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花旦男

我是京劇愛好者, 也愛很多但時間不足
正文

學戲與修養

(2006-07-19 08:46:10) 下一個

學習京劇也有些年頭了,並不是學了多少時日花了多少工夫,而是自己年齡增長,回頭一看,那個戲是十多年前唱過了的,但十多年後,唱過的戲今日唱來仍不見長進。學如逆水行舟,而學京劇更是如此。和許多人有同樣的經驗剛學戲有點起色的時候,覺得好些唱腔身段似乎很快學會了,過一段時間心裏明白些,發現從前根本沒學會過。學佛三日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在天邊,學京劇就如在知難行易、知易行難的真理中遊走。

    不斷重複練習想要達到心中的理想標準,我想這也是京劇能吸引許多人成為一生不渝的愛好的重大因素。近來更覺得唱戲、演戲與修養功夫有著極大的關係。老師要求演戲唱戲要,這鬆字的學問著實太大,不但肌肉要鬆,表演要鬆,唱的要鬆,用氣要鬆,整個表演者精神狀態都該是鬆的。練過氣功的人都知道,氣功的第一步就是要放鬆 

    在梅蘭芳大師的身上我們很容易體會這個鬆字,聽大師的唱一般隻用七分力的勁頭,如清風明月再自然不過。而輪到自己唱卻如劍拔弩張,欲振乏力,大腦想鬆卻來不及應付呀。這就是平時的修養問題,先悟再行,行悟互用。文戲如此,武戲亦然,看李少春、厲慧良大師們的武戲都是剛柔並濟、  動中有靜,即便是激烈的武打中任何一個亮相都不帶絲毫拙勁、火藥味,這是修養,是功夫,學京劇就是在學高級的中國功夫。  

    悟,可以頓悟,修養卻是持久常態的習慣養成。勤學苦練千錘百煉,如今對專業的京劇演員而言已是苛求,何況對一般業餘的票友而言呢;但如果有這個認知,我覺得京劇藝術也是一種陶冶,方法正確會是一門練氣、修身、養性的法門。進而言之,票友的團體是個社會的縮影,有人就有是非,如何處世待人寵辱不驚則又是一種曆練;如果學京劇因而生病、生氣,那必是方法不對或心態偏差了,那就該要修正了。學戲與修養確是關係重大。 

    常聽人言梅派是一藝術境界 。從一到十,從十到一,由平淡而繁而又平淡,硬學學不來的,而是一。京是大眾的廣場藝術也是精致的美學藝術得玩味之甚多,學乃各取所好 ,學好京卻是真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草木秋千 回複 悄悄話 拜讀了你的文章,很有深度。隻要是對京劇感興趣,我們都能聊到一起,請到我的博客做客。
海島冰輪 回複 悄悄話 我們這樣的初學者,還在很初級的學點兒“技巧”的階段,也不足為怪。 至於像名伶大角兒要由巧還拙,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境界。所以我現在的感覺是學梅派倒不敢去聽梅蘭芳的錄音,因為幾乎無跡可循,反而學不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