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天地

交流防癌、抗癌最新資訊。歡迎廣大熱心於抗癌事業的專家、學者、醫學界的朋友們、對防癌抗癌資訊有興趣的人士來與賀醫生共同探究和交流!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取消與捍衛中醫論戰暴露中醫尷尬處境 (ZT)

(2006-10-18 12:22:33) 下一個

http://www.sina.com.cn 鄭州晚報
 

  有公眾認為,告別中醫與捍衛中醫的論戰,從另一個角度上講也說明人們對健康和自身安全的高度關注,同時,中醫的發展也需要進一步提升。

          核心提示:今年4月,中南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學院張功耀教授在《醫學與哲學》雜誌上發表了《告別中醫中藥》一文,提出“以文化進步的名義、以科學的名義、以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名義、以人道的名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告別中醫中藥”。10月6日,張功耀再次發出倡議,要求支持告別中醫中藥的人士進行簽名,讓中醫藥退出國家醫療體製,使其真正回歸民間。文章一經發出,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支持者和質疑者更是掀起了一場網絡“論戰”。10月10日,衛生部發言人明確表示堅決反對取消中醫言論和做法,並稱支持“取消中 醫”的簽名行為,是對曆史的無知,也是對現實生活中中醫藥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的無知和抹煞。近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發言人在記者采訪時稱,“實踐和曆史也將證明,這次簽名活動和曆史上否定中醫藥的事件一樣,隻是一場不得人心的鬧劇”。

  一個引起軒然大波的公告

  2006年10月7日,《就告別中醫中藥而至國家發改委公開信簽名的公告》在一家國內網站上一經發表就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此公告稱:當前,國家發改委正在征集民眾對新醫改的建議,為配合中央政府做好這項工作,敦促中央政府及其所屬各部門深刻反思中醫中藥,重新認識和評價中醫中藥的作用,集中使用我國有限的醫療衛生資源和科學研究資源,發展現代(西醫)醫學科學,使我國的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盡快地、全麵地和國際接軌,特公開提出修改憲法、讓中醫在5年內全麵退出國家醫療體製等建議。公告是由中南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張功耀教授和美國紐約的康複科醫生王澄起草的。

  文章作者之一張功耀,作為專攻科學史的學者,在2000年以前,醫學並不在他的研究範圍內。不過,那一年網絡上關於中醫優劣、存留的討論引起了他的興趣,並開始關注。“沒有實質的探討內容,但確實是一個實質的問題。”他遂起了以科學匡正的念頭。《告別中醫中藥》、《再論告別中醫中藥》、《“中醫科學化”失敗的原因分析》等讓他成為了抨擊中醫中藥的帶頭人,

  征集簽名,以期政府能夠“深刻洞察民意”徹底停止中醫中藥的研究。這個公告被國內眾多網站進行轉載之後,幾乎是一瞬間,中醫突然成了熱門話題。

  該公告建議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1條有關中醫的內容,並聲稱,中醫中藥研究違背科學原理、缺乏科學精神、沒有安全保障,應該使其退出國家醫療體製改革。

  中醫中藥一直被海內外華人當做中國的國粹來看待,如今,竟然有人敢為取消中醫中藥來簽名,這個舉動被很多網友認為是“瘋了”。

  不可否認,中醫中藥在中國的文明發展史上留有很重要的一筆,即使在西醫主導的今天,仍有很多中國人對傳統而又神秘的中醫頂禮膜拜,這樣的公告招來非議自然不讓人感到意外。

  今年4月,張功耀教授在《醫學與哲學》雜誌上發表《告別中醫中藥》一文,這篇文章當時並沒有引起廣泛關注,直至這份公開信發表前,此前發表過的有關中醫藥文章都是在圈內進行探討。

  一個引發激辯的學術觀點

  在張功耀看來,中醫脫胎於古老的中國巫術,而西醫則是產生於自然科學之中,中醫不是一種經驗醫學,而是故弄玄虛,這種所謂的醫學在崇尚唯物主義的今天,應該到了淘汰的時候了。

  張功耀認為,中醫算不上科學,因為具有非科學特征。他的理由是中醫尚不能夠建立起明確的因果關係,也不能夠還原成經驗事實。“比如藥性的‘五味’和‘四氣’在經驗世界裏就找不到任何解析。”他還舉了《黃帝內經》中關於水腫病的論述,認為“平治於權衡,去菀陳莝”的原則隻是一種表麵判斷,沒有任何深入的趣味,而“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髒”的醫療措施,更是一種故弄玄虛的表現。而正是這種表現,才會出現類如胡萬林式的江湖遊醫,他們包治百病,無病不醫。

  張功耀在《告別中醫中藥》中還列舉了中醫的三大罪狀:一是裝腔作勢,欺騙患者;二是推行異物、汙物、毒物入“藥”,坑害患者;三是以嚴格的“奇方”追求“奇效”,為難患者,並為醫生的無效施治開脫責任。

  對此他呼籲道:“今天,應該是我們徹底揭露‘仁術’真相的時候了!”

  “中醫保衛戰”硝煙彌漫

  張功耀的言論受到討伐自然是少不了的。支持者認為他敢於揭露頑疾大快人心,反對者則認為他不明中醫純粹是胡說八道,更有甚者,有的網友對張進行了人身攻擊。

  曾昭武,衛生部肝膽腸研究中心一名專家,在張功耀《告別中醫中藥》一文發表後,就曾經致信給他,就這個問題多次討論。

  曾昭武稱對張功耀的看法不敢苟同,並反駁了張功耀諸如人參不是藥材,充其量是一種“安全的食品”等觀點。

  對此,張功耀回答了曾昭武,並對曾昭武提出的問題提出了反駁。不過這樣的辯論是有建設性的。張功耀說:“對於我們深入討論問題很有益處。我不是職業醫生。但對於概念、思想和行為的分析來說,我們有我們的學科優勢。”

  一個是中醫方麵的專家,一個是科技史方麵的學者,一個人在某一方麵對於另外一個人來講,自己的優勢就是對方的劣勢,盡管是經過三輪的辯論,這樣的辯論自然也不會有什麽結果。

  其實,反對張功耀觀點的並不止一位中醫界的專家。徐承本教授,《醫學與哲學》雜誌編輯,研究方向是中醫學。他認為現在不能告別中醫中藥,並認為張功耀的觀點是以偏概全。衛生部中醫司原司長呂炳奎也發出了“挽救中醫,刻不容緩”的呼籲。

  10月17日18時,在新浪網關於“你如何看待中醫”的調查中,39996個參加調查的網友中,認為中醫應該大力保護的有30033人,支持取消的有3611人,認為中醫沒有優勢的為7038人。但是在看病選擇上,有57.34%人選擇了看西醫。

  衛生部表示堅決反對取消

  10月10日,在衛生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記者提問“關於中醫,在網上有人征集取消中醫的簽名,已經達到了上萬人,而且主要都是衛生領域的人,主要意見是要采取相關措施,讓中醫在5年內全部退出國家醫療體製,回歸民間,使西醫成為國家唯一的醫療技術。不知道您怎麽看待?”,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毛群安明確表示,中醫藥既是我們的國粹,同時也是目前我國醫藥衛生領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我們國家的優勢和特色。在曆史上,中醫藥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在現實生活中仍是我們解除病痛的一個重要選擇。

  毛群安稱:“如果有這樣的簽名行為,那是對曆史的無知,也是對現實生活中中醫藥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的無知和抹煞,我們堅決反對這樣的言論和做法。”

  毛群安的表態,被認為是衛生部對“告別中醫”言論及行為的官方立場。然而,張功耀並沒有因為衛生部的反對而宣告取消自己的“告別中醫論”言論,作為回應,張在他的個人博客上發表了《對衛生部新聞發言人表態的表態》一文。文中說,“這是預料之中的事情……衛生部新聞發言人的表態,不影響繼續我們的民意表達……我們必須堅持把這個人命關天的問題討論下去,並將繼續向政府有關部門明確表達我們的意見”。

  相對於張功耀的執著,有觀察者發現,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其官方網站上相繼轉載了《衛生部堅決反對“取消中醫簽名活動”》、《就近期發生的“取消中醫”網絡簽名一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言人答中國中醫藥報記者問》兩篇報道。在第二篇報道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發言人稱,“我們非常讚同衛生部發言人宣示的立場……發起這種網絡簽名活動,是對曆史的無知,也是對中醫藥曆史功勳、現實作用和科學內涵的肆意否定和抹煞。中醫藥經曆了幾千年的實踐驗證,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信賴。實踐和曆史也將證明,這次簽名活動和曆史上否定中醫藥的事件一樣,隻是一場不得人心的鬧劇”。

  張功耀:我的觀點被曲解

  10月17日,張功耀教授在接受《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采訪時表示,網上非理性的爭論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作為一種學術觀點,任何人都可以進行批駁和質疑,但發展到人身攻擊是他不能接受的。

  “本來這就是一篇學術文章,可是很多網友在評價的時候有點偏激,曲解了我的觀點。我認為中醫藥不能老是放在搖籃裏,而是應該恢複過去‘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模式,如果按照現行的中醫培養模式和醫師資格審批製度,用不了多久,中醫中藥就會自取滅亡,到那個時候,也就不會發生今天這樣的爭議。這種討論不適合深度地思考問題更不適合學術。”

  對於網友的批駁,張功耀承認自己有點承受不住。為此,他在自己的博客上發表了《對當前媒體炒作“取消中醫”的聲明》,在這個聲明裏,張功耀說:“這種炒作,大有影響我們進行正常的、理性的思考的趨勢。這幾天,我自己也疲於奔命,賠進去的時間很多,活得很累。”

  “你要轉告讀者,不要再為這種無謂的爭論耗費精力了,畢竟這是學術,不是政策。”張功耀向《鄭州晚報》獨家責任記者如是說。

  論戰暴露中醫處境尷尬

  爭論並沒有隨著衛生部的表態而終止,關鍵在於中醫中藥目前的處境麵臨尷尬。

  10月17日上午,河南中醫學院的幾位教授以不屑於爭論為由拒絕了采訪,但是一位業內人士還是表達了自己的擔心。

  “中醫最大的危機是後繼無人。中醫的確存在一些糟粕,但也有精華的一麵。”這位老師說,“例如針灸,盡管我們還說不出很多科學的原理,但是其療效被廣泛認可的,你能說它是偽科學嗎?畢竟,現實中很多東西是科學沒有辦法解釋的。在中國,有兩種職業是越老越好,一種是教師,另外一種就是醫生。但就是‘老’字造就了中醫後繼無人的尷尬。去中醫院看病,沒有人願意讓一個年輕人號脈。人們都說老中醫好,可是‘老’熬出來的,沒有幾年的臨床實踐,根本培養不出來。”

  新鄉醫學院副教授王莉說,“中醫就是適用‘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模式,可是這種模式不可能得到有關部門的認可,更不會獲取醫師資格證書。就拿號脈來說,100多種脈象需要長期的實踐才能學會,光靠幾年的大學學習,隻能說是對中醫有了膚淺的認識”。

  也有公眾認為,告別中醫與捍衛中醫的論戰,從另一個角度上講也說明人們對健康和自身安全的高度關注,同時,中醫的發展也需要進一步提升。(鄭州晚報記者 盧曙光/文 馬健/圖)

  相關專題:鄭州晚報《獨家責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