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 – 中國兵馬俑展》終於在大英博物館與民眾見麵了。這件事不僅在英國,而且在全世界都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件。因為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向任何一個國家一次性地提供這麽多的價值連城的古董。而英國是第一家。為此,英國的輿論界、各大媒體每每談起這件事來無不眉飛色舞。
英國人酷愛古董,這一次的兵馬俑展覽早在半年之前就已經被炒得沸沸揚揚。在兵馬俑正式展出之前,預定的票子已經達到了十萬張,當我在寫這篇文章時,這個數量已經超過了十五萬張。
展覽場館就設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央閱覽室。別小看這個閱覽室,許多世界著名的大文豪和政治家們都曾在這裏留下過他們的足跡。以前凡有中國朋友來訪,我總會帶他們來這裏,每次當他們站在這寬敞而明亮的大廳裏,他們最感興趣的問題常常就是:當年馬克思是坐在那個桌子旁寫下宏偉巨著 -《資本論》的?
為了籌備這次展覽會,大英博物館從今年六月份起就開始對閱覽室進行了改造。考慮到展覽結束以後,還需要恢複閱覽室的固有功能,博物館隻是移走了部分重要書籍,其它內部設施基本不動。展廳設計師們隻是將圍繞牆壁的高大書架全部遮住,並且在固定的書桌和座椅上麵加鋪了一層地板,隻是小小的兩個手筆,就將這個滿庭飄著書香的圓型大廳,魔術般地變成一個有著一千平方米的展覽會場。
我對這次展覽早就期待已久,在展覽剛對外開放不久,就一腳踏進了博物館。
經過了百般的周折,經一位在博物館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朋友引薦,我的運氣真是不錯。竟然見到了兵馬俑展覽的兩位主要負責人 - 大英博物館亞洲部的副主任,這次展覽會的創立者和全權代表白珍女士(Jane Portal),以及兵馬俑展覽場館的負責人木下宏美小姐
(Hiromi Kinoshita)。
因為展覽才剛剛開始,白珍女士和宏美小姐的每天日程都排得滿滿的。但是當他們知道我要為中國報刊介紹兵馬俑在大英博物館的盛況時,馬上放下手頭的工作,對我是有問必答。
幾年之前,白女士曾陪同大英博物館館長跟隨當時的布萊爾首相訪華,在這期間,同溫家寶總理討論了中英文化的交流事務,並簽訂了中英文化交流的戰略備忘錄。這次中國兵馬俑能如期來英國展出就是這個戰略計劃的一部分。
宏美小姐出生在香港,曾是牛津大學中國考古專業的博士生,這一次就由她來負責具體的展品管理。她告訴我,這些價值連城的展品從西安運到倫敦本身就是一個浩大的係統工程。
當中英雙方將展品一一落實以後,兩國的專家經過研究和協商,最後擬定出了一個萬無一失的運輸方案。在中方人員對所有的展品進行了認真而仔細的包裝以後,先用貨櫃車從陸路運至北京。接著,又動用了三架民航機和一架貨櫃運輸機,才將全部展品安全快速地運到了目的地。根據空中管理條例,其中貨櫃運輸機先將展品卸在阿姆斯特丹的空港,然後再用貨櫃車經陸路,過英吉利海峽才到達大英博物館的。在整個運輸過程中,中英雙方一直都有人員親自押送。這些展品先後於八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和十八日夜間被悄悄地送進了博物館的大門。
聽著宏美小姐將運輸過程描繪得如此有聲有色,就像在說一個驚險故事。我的疑問和好奇心又來了,不禁問道:“既然這些展品這麽貴重,需不需要投保呢?如果投保的話,價值是多少呢?” “這些展品在展出的過程中,又是如何保證絕對安全,並且不會受損呢?”宏美小姐笑了,“政府啊”。一開始我還以為她開玩笑呢,經過解釋,我才明白,這麽貴重的物品,又是屬於中英文化交流項目,最好的保駕隻能是政府。
為了解除我最關心的展品安全性的疑問,宏美小姐向我耐心地解釋了大英博物館的安全措施。平時大英博物館就一直遵循著一套非常嚴格的安全規則。博物館裏的所有職工,每天下班,是不能私自留在館裏的,必須將辦公室的鑰匙交到保管室,等上班時再憑工作證領回來。若有特殊情況,必須加班的話,事先要經有關部門批準,加班的地點要固定,以便使該區域的報警係統暫時關閉。館裏每個職工的權益也因工種有所區別。說到這裏,宏美小姐叫我注意掛在她頭頸上的工作證,我一眼就發現,她的工作證上有一條紅色的斜杠是其他人的證件所沒有的。她告訴我,要進出中國兵馬俑展廳,必須向保衛人員出示這種特殊的工作證才行。此外整個展廳除了進出口以外,是全封閉的。加上展廳的內部和外圍也都安裝了技術含量相當高的警報器。所以展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至於如何保證所有的展品在展出期間不受損害,中英專家也早就達成共識。首先,展廳裏的燈光、溫度和濕度都有嚴格的控製。除了兵馬俑以外,其它展品全安上了玻璃罩。另外展館對參觀的人數也作了控製,參觀券務必通過網上和電話預訂,為了照顧外地的遊客和特殊人群,每天,博物館隻提供五百張參觀券門售,售完即止。參觀時,展館嚴格地堅持每十分鍾隻放進六十六個人的流程規則,決不打破。
聽到這麽一個奇怪的控製人流的措施,我的好奇心又上來了:“這樣一來,博物館如何才能滿足越來越多民眾的實際需求呢?”“這個不要擔心,在必要時,展廳會延長開放時間的。”宏美小姐打消了我的擔憂。
白女士曾經在北京大學學習中國考古,宏美的專業也是中國考古,他們兩個人都能說一些中國話,因此我們之間的談話采用的是中英混合語言。這樣的的溝通反而拉進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從而使談話變得如魚得水,絲毫沒有障礙。
因為辦公室裏不時地有電話進來,我明白她們很忙,不好意思長久地打擾她們,就趁白女士接電話的功夫,提出告辭。白女士讓我等一會兒,放下電話以後,親自和宏美小姐將我帶到展廳,同門口的保安打了招呼,讓宏美小姐將我帶了進去。
當我穿過熙熙攘攘的入口處,順著環形走廊,進入展廳時,隻見大廳四周的圓形牆壁上閃爍著秦皇陵的地形圖、兵馬俑以及其它各類出土文物,這些黑白的投影圖像,在這半明半暗的展廳裏,仿佛一下子將我拉回到二千多年之前的中國。而且在展示版上,中國文字也隨處可見,更讓我覺得晃惑,我懷疑自己是不是身處異國的展覽館裏。
展廳雖然不大,由於采用了回廊布置方式,容量倒也十分到位,從而把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生前如何統一中國、統一度量衡,以及他死後,後人發現的他留下的稀世珍寶闡述的有條有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參觀者完全可以通過這次展出,來感受中國的這一段輝煌場景和曆史。
在參觀過程中,當一件件出土的銅器、刻有龍騰的秦磚、貨幣和度量衡的器皿出現在我的眼皮底下時,對早已熟悉這段曆史的我來說,還是再一次被震驚了。同時我還饒有興趣地仔細察看了一組泥塑,有近百個小泥人形象地向我講述了兵馬俑在當時的製作全過程,十分受益。
讓我更加吃驚的是當我站在全彩的兵俑玻璃櫥窗麵前的時候。這是一尊坐著的彩色兵俑。其上身穿的盔甲是棕色的,盔甲上布滿了白色的鉚釘,鉚釘的裝飾加強了盔甲的金屬質地。盔甲裏麵露出了絳紅的戰袍,領子上還鑲有幾對紅色的細長鈕扣,在領口和袖口上,是粉綠色的鑲邊。長長的黑色頭發中間還箍了一條淺棕色的頭巾,完全是一派典型的古代男人的裝扮。瞧著這麽一個豔麗的男人,我簡直要懷疑,這還是不是一個軍人。據說,這尊兵俑是特地從德國博物館請來的複製品。其目的是要告訴參觀者,平時人們能見到的兵馬俑,出土前並不是灰不溜秋的泥土顏色,而是五彩的,可惜它們一旦見到天日,美麗的色彩很快就蕩然無存了。
當然在兵馬俑展廳裏,我最大的收獲,是第一次有機會超近距離地看到了兵馬俑真品。我雖然曾經到過西安的兵馬俑博物館,見到過比這裏多得多的兵馬俑實物,但是在那裏,我卻隻能遠遠地瞧著,所能體會的是氣勢,如今這些俑就站在我的麵前,伸手可及,形象一點的說來,可以看到眼珠子、鼻孔,哪怕他們如果臉上長有皺紋,我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在這些兵俑裏,沒有一個姿態,表情和服裝是雷同的,雖然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但是仔細辨認,發現個個栩栩如生,越看越有味道。
這些兵馬俑的布陣隻是被矮矮的木柵欄圍成一圈,布陣的正麵站著七個士兵,其中一個士兵貼靠著一匹馬,看來這匹戰馬應該屬於他的。在布陣的後半部,停著一輛四馬青銅車,這是一件複製品。是供秦始皇在極樂世界裏出巡時坐的。我沿著布陣繞了一圈,任何時候都可以停下來,與他們其中的一位對視一番。我周圍所有的參觀者,都非常認真,我可以時時聽見悄悄的對話,那是讚歎、那是驚訝。作為一位中國人,此時此地,有一種自豪的衝動,在我的頭頂冉冉升起。
在兵馬俑布陣的後邊,還有一個小布陣,那兒排列著四尊人像,兩尊是雜技藝人,兩尊是地方官吏。即使不作解釋,你也能從他們的服飾、表情和姿態上分辨得出來。
更絕的是被罩在玻璃框裏的音樂藝人與鶴同樂的場景,那兩個藝人,那種專注的神情,猶如舞台上的演出。
就在展覽接近尾聲的時候,參觀者眼前出現了秦始皇長眠的山頭墓地-驪山的大幅實景圖。
公元前二百十年,秦始皇駕崩,享年四十九歲。他在十三歲當上皇帝以後不久,就動用了七十多萬民工,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為自己準備永久的安息之地。因為他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富貴榮華、應有盡有、雄霸一方。
展廳的最後部分還引用了中國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裏有關秦始皇長眠之地的一段話:“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今天的考古學家已經采用科學的手段測出秦皇墓地所在的驪山腳下的水銀含量大大超過其周圍的土壤。但是,秦皇陵裏究竟藏有什麽樣寶藏?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秦始皇為自己建造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埋葬了太多的秘密。
如今,這些秘密正在慢慢地被一點點揭開,但是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前,最好讓秦始皇仍然靜靜地躺在那裏,不要去隨便打擾他的長眠。
展覽會給我們留下了懸念。當我離開展廳時,忽然想起了不久前英國BBC2電視台放送的《中國兵馬俑在英國》的特別節目裏,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主持人將兵馬俑在英國的展覽場所 – 博物館的閱覽室稱之為“墓式建築(Tomb Shape)”,這真是一個絕妙的比喻,今天,我們每一個參觀者不就是仿佛置身在秦始皇的陵墓裏,尋蹤他留下的瑰寶以及他對後人的貢獻嗎。
大英博物館的正門
中國兵馬俑的展廳就設在博物館中心的閱覽室內
門售參觀券每日隻有500張,那是為了限製館內參觀的人數
這個櫃台放滿了各種文字的介紹小冊子
作者與展覽會的負責人合影
左邊:木下宏美小姐(Hiromi Kinoshita),中間:白珍女士(Jane P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