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高山,越過海洋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身在此山中。
個人資料
正文

大江大海,你不要沉默不語 - 讀書感悟

(2010-06-10 09:24:31) 下一個
當我讀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本回憶錄時,我正好坐在倫敦開往曼城的火車上。我揉揉疲憊的雙眼,抬起頭來望著窗外。隻見翠綠的草地上,一群肥壯的綿羊正在悠閑地覓食,仿佛是一朵朵積澱的白雲。突然在白雲的腳下,那遼闊的草地化作了波濤萬裏的大海,就像電影裏的蒙太奇鏡頭一樣。於是,我的思緒也隨著鏡頭的轉換,在現實與曆史之中穿梭。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台灣作家龍應台的一部回憶錄。但是書中記載的並不是她自己的回憶。而是她的先輩們,包括她自己的父母在四九年往後的日子裏,顛沛流離,不為人知的生活和感情的跌宕寫照。作者龍應台花了四百天的時間,邊寫作,邊調查,終於完成了她沉積了二十年的心願。她所寫的是一段我們並不熟悉的中國人的曆史。

這本書不是報告文學,也不是小說式的回憶錄,而是真人真事。在我的眼裏,她就是由一篇篇的敘事散文所組成,全書飽含著淚水,語言充滿著詩情。因此讀起來不僅真實,而且悲壯。

龍應台在書中先從她的媽媽離家出走說起,一九四九年,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炮火自北而南燃起時,蔣介石的國民黨部隊眼見勝利無望,從而也開始了大規模的全麵撤退,在這些撤退的人流中,就有她的媽媽美君和在國民黨憲兵隊當連長的爸爸龍槐生。當他們揮手向雙親告別的時候,當他們回頭再看一眼自己熟悉的大院的時候,他們隻是想暫時避一避風雨。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很多人以後再也沒有返回過家鄉,有機會返回的,許多人卻連支離破碎的記憶殘片都沒有找到。

書中描述了一百多個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從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和華南等全國各個角落南下,隨著這一波大江大海般的人口大遷移,最後流落到香港、越南等國家和地區,當然其中的絕大部分成了台灣的外省人。在這些流離顛沛的大軍中,也不全是國民黨的軍隊和他們的家屬。他們中間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諳世事的學生,由於在當時的中國境內,戰爭從來沒有停息過,以至於很多年輕的學生邊躲避戰火,邊學習,結果導致其中的許多人或被抓壯丁,或因追求新生活而遠離故鄉。

今天,能夠重溫這段曆史的親曆者已經不多,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不是葬身異鄉就是耄耋之年了。所以能夠記錄這段曆史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們在離開時懷中的嬰兒或離開後哺育的下一代身上。作者龍應台就是一個在台灣高雄出生的外省人。龍應台在書中還提到了一些我們所熟悉的台灣人,例如馬英九,柏楊,例如白先勇,席慕容…。當我讀完了這本回憶錄以後,我覺得我已經沒有資格再說我熟悉他們,隻能改口說熟悉他們的名字了。

書中提及的絕大部分人的經曆都是發生在小人物身上的芝麻綠豆小事。但是我在讀它們的時候,卻感覺到件件搗人心扉,牽腸掛肚。直到現在我還在惦記著那本轉輾萬裏,六十年後才回到大陸的《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本來是十七歲的河南學生馬淑玲的課本,當她和同學們跟隨老師邊流浪邊學習時,在湖南津市走丟了。她的課本就由她的同學趙連法保管,一路帶進了大山,帶進了越南集中營,帶進了台灣島,並成為孩子們唯一的精神食糧。六十年後,還健在的老人趙連法回到故鄉河南時,有幸見到了老同學馬淑玲,《古文觀止》終於又回到了昔日主人的身邊,隻是書本已經發脆發黃了。看到這裏,我不禁掩上書本,再一次靜心聆聽著從天外傳來的孩子們那稚氣朗朗的讀書聲:“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書中敘說的絕大部分人和事,我們都從來沒有經曆過。我與龍應台應屬於同一代人。我們使用同一種語言,我們有共同的祖先,就連父母的籍貫也可能相同,可是一條並不深並不寬的海峽卻將我們分隔在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裏。我們彼此身上所存在的差異用千壑萬嶺來形容都不算為過。正因為這樣,這本書無論是對在台灣長大的還是在大陸長大的讀者們都是一本很有價值的現代中國曆史教科書。

如今,堅冰已經打破,自一九八七年起,蔣經國先生開放黨禁以後,海峽兩岸開始有了來往。到了今天,大陸和台灣已經開通了直航班機。兩岸的交流是頻繁了。可是兩岸人民的心路曆程,我們究竟彼此了解多少?兩岸的傳統觀念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這真的要依靠有識之士長期不懈的努力了。就像本書的作者龍應台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mr.90kg 回複 悄悄話 確實是一本了不起的好書,連我那70後的孩子,都感動流淚!一個中國人,總是要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一定的閱曆,才能夠對我們國家的不幸的曆史,有認識,有情感。龍應台的這本書;和她以往的作品很不一樣,我看到不一樣的龍應台。
nonsense2010 回複 悄悄話 可笑,連小說還是回憶錄都分不清.很多對話和描寫就是小說的手法.
5speed 回複 悄悄話
海峽並不深並不寬,政治因素才是兩岸存在的最大差異,這要依靠政治之士的努力,有識之士努力沒有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