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伊的博客

從傳統文化裏發現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在交流過程中尋找令人茅塞頓開的靈感。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高球好運悟 一切推力度

(2020-07-29 15:43:22) 下一個

      重要啟示(開眼:悟道,通曉佛法,領會,領悟)

  鐵杆:雙臂伸直,雙手腕予備由內向外翻動作,引杆,豎立杆麵,再一小翻轉擊球後踢右腿轉肩送杆收杆。

  切軒:放鬆、小抬杆,長送杆。讓球滾動,

  一號木杆:靜,引,上,竪,右旋,擊出……

  7月29日實踐正確

   転載: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七常委,再加上排名老八的王歧山,生平中曾經是憑參加全國統一高考的成績被正規大學錄取,在校攻讀四年後大學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曆者隻有李克強一人。其他七人中,除了習近平當年是靠“挑二百斤擔子十裏山路不換肩”的本事被推薦為“工農兵大學生”外,王滬寧,趙樂際和王歧山也都是“文革”年代裏被所在單位或者插隊當地的“貧下中農”們推薦成為“工農兵學員”的。

  當年的所謂“工農兵學員”的學製是兩年和三年,進校後的半數時間都被用來“學農,學工,學軍,學毛著”,再加上進校後至少要有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文化課補習”,所以真正學到具體所在科係的專業知識少之又少。但是他們這些人畢竟還是經曆過兩到三年的校園生活,在當年被稱之為“脫產學習”。所謂“脫產學習”,按照百度百科的詞條解釋是:脫產,顧名思義,即脫離生產。簡單的解釋就是,脫離工作生產崗位,全日製在校學習的一種學習形式。而相對於“脫產學習”,“文革”結束後那些通過“不脫產學習”,或者說是“業餘學習”所取得的“學曆”,其“含金量”還不如“文革”中的“工農兵大學生”們的“大學普通班學曆”。

   中共現任政治局常委中的栗戰書、汪洋及韓正三人,他們的生平中竟然從來沒有經曆過哪 怕隻有一天時間的大學本科,專科或者研究生的校園生活。而他們的研究生高學曆都是靠在職學習取得的,在取得“高學曆” 之前的“大學”或者“大專”學曆,也都是靠所謂“不脫產學習”換取的。

  回想當年,隨著高考的恢複,沒有參加過高考和高考落榜的眾多城市適齡者和少數農村適齡者都先後設法取得了“四大”學曆。這“四大”也被用所謂“在職大學”統稱,包括“廣播電視大學”、“夜大學”,“函授大學”,以及“職工大學”。其中的廣播電視大學和職工大學從體製上講相對獨立,隻是大部分師資都是從正規大學裏高薪聘請的兼職人員,而所謂的夜大學和函授大學基本上都是寄生於一些以“創收”為目的正規大學,簡單說來就是正規大學以賺錢盈利為目的開辦的“函授班”和“培訓班”。

  如上所有的“四大”出來的,被統稱為“四大生”。按照中共官方媒體的說法,“四大生”被社會歧視性的稱為“黑四類”。其中的非在職生畢業之後,仍然會麵臨找不到工作的囧境。不少單位的招聘公告上都赫然注明,“四大生除外”。但是,與底層的普通“四大生” 在社會上被歧視,更被接受過正規大學正規本科教育而取得學士學曆者不屑與之為伍的同時,中共副省部級以上官員裏的“四大生”卻占有相當高的比例。

  比如栗戰書,此公簡曆中注明了是“河北師範大學夜大學政教係畢業,在職大學學曆,高級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再說政治局常委中排名老七的韓正,官方簡曆中說他是“在職研究生學曆,經濟學碩士學位,高級經濟師”。具體內容沒有說他本人是否曾經念過高中或者大學,隻是說他1975年,也就是二十一歲起,從上海徐匯起重安裝隊倉庫管理員做起,在沒有任何高中以上學曆的前提下,居然能在已經全麵貫徹落實了幹部知識化、專業化的1982年,被提拔為上海市化工局團委書記。在擔任此職務之後,官方簡曆中用括號注明(其間:1983-1985年複旦大學大專班學習)。由此可見,他的這第一個“學曆”就是“不脫產”的“在職進修”性質,而且是在被“提幹”三年之後才拿到的。

  接下來,一個不脫產在職大專班學曆居然能夠令韓正進入高校工作,出任了上海市化工專科學校黨委副書記。期間,又用括號注明(1985-1987年華東師範大學夜大學政教係政教專業學習)。有了“夜大學”的兩年經曆之後,韓正便成了“大學本科畢業生”了,並憑此“學曆”當上了共青團上海市委書記。到了擔任上海團市委書記和改任上海市盧灣區黨政負責人期間,已經具備了“大學學曆”的韓正繼續“學而不厭”,其簡曆中再次用括號注明(1991至1994年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關係與世界經濟專業在職研究生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由此可見,純粹工人出身的韓正沒有經曆過一天正式的大學校園生活,但卻是具備“研究生學曆”和“正教授級高級職”的“黨內知識分子”。最後說一下汪洋,他的官方簡曆中稱他是中央黨校大學學曆。我們姑且承認中央黨校也是“大學”,畢竟它也有自己的校園,但汪洋的這個中央黨校的大學學曆是怎麽取得得呢?官方中介紹的很清,是他“1989-1992年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本科班黨政管理專業在職學習”得來的。所謂函授,顧名思義就是一種以通訊方式進行教育的行為。相對於學生需要親自到校園裏的課堂上學習的麵授教育,函授學校會將教材寄送給學生,學生與函授學校老師的交流與作業繳交等也是透過信件往來的方式進行。

  而汪洋就在擔任安徽省銅陵市市長和市委副書記期間,利用先後三年的業餘時間被中央黨校“函授”出了一個“大學本科”學曆。這裏需要提示一下,習近平的博士學位也是通過從北京到福建的千裏“函授”方式取得的。

  至於王滬寧,他的大學經曆雖然和習近平還有王歧山一樣,都是文革中被推薦入校而不是憑高考入校的工農兵學員,但他王滬寧的碩士研究生學曆則是貨真價實。他是一九七八年通過了研究生統考,被錄取 後在複旦大學渡過了三年全製碩士研究生校園生活。其專業也是絕對搬得上台麵的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國際政治專業”。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共高校的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居然被當成了“學問”來做,其研究生班開始向社會上的黨政官員和企事業單位官員有償開放,官員們發現到正規高校裏拿這樣一個“高學曆”,要比各級黨校培訓班的“學曆”名聲上好聽的多,於是,此門“學問”不但越做越大,更是越做越深,如今已經有百十所高校不但陸續開設了這一專業,而且都還具備給該專業的在校研究生班和“在職不脫產研究生班”的學生和學員授予“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學位的資格。習近平的官方簡曆中聲稱,他的“畢業”院係“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就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出現的“新生事物”,開始“麵向社會培養論文碩士和論文博士”之後,立刻就被習近平這樣的官員們如蠅逐臭。

  上海一家網站刊登的《圖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他們的老師》一文曾被中國大陸眾多公開網站轉載,其中有關習近平的描述內容是:“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外出均有秘書陪同的習近平”就讀的這種在職博士與普通博士略有不同,一是入學不需要參加全國考試,他們是帶著“已經研究了的成果”來讀博士的,然後全校組成專家組來考評,通過這個以後才能入學;二是不需要在課堂上聽課,學校會對每門課程進行教學錄音,然後寄送給學生。

  卻原來,根據“清華大學對論文博士的嚴格規定”計算出來的習近平即使出“滿勤”,在其“在職攻讀博士”的三年中,也是至多上過三、四十次課,但都不是在清華大學的課堂上,而是在自己當年的福建省長辦公室裏聽取劉美珣寄給他的錄音磁帶。

  內地的報道文章中還記述:“劉美珣透露,習近平的畢業論文最初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研究》。她覺得題目太大,讓習近平重新選題,這才有了《中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研究》。”

  中國內地的科學網曾大膽直言,不點名抨擊了清華大學專為習近平這樣的官員們設立“論文博士”培養渠道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文章後麵即有網友替文章作者點出最著名的兩個“論文博士”的名字::“習以為常,越克越強“。

  撰寫本文時,筆者又特別核對了習近平和李克強簡曆中的“學曆”部分,發現雖然都是“在職博士”,但李克強還是悄悄地壓了他習近平一頭。習近平簡曆的學曆部分內容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曆,法學博士學位。李克強的則是:北京大學法律係和經濟學院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曆,法學學士、經濟學博士學位。

  看明白了吧?雖然官員們自己都明白,他們的“在職研究生學曆”都被社會上諷刺為“注水博士”和“注水碩士”,但人家李克強要強調的是,自己的法學學士確實是貨真價實的,至起碼是靠高考真本事進入北大之後的四年寒窗苦讀的底子在那裏擺著呢。

  綜上所述,如今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七常委,加上老八王歧山,具備正規大學學士學位的隻有李克強一人。這是其一。

   其二,如上八人中具有“法學”學曆的共三人,包括:法學學士李克強;法學碩士王滬寧;法學博士習近平。

  其中,李克強的法學學士是靠四年正規大學的寒窗苦讀換取的,而王滬寧的法學碩士是憑三年正規大學的正規院係的三年全日製研究生學習獲得的。至於習近平,則在當年擔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和副省長期間,僅憑聽了三十個小時錄音帶就換一紙法學博士的學位證書,而且還是清華大學頒發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