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07)
2008 (92)
2009 (126)
2013 (1)
3月29日,在日本京都召開的亞太肝病研究協會上,相關專家探討了多種有關乙肝治療的新方針。其中,療效強、耐藥性小的抗病毒藥物成為熱薦的焦點。 在今年2月,“美國肝病研究學會”就曾公布最新版的《乙肝防治指南》,該指南也明確指出,由於目前尚無一種藥物能夠清除乙肝病毒(HBV),所以治療乙肝主要著眼於控製乙肝病情進展,而控製乙肝病情的發展上,又以抗病毒能力最強、且耐藥性最低的抗病毒藥物為首選。 作為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藥物,拉米夫定產生的高耐藥性問題已不容忽視。因為HBV是一種變異性極高的病毒,換言之,HBV在進行自身複製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基因突變,進而可能對以往有效的抗病毒藥物產生耐藥,導致原本已經受到抑製的HBV死灰複燃,開始新一輪的活躍複製,並進一步損傷肝細胞。應該說,耐藥性已成為限製慢性乙肝患者長期有效應用抗病毒藥物的主要因素。 2007年版《乙肝防治指南》明確指出,無論是對於預防耐藥,還是應對已經發生的耐藥,都應從一開始就選用臨床已證實的耐藥率最低的藥物,其中恩替卡韋(藥物成分)可以說是具有突出表現的藥物。研究顯示,恩替卡韋治療核苷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3年的耐藥性低於1%,明顯低於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是現有核苷類藥物中耐藥性最小的。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為恩替卡韋具有“高耐藥基因屏障”,將病毒變異的“門檻”大大提高。 (新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