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高山,越過海洋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身在此山中。
個人資料
正文

尋找一個真實的梵高 - 探討梵高作品的奧秘和他在英國的生活痕跡 (下)

(2010-06-26 13:01:33) 下一個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 – 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

我特地挑了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從我的家門口搭上2路巴士去探訪梵高在倫敦的故居。我和梵高雖然生活在不同的時代,可是我們卻住在同一個區。我在斯多克威爾地鐵站下了車,沿著克萊潘路向肯寧頓花園方向走去。

倫敦的春天,氣溫時高時低,所以大街上,穿什麽的都有。這個地區,以黑色人種居多。隻是近年來,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正在逐漸地演變成為多色人種的大家庭,就像我曾經在《彩色的布裏斯頓》文章裏所描述的那樣。

很快,我就拐進了一條叫做卡德維爾的小路,街道上一下子安靜了下來。這一片的街區,各式各樣的房屋都有,既有帶後花園的排屋,也有十幾層的公寓樓,是一個典型的平民住宅區。因此除了當地居民以外,恐怕很少會有外人光顧。

梵高的故居就坐落在哈克福德路87號(Hackford Road)。他當時是以法國古皮爾(Goupil & Cie.)公司駐倫敦辦事處職員的身份來倫敦的。古皮爾公司在十九世紀是一家影響力巨大的世界級的藝術品拍賣行,總部設在巴黎。梵高中學剛畢業就進入了這家公司駐荷蘭的海牙辦事處。他的弟弟提奧以後也加入了這家公司。梵高和他的弟弟一生通信頻繁,就連死後都是肩並肩地長眠在巴黎遠郊麥田旁的奧維爾公墓裏。

哈克福德路並不長,梵高故居就坐落在一排民居的盡頭。這是一幢簡陋的三層小樓。樓房的左邊連接著式樣相同的樓房,而在右邊則是隔著一個小院,成為另一種風格的宅院了。與眾不同的是87號和鄰居的外牆上塗著梵高畫作裏常見的土紅色,很容易讓人們想起他的“麥田守望者”。住宅門前還有一塊狹長的花圃,用人們常見的雕花鐵柵欄圍了起來。

梵高故居的窗戶上方貼著一塊籃牌,這是英國遺產委員會專門用來喚起人們記憶的標誌,大倫敦地區目前大約有900塊這樣的籃牌。籃牌上寫著:“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畫家,1873-1874 曾在這兒住過”。

梵高搬來時才剛滿20歲。在這裏,他認識並且愛上了房東的女兒歐潔妮,這是他的初戀,可惜十分短暫,因此苦澀遠遠多於甜蜜。

與梵高故居僅僅相隔一條馬路,就是一幢氣派非凡的樓宇,占據了整個街區,我沿著街道繞了一圈,原來這幢樓房是一座從托兒所直到中學畢業的學校聯合體,外加一個健身中心。估計這幢樓房的的年齡不足百年,要比梵高故居年輕得多。

梵高在哈科福德路住了一年都不到的時間,就搬到了不遠處的肯寧頓路295號(Kennington Road)。從這裏可以直接看到肯寧頓花園。這是一幢樓頂上立有兩座白色尖塔的紅磚建築,白色的窗戶和門樓在微弱的陽光下發出柔和的熒光色。樓房被一堵高牆四麵圍著。我在附近徘徊了半天,確信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樓房的年代雖然很老了,但也不像是梵高當年的住宅,然而這並不妨礙我發現梵高曾經在倫敦住過的地方時所產生的喜悅。樓房裏好像駐著一家法國的地產公司,另外還有一個音樂學校。

梵高在倫敦的這兩年,被這座充滿著文化氣息的悠久城市深深地吸引了。由於職業的關係,他在倫敦走訪和參觀了英國的國家畫廊、英國皇家藝術館等世界頂級博物館,這對他後來能走上專業繪畫的道路不無關係。另一方麵,英國的宗教氣氛也讓他陶醉。因此1874年11月,他被調回古皮爾公司巴黎總部僅僅幾個月,第二年他就離開了古皮爾公司重返倫敦。

回到英國以後,他先後在西倫敦的埃爾奧斯(Isleworth)、特恩漢綠地(Turnham Green)以及皮特鹹(Petersham)等小鎮上當過教師或牧師助理。後來他還被派到英格蘭東南部的一個叫做拉姆斯蓋特(Ramsgate)的沿海小鎮,那裏的教堂裏正好缺少一名牧師。

為了緬懷梵高,我特地再一次走進了倫敦市中心的國家畫廊。在荷蘭作品館,梵高的“向日葵”跟前的地板上圍坐著十來位小學生,他們正在聚精會神地傾聽著講解員對作品的解讀。據說梵高身後留下了十二幅向日葵,如今它們不是被私人收藏就是陳列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裏。站在這幅畫前,我們可以感覺到陽光,刺眼的陽光。這是梵高生前心中的陽光,而梵高本人卻從來沒有真正地享受過。

2010年05月07日於倫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