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高山,越過海洋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身在此山中。
個人資料
正文

水晶宮興衰記

(2008-01-06 13:17:22) 下一個
謹將此文獻給上海世博會

水晶宮(Crystal Palace)是英國首都倫敦南部的一個地區的名字,離市中心不遠,但是就是這個名字,卻與大不列顛的興衰史聯係在了一起。

在一個初冬的下午,我來到了被稱作為水晶宮的地方。這裏是錫德南姆山(Sydenham Hill)的山頂,我要在這裏尋找大不列顛曾經的輝煌。

然而,在我的周圍,卻隻是一片石頭的廢墟,因為眼到之處,竟是滿地的蒼夷。這些石頭有規律地駐紮在泥土和雜草中間。若仔細端詳,我仍然可以識別這是一些斷牆殘垣,橫躺在山地的斜坡處。在殘垣的脊梁上,還孤零零地站著幾尊殘缺不全的石雕像,它們佇立在初冬的寒風中,正在凝視著慢慢落下的餘暉。在這片廢墟中,唯一算是比較完整的建築就是三對碩大的石頭獅子。令人費解的是,它們竟然都長著一付人類的麵孔,完全和守護古埃及金字塔的斯芬克司同種同源。

望著這一切,我的心慢慢地收緊了,這裏是這樣的寧靜,又是這樣的淒涼。這裏有過輝煌嗎?除了這些石頭,這裏曾經留下過什麽樣的奇跡呢?石頭緘默不語,它們不會開口。隻有當我的雙腿邁進了位於廢墟附近的水晶宮博物館時,我才找到了答案。

讓我們把日曆拉回到150多年之前,那是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也是英國曆史上最鼎盛的一段歲月。英國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讓英國有足夠的財力舉辦一次世界性的展示會,從而有機會向世人炫耀英國先進的工業技術和強盛的經濟實力。

以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公爵為首的英國皇家委員會開始著手實施這一計劃。當時英國政府將這個展示會稱之為萬國工業博覽會,也就是今天人們公認的第一屆世博會。

要舉辦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世界性的博覽會,首先要解決的是舉辦的場地和場館問題,場地問題好解決,倫敦的海德公園,不僅早已蜚聲全球,而且其地理位置和周圍環境都是一流,成為博覽會的場館所在地應該是最理想的選擇。

但是,要建設一個什麽樣的場館來迎接這個盛會,卻成了一個難題,英國政府不願意在皇家公園內永久性地豎起一個規模龐大的巨型建築,因為這會破壞這裏的環境和綠化。

就在皇家委員會一籌莫展之際,英國的一個年輕的園藝工程師約瑟夫.帕克斯頓卻願意接受挑戰,竟在九天之內,運用他建造溫室的經驗和豐富的力學知識,設計出了也許是世界上最為獨特的建築。

這個建築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工業組裝技術,隻是采用鋼架,木材和平板玻璃,就在半年的時間內,將一個龐大的透明建築物,矗立在海德公園南麵的草坪上。這個新穎別致、優雅美觀的建築後來被人們稱之為水晶宮。

1851年05月01日,維多利亞女王親自剪彩,曆史上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水晶宮正式拉開了帷幕。

這次博覽會共有25個國家參加,在短短的五個多月裏,迎來了來自世界各地600多萬的朝聖者,展出的產品超過了10萬件,尤其是英國生產的各類新機器更是讓參觀者大開眼界。

然而博覽會中最受讚譽的展品莫過於博覽會的場館本身。這座原本隻是為世博會展品提供展示的一個建築,不料卻成了博覽會中最成功的展品。所以,當博覽會於同年10月14日閉幕以後,英國社會的輿論都希望能保留這座劃時代的建築。

三年以後,即1854年06月10日,維多利亞女王又一次地為水晶宮剪彩,但是這一次,水晶宮卻以更加絢爛的姿態出現在倫敦南部的錫德南姆山上,與泰晤士河,以及河對岸的高樓遙遙相望。在水晶宮的周圍還種植了各類奇花異草,並且采用了當時最新的工業技術,設計了最新奇的大型噴泉。水晶宮成了一座真正的宮殿。

隻可惜,英國在那時已經翻越了最鼎盛的階段,開始走下坡了。19世紀70年代起,發生在美洲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世界的格局重新進行了分配,大英帝國孤傲全球的時代,就像落日一樣,雖然還是殘陽似火,卻離落下不遠了。

1936年11月30日,一個寒冷的夜晚,一場大火讓水晶宮永遠地退出了世界的舞台。正如當時的英國首相所說得那樣“它(大火)標誌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英國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從此風光不再。

這段曆史如今隻能在水晶宮博物館裏才可重演。一旦出了博物館,除了芳草萋萋,保存下來的就是這一片石頭,任憑風吹雨打。唯有山頂上那眼睛裏飽含著憂鬱的斯芬克司,卻依然忠誠地陪伴著這一片廢墟,默默地追憶著昔日的繁華時光。


昔日水晶宮



今日水晶宮



水晶宮博物館



能陪伴水晶宮廢墟的隻有忠誠的斯芬克斯



殘留的雕像正望著夕陽,回顧那昔日繁榮的時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