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高山,越過海洋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因身在此山中。
個人資料
正文

音樂的力量

(2006-09-06 16:11:20) 下一個
Untitled Document

九月五日,我去皇家阿伯特大廳 (Royal Albert Hall) 的 BBC 逍遙音樂會( BBC PROMS )聆聽了我崇拜不已的音樂家曲目,即肖斯塔柯維奇的降 E 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 1 號和拉赫馬尼諾夫的 E 小調第二交響曲。肖氏和拉氏都是俄羅斯人,他們都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年代 - 十月革命前後,他們的作品帶有很強的革命色彩,是悲壯的浪漫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典型音樂家。因此很容易被同樣在類似革命環境下成長的我們這一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所以當我坐在阿爾伯特大廳裏,我內心充滿了對這兩位大師作品的期待。

大廳裏座無虛席,舞台和座席所環繞的空地上也站滿了觀眾,整個大廳以紅色為基調,阿爾伯特的半身銅像就擺放在舞台的後方,麵對觀眾。七點整,隨著舞台燈光的亮起,今天的主角 - 威爾士國立交響樂團已經各就各位。當指揮站在指揮台上向觀眾致意時,大提琴獨奏嘉賓,韓國出生的青年演奏家張韓娜( Han Na Chang, 音譯)身著絳紅色長裙款款出場,與紅色的大廳相當吻合。她的東方式的美貌也引起了觀眾的一聲長噓,給這一場音樂會增添了一個亮點。這究竟是市場與藝術的有機結合,或是巧合,我不敢妄下結論。

協奏曲是華麗歡快的一類,整首曲目隻有兩個樂章。在快速的進行曲旋律裏,弦樂器、圓號和黑管不時輪流穿插,好像部隊在行軍,沒有小號的管樂聲反而加強了樂曲的優雅性。樂曲的第二章則更加歡快,全樂章以舞蹈性的旋律帶動變奏、變速。一環扣一環,具有強烈的跳躍感,十分精彩。在整個樂曲的演奏中,張韓娜 MM 的大提琴則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她用大提琴所特有的音色給整首樂曲塗上了一層詩的色彩。

拉氏的第二交響樂則是另一種風格,該曲是拉氏在創作的巔峰時期於俄國十月革命前夕完成的,四個樂章似乎全是緩慢或較慢的節奏,弦樂和管樂交替奏出主旋律,並在不同樂章裏重複出現。拉氏在這裏將各樂器的特點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出來,是一曲特別舒緩的交響曲,人們的神經在聆聽中似乎在漸漸鬆弛。觀眾是以超長時間的熱烈鼓掌聲來回應樂團的奉獻。

當我隨人流走出阿爾伯特大廳時,不知為什麽,我的腦海裏又浮現了這兩位俄羅斯的音聖。

拉氏, 這位貴族音樂家 為了逃避新生的斯大林政權的專製,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之日, 不得不遠走他鄉,以流浪的方式繼續他的音樂,在這期間,他隻能用他的音樂表達他對祖國的思念。他最後的歸宿不是俄羅斯,而是美利堅。

肖氏則更慘。盡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的民眾和士兵們曾在肖氏的第七交響曲即我們都熟知的列寧格勒交響曲的激勵鼓舞下英勇地保衛了列寧格勒,創造了音樂史上的奇跡。可是他的一生一直都沒有擺脫斯大林的專製政權的控製。他的生命在恐懼和扭曲中生存,直至死亡。

我們的父輩以及我們的同齡人中許多知識分子不是也有過類似的經曆嗎?如今這種不堪回味的生不逢時也許不再重現。我相信音樂能彌補一切。當我們坐在大廳裏,欣賞著同一首音樂的時候,音樂所散發的魅力足以修補心中的任何創傷。

這就是音樂的力量。

注:每年的夏季,英國 BBC 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 BBC 逍遙音樂會( BBC Proms ),這是普及性的古典音樂盛會,吸引了許多國家的演奏團體參加。其主要演出場所就是以維多利亞女皇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名字命名的皇家阿爾伯特大廳,該廳於 1871 年建成。為了鼓勵更多人的參與,每場音樂會都會在開場前吸收願意站立的觀眾,大廳可以容納五、六百名的這樣的音樂粉絲。如果你想嚐試的話,開場一個小時以前去門口排隊,一般不會失望。但如想占一個好位置,就得早去,有些粉絲一早就帶著書, MP3 ,和三明治排隊去了。站票隻需花五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