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先生,字靜希,原籍福建閩侯,1910年2月22日生於北京,192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是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係。1930年轉入清華大學中文係,曾參與創辦《文學月刊》。1933年清華大學畢業,留校任朱自清先生助教。1934-1952年先後在北京民國學院、廈門大學、燕京大學任教。1952年院係調整,改任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1956年,任北京大學中文係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至1986年退休,仍任北京大學中文係博士生導師。2004年,任北京大學詩歌中心主任。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林庚先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傑出詩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俞平伯在為《夜》所作的序言中稱之為“異軍突起”。此後,他陸續出版了《春野與窗》(1934)、《北平情歌》(1936)、《冬眠曲及其他》(1936)、《林庚詩選》(1985)等詩集和詩、論合編的《問路集》(1984)及詩性哲理隨筆《空間的馳想》(2000)。林庚先生的創作讚美生命、自然、青春和童心,以獨特的形成,真誠地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心路曆程。同時,他在新詩格律化方麵,也從創作和理論兩個領域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他提出了“半逗律”、“新音組”、“典型詩行”、“九言詩”等新格律詩的範疇,並在實踐中不斷嚐試,他的以九言為基本調式的詩體被稱為“林庚體”。林庚先生的詩歌一方麵致力於把握現代生活語言中全新的節奏,以構成新的詩行;另一方麵則追溯中國民族詩歌形式發展的曆史經驗和規律,無論從詩歌的意象,還是內在的情感上,都是古典詩歌與現代詩歌的完美結合。
林庚先生在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也有突出的貢獻,先後出版了《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棠棣1953,中華書局 1962)、《詩人李白》(上海文藝聯合1954;上海 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6)、《中國文學簡史》(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 1954;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中國曆代詩歌選》(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天問論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唐詩綜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深深的愛》([美]斯蒂爾著,林庚譯,華夏出版社1989)《西遊記漫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他的著作曾獲得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以及第三屆國家圖書獎。
林庚先生在研究楚辭時,從理解屈原的作品出發,通過對有關文獻的認真考辯,聯係天文、地理、曆史、文字學等多種知識,努力尋找最直捷明了的解釋,有許多重要的創獲。在唐詩研究領域,他的《詩人李白》從李白和時代的關係著眼,闡發李白所抒發的“盛唐之音”和布衣感,抓住了盛唐詩的中心主題和客觀評價李白的關鍵。為了更充分地論證《詩人李白》中的觀點,林庚先生在1958年又發表了《盛唐氣象》一文,對這一重要的文學史命題作出了新的詮釋。與“盛唐氣象”的著名論斷緊相連結的,是林庚先生對盛唐詩歌的又一藝術概括:“少年精神”,這種精神,充滿了“青春的氣息”、“樂觀的奔放旋律”。 “盛唐氣象”和“少年精神”是林先生對盛唐詩歌所作出的兩個極為傳神的概括,它抓住了盛唐詩的神髓,是不同凡響的創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除了楚辭和唐詩研究外,林庚先生對明清小說也很關注,發表過關於《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紅樓夢》的一係列論文。他在80歲高齡出版的專著《〈西遊記〉漫話》受到學術界廣泛的好評,程千帆教授曾稱讚這書是“蓋自有《西遊記》以來之第一篇文章也”。由於林先生研究古代文學的範圍較廣,他對中國文學史的發展自然也就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又係統的認識。從四十年代以來,他曾三度撰寫文學史。1992年出版的《中國文學簡史》是林先生對中國文學史研究的一個總結,新見迭出,閃耀著悟性的靈光,在眾多文學史著中,別具一格。
林庚先生長期從事教學工作,以自己的睿智和激情,影響了一代學人,袁行霈先生稱讚說:“靜希師首先是一位詩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詩人,超越平庸以達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極致。他有博大的胸懷和兼容的氣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對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總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葛曉音先生稱讚說:“凡是見過林庚先生的人,都說他仙風道骨,從裏到外透出一股清氣。他的確是遠離塵囂。他的超然似乎是因為無須介入世俗的紛爭……盡管本世紀不乏兼備詩才和學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這樣詩性和理性交互滲透在創作和學問之中,並形成鮮明特色的大家卻很罕見。”
林庚先生的去世是我國詩壇和學術界、教育界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
林庚先生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