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天地

交流防癌、抗癌最新資訊。歡迎廣大熱心於抗癌事業的專家、學者、醫學界的朋友們、對防癌抗癌資訊有興趣的人士來與賀醫生共同探究和交流!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淺析心理健康對癌症防治的影響

(2006-08-22 10:56:51) 下一個
   美國癌症協會發布了一項令人欣喜的研究結果:大約有10%的癌症會自然消失,而且極少複發。科學家們認為,至少有十幾種因素可使癌症自然消失,而自我心身鬆馳和進行自我內心想象練習就是其中之一。癌症自然消失的病人大多數屬性格開朗,喜歡運動。   

         現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表明,癌症的發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講究心理衛生不僅能有效地預防癌症,還有利於癌症的消退。這無異於在沙漠中發現了一片綠洲,給癌症的防治又增添了一線新的希望。
 
   在心理因素中,關係最密切的是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例如,某研究機構在1987年調查了245例癌症住院病人,並以232例住院結核病人做對照,發現癌症病人66.9%病前有負性情緒,81.2%病前經曆了生活事件,而對照組分別為15.5%和69.0%,兩者差異顯著,說明生活事件與癌症關係非常密切。    
         在癌症的發生中,心理因素對癌症起著“活化劑”的作用。因為致癌因素在周圍環境中隨時隨地存在著,正常情況下,由於人體免疫功能的控製,使其不能發生作用。而生活事件這個外因,可通過某種個性特征的內因,使人產生孤寂、憤怒、悲哀、絕望等負性情緒。當一個人長期處於這種負性情緒狀態下,就會導致神經內分泌活動紊亂,器官功能活動失調,並使機體的免疫能力降低,免疫監視功能減弱,從而使免疫係統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的監視作用大大減低,使癌細胞得以突然地大量增殖,因此導致人體患有癌症。例如,當人處於憤怒狀態時,人體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大量分泌,並與人體“衛士”—血液中的白細胞結合,使白細胞殺滅病菌、清除體內突變的細胞等異物的能力大大減弱,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使潛在的癌細胞轉化。這就是許多人“禍不單行”、遭受精神打擊後又患絕症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防癌工作中,積極開展心理衛生服務,指導人們培養健全的人格,尤其是重視童年期心理衛生,使孩子們能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幫助具有癌症性格的人認識自己的不良性格和努力改變自己的性格模式、生活方式、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事件及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增強抵禦癌症侵襲的能力。如果人們像重視身體健康一樣去重視心理健康話,那麽癌症的發病率也隨之降低。
 
         綜上所述,心理因素和社會行為對癌症的發生和發展有重要作用。心理和社會行為的改變對癌症預防和治療有重大影響,保持良好的情緒,消除恐癌心理,對癌症病人是十分重要的。 那麽怎樣消除恐癌心理呢?首先應閱讀有關防癌、治癌的科普讀物,增加對癌症的認識。其次,應該學會如何預防癌症,掌握防癌的正確方法,切不可道聽途說。第三,應該認真自覺接受定期防癌檢查。第四,可到腫瘤防治中心參加腫瘤谘詢活動,了解國內外治癌的新成果,提高防癌、治癌的信心。 總之,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是預防與治療癌症最佳的方法,是最經濟、最高效的手段之一。(賀福長醫生供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