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天地

交流防癌、抗癌最新資訊。歡迎廣大熱心於抗癌事業的專家、學者、醫學界的朋友們、對防癌抗癌資訊有興趣的人士來與賀醫生共同探究和交流!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父母的犧牲──孩子最可怕的禮物---ZT

(2009-01-28 09:48:06) 下一個

父母的犧牲──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僅供各位父母參考

 

紀伯倫《先知的靈光-孩子》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胡適《我的兒子》
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父母的犧牲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孩子實際上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他們隻是經你而生,並非從你們而來,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於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都無法探訪的地方……"

因為王季慶看了詩人紀伯侖一首關於《孩子》的詩,讓她對教育孩子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轉變,"其實我對自己很嚴格,但在我懷孕的時候,看了紀伯侖的書,真的好感動,你清楚知道你絕對不能去掌控另一個個體,即使他是你的孩子,但華人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

所以我很小心努力把孩子當作是一個'',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即使是做錯了,他還是有權利去嚐試,你隻能告訴他有什麽選擇,他決定了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待王季慶說完這句話,再聽她說別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於是你便知道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一位母親來說,對一位非常疼愛自己孩子的母親來說。

一個女子做了母親,最容易陷入一個窠臼,就是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一切。然教育家馬卡連柯卻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親所能給於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對孩子來說,他們習慣了風和日麗的天氣,直到有一天在自己迎接疾風驟雨的時候,在不測風雲的挫折和挑戰裏,驚慌失措,不知道心中的勇氣和智慧該從哪而來。

對父母來說,兒女是他們的私人財產,他們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在孩子身上,直到他們年老時,同樣渴望得到全部的關愛,兒女就像風箏,他們想要永遠拽住那根線,隻有把它牢牢操在手中,心裏才有安全感。

做了父親以後的胡適先生,寫過一篇《我的兒子》,裏麵說道︰"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但是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王季慶曾經遇到

一位母親,在女兒7歲的時候和丈夫離婚了,她的工作能力強、生活能力很好,但卻非常擔心獨生女兒的種種,開口閉口都是女兒。當王季慶問她:"妳的生命有何意義和價值?"她如此回答:"我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就是要我的女兒正常。"

王季慶說:"她女兒已經17歲了,不瘋不癡不傻,而且長得很漂亮,你認為我可以接受她這樣的答案嗎?她不是普通老百姓,她是一位博士,在國外也住了很久,可是她的答案竟是如此!"王季慶再問她:"那妳自己的生命呢?"

她說:"我自己有如槁木死灰,我已經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生命,隻一心一意地想女兒好,我已經把自己放棄了。"

一個槁木死灰的媽媽一心一意想讓自己的女兒快樂、幸福。"這是最大的問題,你把自己生命的基礎放到別人的喜怒哀樂上,交在別人手裏,生命的意義竟是女兒正常與否?!"麵對一個成熟的獨立女性有此生命告白,王季慶的嘴巴都張大了。

這母親每一天都像監獄裏的獄卒,把女兒當犯人看,甚麽都要通過她,即使她在上班,仍然想女兒不知道會不會偷跑出去。因為她對孩子的不信任,造成母女無法溝通,壓力越來越大,女兒豈受得了母親的監視,非逃不可。

"後來真有不太好的事發生,華人的父母總是替孩子選擇,但選擇之後誰要負責?這位母親以為自己很對,因為她是出於愛心,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以愛之名,做一件與愛完全沒有關係的事情。"

王季慶最後提醒這位母親:"先不要講女兒如何如何,妳的焦點應該放在妳自己的生命上。先不要對人好,如果你自己是空的。你看到自己快樂嗎?因為我們不僅僅隻是活,而是要活得快樂,這才值得。這才是給妳女兒最好的東西──身教,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

孩子有孩子要走的路

王季慶對此也有自己的故事,"這聽起來很負麵,我自己也很痛苦,是我給了孩子自由,他是一個'',我沒辦法控製他,最後他自己去承受後果,他學到了教訓,可是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和痛苦。以結果來論的話,人家會覺得還是傳統的方法好,但孩子的學習肯定不一樣,這是他要走的路,我們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過去的經曆來學習的。

在兒子上高中時,有一次王季慶帶他們去看她上標準舞的課,老二看了便有興趣想學。於是舞蹈班就安排了一個女舞伴給他,是一個年紀較長的女生。跳跳兩人就成了朋友,常到家裏作客,後來成了情侶。當時老二才17歲,是個中學生,女伴比他大10歲,已經是一個相當能幹的職業女性。

王季慶看兩人從舞伴到情侶,局麵開始失控了。她和孩子分析過,雙方的生活背景、年齡差距,而且他馬上就要高中畢業到美國去上大學,兩人看來不可能有甚麽好的發展。"感情的事,我從來就跟孩子說,惟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傷害對方,要尊重對方。當時我對孩子說'你要去念書,她年紀也大了,怎麽可以等你這麽多年?'"

兒子答應媽媽先做朋友,直到他美國念書後,雙方便各自自由發展。但結果卻出乎意料,兒子上大學後,不隻和對方保持聯絡,反而因為感受到外在的壓力越大,兩人的距離越遠,兩人就越是團結,越是覺得這段愛情是偉大的。

於是,兒子沒有遵守自己的承諾與對方切斷關係,還在他讀大二時就結婚了,家人全蒙在鼓裏。王季慶說:"本來沒有甚麽,我也承認他們的關係,不說甚麽,兒子畢業後就在太太底下工作,應該很好的。但他們夫妻的關係越來越不平衡,越來越不對勁,兒子和我本來是很親密的,甚麽都談,但兩人卻慢慢疏遠了,我不知道為什麽。我的痛苦不是兒子不聽你的話,而是你覺得他和你的距離越來越遠了,你不知道他在想甚麽?"
後來事情的發展是,夫妻兩人的事業失敗,初生的孩子還小,太太卻患上精神分裂症,王季慶眼睜睜看孩子承受巨大的挫折和痛苦,整整10年,在孩子最黃金的10年。作為一個母親,王季慶的心疼和難過是言語無法說的,但她一直陪兒子,接受他的一切,當時她最常對孩子說的不是"當初如果怎樣怎樣。"而是"我會一直在這裏。"

"我沒有再去責備他,這沒有用,我不會讓他覺得因為他犯了錯而不理他。我已經不能替他做甚麽,他自己做的自己承擔,我隻能包容他。"直到今天,即使讓王季慶早知道結果是這樣,她還是覺得:"想盡辦法去鉗製孩子是沒有用的,有一些選擇,是他自己要做決定的,別人不能替他做。當時他選擇了這條路,必然有他自己的原因,隻是我不了解。"

現在兒子的事業和生活已平穩順利,王季慶回頭看這件事"有一些事是無解的,它在正常的狀況下是找不到答案的,既然發生了,就不要怨天尤人。隻是你不要覺得這件事是衝你來的,或是衝兒子來的,無論如何,不管事情好壞,它都成為我兒子人生的一部份,一個過程,值得他去學習。"

沒有一個女子天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媽媽,一個獨立的妻子,自己的價值自己去尋找,去肯定。王季慶以前也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建立在愛情上──"我要我愛的人全心全意地來愛我,如果不是如此,自己就失去了價值。"

王季慶遇到一個女子把一生的重心都放在丈夫身上,卻因為無法生育,先生與她離婚。她在離婚後患上嚴重的腦癌,經過一段努力奮鬥的抗癌期。

但王季慶看她其實是不要活的,"她的痛苦是她指定了隻要她先生的愛,隻有她先生可以肯定她的價值,因為她的先生不愛她,在她心裏早就喪失了活下去的意願。在她的潛意識裏有一點自殺的傾向,但她又不能自殺,把受傷的感情不斷壓抑下來,慢慢地就變成了她的病。她一生病,就可以轉移掉自己的問題'你看我很可憐,我生病不是我的錯啊!我還要去奮鬥、拚命去抗癌!"

王季慶覺得這位女子如果不願承認自己早已放棄了自己,不承認自己的生命是被動的,"如果你不愛我,我就……",不管她如何努力去抗癌,都是沒有用的。

她提醒說"當一個人在情感上受傷時,盡管情緒是負麵的,你都要去承認它、認識它、接受它。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價值的,不管你是貧是富,美貌平凡,遇到任何事,從根本上來說,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

王季慶參加一個團體叫"Pollyanna""其實每個人都有悲觀樂觀矛盾的地方,Pollyanna就是叫你從樂觀的角度去看事情,它有點像傻大姐的意思,不管你發生什麽事、任何打擊,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份禮物,敲醒你,告訴你應該要改變了,讓你變得更快樂。參加這個團體的每個人,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拋出來,讓其他人幫你從Pollyanna樂觀的角度看事情,讓別人幫你在困境中看到一些好處和積極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