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天地

交流防癌、抗癌最新資訊。歡迎廣大熱心於抗癌事業的專家、學者、醫學界的朋友們、對防癌抗癌資訊有興趣的人士來與賀醫生共同探究和交流!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淺議癌症治療中的“諱疾忌醫”與“過度治療” 

(2006-10-05 12:35:21) 下一個
當前雖然我們處於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醫療技術也是日新月異,新藥物、新方法及新技術等層出不窮,大量的湧現,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由於癌症本身的特點,癌症病人的總體治愈率還不高,即使像美國這樣發達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回天乏術,癌症給人們的印象仍是“不治之症”。但更殘酷的事實是,社會、醫學界及患者對癌症過度恐懼了,從而造成了“過度治療”,這種狀況不但沒有延長患者的生命,反而造成了社會成本的極大浪費。

可以說,現在“諱疾忌醫”者越來越少,而樂於接受或施行“積極治療”者越來越多。這就造成了癌症治療的“過度”現象。如果是惡性程度極低,且病情進展緩慢,癌細胞也並不擴散的癌症,病人已經是75歲以上的老年人,醫生完全可以建議不必施行侵襲性的治療,對病情進行定期的觀察和監測。比如像前列腺癌,有專家表示,對於75歲以上查出早期前列腺癌的患者,一般不會建議手術治療的,因為這些患者即使沒有得病,其預期的壽命也隻有那麽久了。實際上,不僅是對待前列腺癌,全社會在癌症治療的整體策略上,都還存在著許多觀念上的誤區,使許多癌症在治療上麵臨著與上述前列腺癌相類似問題。因此,符合上述情況下的某些癌症治療就可以緩行。雖然大部分癌症5年的臨床治愈率仍然低於50%,但某些癌症在某些情況下,完全可以說是“不需治療”之症,或者說是不治療也可以存活的癌症。例如,在美國康涅狄格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彼得•阿爾伯森看來,某些前列腺癌簡直就是“不治”之症———不需要做任何治療也可以讓病人存活的癌症,他的研究表明,即使不治,確診的患者在20年後,明確因此病致死的比例極小,這個結論聽起來有點玄妙。然而他的結論立時受到了挑戰。瑞典研究認為,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如在65歲以下的患者,前列腺癌一經確診就應該立即接受手術治療,這樣做可以使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減少一半以上。而對於65歲以上的患者是否需要手術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另外,對於那些不能得益於臨床治療,卻仍然“積極治療”,結果這部分患者徒受治療之苦,有較大的治療投入,而沒有相應的治療效益。 醫生隻考慮腫瘤能否切除掉,以及經過放療或化療腫瘤能否縮小。至於患者的生存期能否延長、生活質量是否確有提高卻很少顧及。這也不是腫瘤診療策略最優化的選擇。 這時應當選擇姑息治療,以提高生命質量為主,當然,如果不是侵襲性的治療,有專家表示,依然可以嚐試,前提是自己願意,有經濟能力,而且這種治療有科學的意義。

對於癌症的治療,應該達到這樣一個要求:個性化合理的治療。醫生要考慮患者的身體條件、經濟、心理,甚至是宗教信仰。時至今日,癌症的病因尚未找到,對於大多數早期腫瘤患者通過規範的治療,很多是可能治愈的。但對於大多數晚期腫瘤患者來說,適度治療最重要。治療的目的應該是減輕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在此基礎上延長生存時間。

從技術上來說,觀察性等待僅僅是對治療癌症的一種方式,但從精神上來說,這卻代表對生命的認識。西方人對待疾病的一種態度是,得病,不管是平常的感冒,還是癌症,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要讓它盡量過得正常,過得愉快。 但中國人幾千年來對疾病“諱莫如深”的社會心理,更加劇了這種身體病患的精神性傷害。中國人由於“恐癌”心理的普遍存在,醫生和病人仍會把癌症作為關注的焦點,並因而施行強力治療,腫瘤患者死於治療引起的並發症者屢見不鮮。

綜上所述,在癌症治療過程中,“諱疾忌醫”與“過度治療”都是有害的。(賀福長醫生供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