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北京大學校友會

歡迎您的來訪和參與,請聯係PKUAlumniAssoMidWest@yahoogroups.com。
正文

甫誌高原來是冤假錯案—有感於“施琅大將軍”(作者:李大興)

(2006-07-23 09:49:45) 下一個
       甫誌高是絕大多數中國人都很熟悉的叛徒形象,文質彬彬,戴付眼鏡,看上去象個知識分子。由此看來,當年甫誌高被創造出來時知識分子不怎麽受待見。甫誌高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說你象甫誌高和罵你的祖先也沒太大區別,隻是略為文明一些罷了。
       我以前倒也沒想給甫誌高翻案。我很反感翻案文章,姑且不論其動機,至少有嘩眾取寵的嫌疑。曾經有一南方才子朋友,相貌略似甫氏,大家一拿他開心他也真就有點憤憤不平的樣子。我沒有這種翻案的個人動機:雖然常被誤認做知識分子,但從沒有人說我象甫誌高,倒有人說我象湯司令。
       如今看到一部從片名就歌頌的《施琅大將軍》,我不禁覺得也許甫誌高還真是個冤假錯案。且不說六十年過去,兩黨又相逢一笑泯恩仇,連爺爺也常來串門了。就拿當叛徒這一點,甫誌高哪兒比得上施琅啊!人家施琅先是明朝將領,後來跟著鄭芝龍當叛徒降清,再一轉筋棄清投明,成了鄭成功的大將,最後再降清,當了福建水師提督這麽一個中級走狗,離大將軍差得還真遠了點。甫誌高當叛徒,也就是出賣了江姐等幾個同誌,人家施琅當叛徒,一轉身把老主子連窩端,舊日同誌不知殺了多少。如果施琅可以算是愛國誌士甚至民族英雄,那麽甫誌高該算是什麽呢?
 
       對於拍這麽一出戲是出於什麽動機,為什麽服務,我沒興趣分析。歪曲曆史本身已不容原諒。清朝取代明朝是一個民族對另一民族的殘酷的征服,誰要是對此有疑問,我勸他好好讀點關於揚州屠城的史書,要不就幹脆再留根辯子。至於華夏文化如何把滿族同化,這是另一個問題。自“五胡亂華”,到元朝,到清朝,中原王朝總被異族消滅,而異族總被同化,這是一個還沒有研究透的重大曆史現象。
       曆史應從當時的實際出發,而不是以今天的民族觀或現實需要出發,這本該是常識。明亡前後投降的文武官員,從當時的實際講,用“漢奸”這二字是很準確的。明亡的曆史之慘痛,清朝的武力鎮壓與文字獄之殘酷,如今不大有人提起。反倒是清朝的皇帝們走紅一時,捎帶著演紅了一撥演員。明亡時漢奸雖多,但出的漢民族英雄之多,也是中國曆史上不曾有的。可是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張煌言,陳子龍,夏完淳這樣的死難誌士?就連明亡後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這些堅守氣節的士大夫思想家,他們的書還有幾人讀過?
        張煌言被捕就死前曾寫下這樣的詩: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
        慚將素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屬鴟夷。
 
       或者有人會說,施琅是因為先為鄭成功懷疑,後又與鄭成功有殺父之仇,所以才會死心塌地投靠滿清,情有可原。然而英雄和叛徒的區別正在此:嶽飛寧可父子同死於冤獄也絕不可能降金的。
     如果因為今天我們“民族大團結”,施琅之類就可以成民族英雄了,那麽秦檜是不是該因為奔走女真與漢族之間的和平得個什麽和平獎呢?
 
       一方麵,我們的思維方式往往充斥著好人壞人,非白即黑的簡單道德判斷。另一方麵,我們往往對一些重要的曆史事件和人物,或者刻意回避,或者有意歪曲。這兩方麵之間的關連,倒真是該好好想一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