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花旦男

我是京劇愛好者, 也愛很多但時間不足
正文

“昔不如今”或“一代不如一代”

(2006-07-20 09:54:18) 下一個
最近由於音配像的問題引發了一些討論,其中包括了昔不如今一代不如一代的問題,個人淺見認為這主要有主觀與客觀的問題存在。

 

 
   京劇最輝煌的時期已過,我想絕大多數人都同意,要不然就不用喊振興京劇搶救京劇了。這當然包含最大客觀因素時代社會的變遷,當時的社會 市場需要大量的京劇演出、大量的京劇人材,因此有了京劇繁榮景況,產生大量優秀的藝術家進而成就了不少偉大的京劇大師,現在一般稱為大師的人物我想都在京劇繁榮時代中走過。當時形成四大名旦四大須生都說是超越前人有了劃時代的進展。

 

 
   我們現在可聽得到陳德霖、王瑤卿的老唱片確是沒有梅蘭芳的悅耳,而譚鑫培的錄音雖古樸蒼勁,卻沒有學譚的餘叔岩或以舊譚派首領自居早期的言菊朋他們唱的咬字歸韻之細致動聽。我想當時這些大師的成就一般社會大眾必認為京劇盛況是昔不如今。但從文獻中得知程長庚曾對譚鑫培說過其唱雖必大行其道,但為糜糜之音,乃亡國之聲,在程長庚心中京劇人材必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這是他老人家的主觀思想。現在的人如無法欣賞譚鑫培、陳德霖的老唱片更甭說當年的同光十三絕了,這當然也是欣賞藝術的標準、習慣性改變的主觀意識。

 

 
   現在音配像中不難發現許多實況音樂伴奏有嗓音有些器樂音不準的問題,以現今伴奏音準往國際標準水平上靠及多重配器伴奏下,客觀而言是比以前進步良多,但個人技藝會比前人突出嗎?有些戲迷仍愛那自然的絲竹之音、甚至有些陰陽弦 (音不準) 覺得有味兒,這也是主觀喜好不能勉強。

 

 
   現在京劇演員在眾多出新包裝下鮮彩奪麗,但真的更勝前人、昔不如今嗎?

 

 
   我們先以客觀環境來分析,以往京劇藝人為了市場需要及生活壓力必須經年累月不斷演出,往往檔期數周數月不等。票房壓力下又需排新戲和對手競爭,不斷琢磨、創新、腦力激蕩、百練千錘自然有佳作問世。而現在的演員沒有那時社會市場需求,沒有生活、競爭對手的壓力在客觀的條件下難以如前輩成就似是因果必然現象。同一出戲演一遍及演十遍的成績如何不言可喻,功到自然成,遍數到了自然熟能生巧也是自然定律。現今演員演出磨練機會不多,要寄望千錘百練也是苛求。

 

 
   而如《大唐貴妃》百萬大製作的京劇問世,卻沒留下一句如梅蘭芳本應當隨毋親鎬京避難這上世紀初創演的《鳳還巢》人人易上口的佳句段子流傳。程派新秀紅紅火火,也出不了《鎖麟囊》、《六月雪》等戲。難道真的現在人的智慧比不了上世紀的古人嗎?

 

 
   現在許多高科技方法可供輔助,從演員的發聲、化妝、服裝、舞美、音樂都可更上層樓,為何票房仍不好,好戲好角兒演一、二場還行,再多幾場就怕賠錢。難道現代的京劇藝術家沒有上世紀的老藝人吸引人?是昔不如今一代不如一代呢?這似乎是極複雜的問題,又是極簡單的問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海島冰輪 回複 悄悄話 梨花頌還是不錯的。。
不過對動輒“大型”的排演,行政撥款,固然是花團錦簇,但流於表麵的俗麗不說,也缺乏市場價值 - 排一出新戲如您所說的鳳還巢,不但唱段流利別致膾炙人口,也能適合新人同行效仿流傳 -因為它仍是適應劇場和市場的產品 -可是那家劇院會有人力物力去跟演一個大唐貴妃呢? 所以表麵上是政府關心振興京劇,卻也免不了還是勞民傷財,浪費了觀眾的期待,也浪費了我納稅人的辛苦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