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高山,越過海洋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身在此山中。
個人資料
正文

從普特尼大橋到澳克蘇大橋(下)- 行走泰晤士

(2007-09-24 15:18:29) 下一個
Untitled Document

站在貝特西大橋( Battersea Bridge )上,往西瞧,遠處,嫣紅的晚霞,籠罩在兩根巨大的煙囪上,十分壯觀,這裏就是倫敦最早的切爾希發電廠原址。近處,是倫敦西區最繁忙的貝特西港( Battersea Harbour ),水麵上停泊著大大小小的船舶,擠得幾乎沒有空隙。往東看,阿爾伯特大橋近在眼前,與貝特西大橋的距離之短,實在是超乎想象,估計當時造這座橋時,必有特別原因。雖然這是一座斜拉橋,但無論在顏色或造型上,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薄荷冰淇淋做成的,美麗有餘,力量不足。難怪橋頭四麵都有同樣的告示:部隊經過該橋時,必須采用亂步。( All troops must break step when marching over this bridge )。

這兩座橋的橋址,是倫敦的一個重要觀光點,尤其是傍晚,華燈初上,晚霞熠熠,車流閃閃,橋影搖曳,兩岸景色十分壯觀。

我從阿爾伯特橋來到南岸。步行在阿爾伯特橋和切爾希橋( Chelsea Bridge )之間的貝特西公園裏的河邊大道上,眼前,切爾希橋就在不遠處,這是一座直拉橋,與身後的斜拉橋互相輝映。兩橋之間,一座佛塔正沐浴在晚霞之中,安詳無比。

該塔被當地人稱之為和平之塔( Peace Pagoda ),塔身上部遮蓋著複式的八角屋簷,每一個簷角上吊有一個小金鍾,塔身的四周均有一個壁籠,裏麵供有菩薩,或坐、或躺、或立,全部塗成金色。設計者是一位日本的建築師,但是整個建築風格卻賦有強烈的長安盛唐之風。這不禁讓我聯想起當年鑒真和尚將中國佛教傳給日本的一段典故。

在切爾希大橋的東麵的不遠處平行地臥著切爾希鐵路橋,如巨龍一般橫跨泰晤士,這是泰晤士河上八座鐵路橋裏最繁忙的一座,橋麵上共有十對路軌,當我站在切爾希大橋上時,就親眼目睹四列火車同時出現在大橋上。

鐵路橋的南橋頭,矗立著的是四個大煙囪的廠房建築,那煙囪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四方陣,直頂天穹。這是英國著名的貝特西發電廠舊址,倫敦曾經的最嚴重汙染源之一。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當這個世界強國開始麵臨日益嚴重的工業汙染時,工廠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先後停產。據說該廠房要被改建成主題遊樂場,但不知何種原因,該宏偉規劃一直被擱著。目前關於開發貝特西發電廠的流言甚多,甚至有傳言,說是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中國富豪準備投入具額資金,改造發電廠。在寫本文時,一位文學城讀者建議可以將該廠房改造為北京 798 工廠那樣的藝術之家,我覺得這個主意是太妙了。

由於貝特西發電廠仍然是待建的工地,要繼續東行,則必須過切爾希大橋,從河的北岸開始,這一路上,就完全是典型的城市布局了。沿河穿過西敏市劃船基地( Westminster Boat Base ),皇家河邊走廊( Crown Reach Riverside Walk )等泰晤士小徑,就到達了這次行走泰晤士的目的地 - 澳克蘇大橋。

在我的眼裏,澳克蘇大橋北端的聖約翰碼頭公寓( St. Gorge Wharf )的樓房群是一個失敗的例子。瞧那豪華公寓屋頂上單調統一的墨綠色玻璃屋頂,就像一排貓頭鷹在河邊站崗,看上去很不舒服。不過公寓前的河濱大道,卻是拍攝四大煙囪的最佳位置。

過了澳克蘇大橋(Vauhall Bridge),就是倫敦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地帶了。

阿爾伯特大橋美麗但不強壯
切爾希大橋和貝特西公園
和平之塔是唐風還是日風!誰能分得清?
貝特西發電廠舊址
澳克蘇大橋旁的新公寓的屋頂像貓頭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