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舊體詩入門手冊

(2008-02-13 12:15:36) 下一個

我也寫個淺論舊體詩的簡明手冊,可以隨時補充。


按古音,漢字的讀音分為平上去入,平分為陰平陽平,對應於現在的一聲二聲,上去是三聲四聲。入呢,入派三聲,是一個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的讀法,不過還保留在方言之中。陰平陽平屬於平部,上去入屬於仄部。由於古音和現在的音不一樣,如果要嚴格地按古音做詩,就要查一下平水韻。

舊體詩分為古詩或古風和近體詩(律詩絕句),以唐朝作為時間的劃分點。唐朝以前,近體詩還沒有成熟,所以詩歌的平仄沒有嚴格的要求。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平尾三仄尾,比方說“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雲霓明滅或可睹”。而唐朝以後,近體詩一般都是符合固定的格式,稱之為近體詩的入韻式。關於平水韻和入韻式,可以到我家的藏經閣去查。

那位客官說了,你舉的例子不好,都是唐朝李白的詩,那時律詩不是都已經成熟了,為什麽他還違背格律呢?嗬嗬,李白一生很少寫律詩,詩歌隨意舒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桀驁不馴。這也就是為什麽學律詩要向杜甫去學的原因。下麵是杜甫最受人推崇最精準的一首七言律詩。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他所采用的入韻式是首句仄起入平韻式。所謂平起仄起就是第一句第二字是平或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嗬嗬,那位客官說急和白都錯了。沒辦法,按平水韻他就對了。順便提一下律詩。律詩兩句為一聯,分為首頷頸尾四聯,按邏輯就是起承轉合,中間兩聯是兩個對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杜甫的登高又是工對,首聯也對得相當好,而且還有句中對,而且詩境意象,頓挫的情韻都很到位,難怪胡應麟稱之為精光萬丈,古今七律之冠。

近體詩還有個講究,就是要避免“上尾”(音賞),即律詩的出句句腳最好四聲遞用。首句入韻的,四個出句的句腳平上去入俱全,首句不入韻的,上去入俱全。要避開相鄰兩聯的出句句腳聲調相同。據王力教授考據,“老節漸於律詩細”的杜老,多數律詩的出句句腳上去入俱全。例如,

風急天高猿嘯哀(平),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上),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入),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去),潦倒新停濁酒杯。 

毛澤東的近體詩很講究聲律,他的多數律詩的出句韻腳,四聲交遞,請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平),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去),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岩暖(上),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入),三軍過後盡開顏。

律詩的出句句腳平上去入俱全,這是最理想的句式。最低限度也應該避免鄰近兩聯出句句腳聲調相同,否則就是“上尾”。鄰近的兩個出句句腳聲調相同,是小病;三個相同,是大病;如果四個相同,或首句入韻,其餘三個出句句腳聲調都相同,就是最嚴重的“上尾”。唐人有這個講究,但後來一般人也不大注意這個問題。另外,注意“雪”字是入聲,最著名的是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整首詩都是入聲結尾,讀起來短促淒清,更加顯示出詩人孤獨沉痛的心懷。

說了這麽多,還做不做詩了?嗬嗬,我想我們做詩可以先不要考慮這麽多,先表達好自己的意思,壓上韻再說。我們是向李白學的律詩。:) 如果有興趣,再精進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