的關係時說:“一切規劃,多出其手”。由於步蟾“才明識遠,饒有幹略”①,對創立北洋海軍卓有成就,因此於十一月十五日(12月17日)被命為北洋海軍右翼總兵②。   日本蓄謀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當時也正在加緊在擴充海軍。對比,步蟾深知日本增修武備,必為我患。他激於愛國熱情,力陳於李鴻章,請按年添購如 “定”、“鎮”者兩艦,以防不虞。李鴻章老於官場,知道此事的利害關係,便搪塞說:“子策良善,如吾謀之不用何?”步蟾慨然曰:“相公居其位,安得為是言!且平時不備,一旦僨事,咎將誰屬?”李鴻章為之動容,聞者無不大驚失色,而步蟾之神色自如。③時人評論說:“蓋其憂國之深,忠憤激昂,流露於言詞之間,而不自覺也”。④   光緒十六年(1890)冬,北洋艦隊巡泊香港,丁汝昌奉命離艦去法國,步蟾按《北洋海軍章程》設提督一員,總兵二員的規定,下提督旗,而升總兵旗。對此,英人琅威理爭執說:“提督離職有我副職在,何為而撤提督旗?”意思是說沒有我“副提督”的地位。步蟾堅持自己的意見,毫不退讓,他回答說:“水師慣例如此。”⑤琅威不服,訟於李鴻章,李亦以劉為是。琅威理負氣憤而去職回國,並告英政府,他在中國海軍受了侮辱。劉步蟾爭旗取得了勝利,維護了中華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他的愛國思想深受軍內外廣泛讚揚。為了防禦外國人的侵略,這時,他曾要求添購新式船炮,以提高海軍戰鬥力。   光緒十七年(1891)秋,北洋艦隊抵橫濱,日本偽為親善與聯絡,派親王在東京王府宴請我全軍官佐,禮意甚隆,丁汝昌提督為敦睦邦交,率各管帶暨船員前往與宴。獨步蟾辭,他認為:日人奸宄無信,膽敢妄為,深恐假借宴會,乘我不備,攻襲我艦,我必留艦預防不測。⑥   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二十一日(7月23日),日軍攻占朝鮮王宮,並於二十三日(25日),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麵,偷襲中國軍艦和運輸船,揭開了中國甲午戰爭的序幕。七月一日(8月1日)中日宣戰。八月十八日(9月17日)午初,日艦“吉野”、“鬆島”、“橋立”、“嚴島”、“秋津洲”、“浪速”、“扶桑”、“高千穗”、“赤城”、“比睿”、“清田”、“西京丸”等十二艘,以雙魚貫陣向停泊在大東溝海麵的“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濟遠”、“廣甲”“超勇”、“揚武”等十二艘北洋艦隊開來,北洋提督丁汝昌與右翼總兵兼“定遠”管帶劉步蟾等人急擬對策。為了發揚主力艦炮大,甲厚的長處,最後指令“定遠”和“鎮遠”兩艦在前為領隊,各艦以次分列左右。海戰前,步蟾曾對部屬說:“苟喪艦,將自裁”,⑦因此,作戰一開始,“定遠”和“鎮遠”兩艘就衝鋒在前,將日艦聯合艦隊攔腰截斷,劉步蟾率領艦上官兵狠打日艦,當時提督丁汝昌在“定遠”艦的飛橋上督戰,不幸受重傷,步蟾授命代為督戰指揮。他靈活指揮艦隊進退,變換旋轉,先後擊中日艦“吉野”、重創“赤城”、“比睿”、“西京丸”等。   戰鬥到下午三點多鍾,日艦發炮特別注意“定遠”、“鎮遠”兩艦,形勢轉為對北洋艦隊很不利。此時,日旗艦“鬆島”和“嚴島”、“橋立”、“扶桑”等五艦,圍攻“定遠”、“鎮遠”兩艦。但在步蟾的指揮下,“定遠”、“鎮遠”兩艦互相配合,英勇戰鬥。當“定遠”艦在日艦密集的炮火攻擊下,中彈起火,士兵們沉著應戰,奮勇滅火,並迅速還擊敵艦,據目睹這次戰鬥的英人泰萊記載,眾士兵均獰厲振奮,毫無恐懼之態。有兵員重傷者,仍裹創作戰如常。⑧下午三點半許,“鎮遠”艦主炮發射的三○五毫米炮彈命中“鬆島”號艦首炮塔,引起放在附近的大批炮彈爆炸,瞬間死傷達九十人,三二○毫米主炮因強烈搖動發生故障,不能使用,其它火炮也大部遭到破壞,僅剩下六門一二○毫米炮了,完全陷於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的境地。到了五時,北洋艦隊“來遠”、“靖遠”兩艦修竣歸隊,“平遠”、“廣丙”艦亦從大東溝折回,至晚六時許,日艦見北洋艦隊雷艇駛到,更怕遭北洋艦隊的夜襲,先行退去,此役以勝利告結束。   黃海海戰後,北洋艦隊於八月十九日開到旅順修理,劉步蟾因功晉升記名提督。後因丁汝昌離艦養傷;他又於二十二日奉命代理北洋海軍提督。⑨九月二十日,北洋艦隊修理完備,自旅順駛往威海衛防守。當時,朝廷企圖通過美國向日本政府試探求和條件,步蟾則堅決主張抵抗到底,反對向敵乞和,積極貫徹丁汝昌提出的主戰方略。當朝廷下令將丁汝昌逮京治罪之際,劉步蟾毅然會同各艦管帶發出公電,肯定了丁汝昌“表率水軍,聯絡旱營,布置威海水陸一切”的抗敵行為,並據理力爭,要求朝廷“收回成命”,準許丁汝昌“暫留本任”。於是,丁汝昌得不逮捕,穩住了威海的局勢。   清廷的乞和政策,並沒有改變日本的侵略野心。十二月二十五日,日軍又從茶成登陸,攻占威海衛南北兩岸炮台,隨即封鎖威海衛東西港口。光緒二十一年 (1895)正月十一日(2月5日),淩晨三點半鍾,日本魚雷艇從南口進威海港實行偷襲,“定遠”中雷進水,勢將沉沒。步蟾沉著應戰,他斷然下令砍斷錨鏈,將受重傷的“定遠”艦從港內移泊劉公島鐵馬頭外的淺灘擱淺,改作水炮台使用,保衛劉公島。連日來,“定遠”艦配合其他各艦,奮力抵抗,先後共擊退敵人的八次水陸夾攻。至正月十六日(2月10日),“定遠”艦上的炮彈全部打光,無法再戰,為了使戰艦不落入敵手,步蟾下令炸沉了“定遠”艦。當天晚上,他仰藥自殺,做到了“船亡與亡,誌節懍然”,實踐了他自己的誓言。時年四十三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