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嚴歌苓文學的藝術水平?

 
嚴歌苓在我國作家中處於什麽樣的位置?
關注者
1,261
被瀏覽
595,436
 
 

72 個回答

 

雖然嚴歌苓的小說作品質量波動很大(早期的短篇很好,中後期的一些長篇小說顯得有點草率),但是仍可算是可讀性和內容深度都上乘。

她的文學作品,取材特別豐富,這來源於她本人人生履曆的富足:成長於wenge期間,文工團生涯,又是華人移民,締結跨國婚姻,又隨著外交官丈夫前往非洲任職……她不從事寫作,真是浪費了。

她的年輕時代在國內就係統地學習寫作,後來在美國進修編寫劇本,這樣的專業訓練,加之語言天賦強,所以她的作品讀起來有著非常令人愉悅的節奏感,特別是中短篇小說,通常是寥寥幾行就使開篇擺脫平淡,臻入緊張感,起承轉合,突然一下子擊打到你的心口裏去,又溫柔地治愈你。讀完她的《倒淌河》(講的是漢族工程師援藏期間被一個藏族女子倒追,分分合合,一段有些性感又很虐的經曆),我的冷汗熱汗都流了一腦門,隻是半本書的厚度、一個小中篇而已啊。

她的文學作品裏麵傳達一種特定年代獨有的疼痛感,以及女性對於愛情的擁抱和割舍,這兩大主題通常密不可分。《穗子》寫的是一係列相關的部隊大院的故事,關於女人的故事,集體與個人,愛情與自由,其核心是:女人在那個年代要發展自我意識,是要付出代價的——可能讓女人領悟愛情的本來麵目,繼而失去愛情,可能是徹悟之下對生活的叛逃,也可能是洞察生活的真相並且接受它。嚴歌苓的小說,非常適合女性讀者來閱讀,在這過程中,好像在和自己對話一樣。古今中外,普天之下的女人,麵臨的問題和困境,幾乎都是相似的……如果想要擁抱愛,就免不了經曆與愛具來的疼痛。然而,治愈疼痛的,最終也隻有愛。

她特別善於抓住一些細微的、一晃而過的心理情境,並給予特寫。《少女小漁》的最後,小漁的那個自私功利的男友在窗外狂按汽車喇叭,而和小漁假結婚的白人老頭,在屋子裏犯著病,小漁顯然於心不忍,可是她必須要走了……這一霎那,新生活和將死的生活的分成兩支路,女人的純善、愛情的若有若無、華人移民的尷尬處境……統統在這一刻撕裂,爆發。整部小說,就是為這華彩的結尾做鋪墊的,很有力度。

 
 

嚴歌苓的厲害有三:
一、文筆優美
二、感情真摯
三、敘事純熟

她是中國極少數受過西方創意寫作訓練的作家,其自身經曆的豐富與坎坷、中西方生活的背景(包括軍隊背景)也為她提供了無數素材。

發一篇以前寫的書評《若合一契》來講講嚴歌苓筆下故事的魅力所在:

很久以前就知道嚴歌苓,卻沒有讀過,大抵因為覺得這個正百八經三個的字的名字太不具備吸引力了。可是她的書卻叫人有手不釋卷的魔力。嚴歌苓是受了西方文學影響的,敘事的感覺和本土的作家也有所不同。嚴歌苓的作品大都是非常女性化的寫作。我一直以為真正的女性氣質(或叫它母性也好,叫它陰性也好)是由男性塑造的,一如這個女主角扶桑。她被多少個男人寵愛過、蹂躪過,就有多少的母性。

或許母性這個詞,本身就具有非常原始的氣息,就像《扶桑》的女主角,腦海中從來沒有什麽束縛其他女性的道德觀念,她不以做妓女為恥,對嫖客也從不厚此薄彼。她隻記住兩個男人,大勇和克裏斯,一個愛她的男人,一個她愛的男人。對大勇,她厚道地像個妻子,對克裏斯,她寬容地像個母親。她沒有這俗世強加給女性的什麽貞操觀念和矜持,她從來都安於命運,不去反抗任何暴力。可她又那麽有主意,無論是嫁給臨刑前的大勇,還是去不該去的地方找愛人克裏斯。

我看嚴歌苓的書總覺得這是個有自虐傾向的女人。帶有虐意味的小說,也很叫人有代入感,無論虐身還是虐心。這也是清宮戲為什麽受歡迎,女人們把自己想象成明爭暗鬥裏得寵的妃子,男人們把自己想象成三妻四妾的皇帝。

扶桑。一個完美的東方女性。所有人的妻子。這題材既符合中國人的獵奇心理,也符合外國人對東方女人的偷窺欲。這形象有什麽現實意義?可我素來無法抗拒這種高明的意淫。畢竟很少有人像扶桑這樣不自知地具有叫世人驚豔的魅力。這時代越來越少像她那樣仿佛來自遠古的女性,不受任何所謂“價值觀”汙染的,承受了所有苦難,卻像基督一樣寬恕了所有人的女性。

可被許多價值觀衝擊著的我仍覺得與她若合一契。大抵我也覺得,與精神相比,肉體本沒有什麽羞恥可言;與愛情相比,並沒有什麽真的危險,再壞的事也不叫危險(俗話說,“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麽~)。書裏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大意是他們從此受到婚姻的保護,不再受愛情的侵擾。

你以為草草結了婚的人不懂得愛情。或許他們最懂愛情,才和不那麽愛的人結了婚。

PS:她的作品我推薦《陸犯焉識》《金陵十三釵》《雌性的草地》《一個女人的史詩》《天浴》《無出路咖啡館》《波西米亞樓》《霜降

 

 
 

不僅是個還不錯的關照女性與異國者的寫作者也是一個很能吸金的編劇。但你要問她在中國作家中處於什麽地位?這還真的不好說,範圍太大了。就20世紀以來來說,我覺得她的影響力近不能比海子、北島,遠不能比魯迅巴金等。但她的純文學文本帶入大時代下的熒屏世界,卻很能發人深思。

小說文本具有時代性,弘揚主旋律。嚴歌苓對小說內在的文化掌控得爐火純青,她的作品較多的展示了無根的群體,即在失去母族文化庇護的情況下遊移在兩種機製邊緣之間的邊緣人。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仍舊散發出人性的光輝,體現了極致環境下人性的美好。此外,她也擅長描寫海外移民的種種生存狀態和心態,小說中的主人公大都與作者一樣將自己連根拔起,再往一片新土上移植。作者本身獨特的經曆些出了移民的遭遇與困惑,也寫出了這些人深藏心底的人性美。例如前兩年火的《小姨多鶴》這部長篇小說意在曆史洪流中以人道主義為基調,從個人史、心靈史、民族史三方麵揭示特殊曆史時期中人性史的成功作品,在大環境下被遺忘在角落裏的小人物的真實命運,在滄桑的命運中反映人性褒揚大愛,在民族融合中反思戰爭並弘揚人道精神。

她的作品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文字的畫麵感很強,也因而可以驢火純青的帶入現代影視作品的技巧,並且她本人對文學影視化也很支持。

但總的來說,我覺得研究她的文學地位不如去發現她的作品為什麽總是能獲得那麽多名導演投資影視作品。

 
 

我先得肯定她是個專業作家,還是個好作家。

稱大師太難。我個人是不太敢稱一位還在活躍的、未至暮年的作家為大師的。不得不說,嚴歌苓女士的年齡不到六十,能不能達到大師很難說。但是,做一個好作家就不容易。而她的作品改編到影視也很不錯,好歹給我們留下點有質量有深度的作品。

…………………………………………………………………………………………

謝邀~既然感興趣我就展開一下哦。不是專業學這個的,如果有不足求指出謝謝~

………………………………………………

嚴歌苓身份的特殊性我列舉三點:

1.女性作家

2.多年旅居(不僅僅是美國)的旅美作家,美籍華人,用中、英文寫作。

3.專業編劇

……

當然,這都是基本的標簽,我才疏學淺,就從這裏展開一下吧。

1

女性作家,決定她的經曆、眼光和表述,和男性會有不同。這裏眼光不僅僅是美學的問題,還有視角的問題。當然不能把兩性的視角分個好壞,但是或多或少是不一樣的。比如嚴歌苓的作品中選擇的一些形象,有母性的特征(地母),就和她本人的性別有關係。

唔,還有豐富的聯想能力XD。

2

多年旅居,說明她會和外界進行接觸,旅途是適合觀察和思考的,據說JK羅琳筆下哈利波特的形象就是一個火車站看到的小男孩,也是個例子。同時她會和不同文化接觸,造成一種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在世界各地遊曆(丈夫是外交官嘛)豐富了她的視野。

這固然有好的方麵,個人清晰的風格、更方便的傳播、多重視角下的批判、人性的思考……直接的間接的見聞都是她的創作礦藏。但也有不好的方麵,就是多方的大眾認可之上,同樣存在於多方的高層次欣賞的瑕疵。

(我這句話說的比較裝,見諒……)

換言之,我們看她的作品,會覺得,還不錯,但也不是特別合口味。仔細挑刺能整出一堆。

比如,冗雜的描寫、斷續的情節、過分應用的技巧。

有沒有一種翻譯的感覺。

其實不是翻譯了,是嚴歌苓本人作為bridge,將外國的手法、形式,作為一部中國小說的手法,而我們事先又確定這是一部中文作品,作者是中國生長的,用中文寫作,寫華人主角。

中國這邊一般是 重敘事 不是特別注重形式的技巧,不會有看上去特別秀技且以秀技為目的的,主要還是情節和感情。比較欣賞直接講好故事的人。

……看下《2666》,不少人就覺得,這什麽玩意兒啊!

……再看看《S.》,已經不僅僅是內容了,加了很多東西。

當然這一類例子還有很多,其中當然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我舉得例子不太恰當,感受一下這種差異就好。要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去網上查查外國文學的教程。

簡單來說,就是,西方文學理論影響之下,作家會嚐試通過形式、段落、敘事方式……手法或者接受美學的一些技巧,達到一種閱讀體驗

同樣被嚴歌苓女士吸收的 還有大片特別的細節描寫——有些描寫可能不是中國作家慣用的,但可能來自外國文學,短句,紛亂的思緒。比如這一段:

一絲不掛的栓兒被牛旦拽了上來。又把脫得一絲不掛的牛旦係到坑下。兩人小時候吃奶不分彼此:栓兒母親奶過牛旦,梨花也奶過栓兒,這時他們掘墓還是遵照掘墓的行規,下坑不穿一絲一縷。又是一個鍾點過去了。

此外值得一說的是“真實作者”、“隱藏作者”、“敘事者”……(說起來好裝逼,不裝了,你們看看就成)

嚴歌苓本人不時在文章裏加幾句故事之外的話,她是作為作者存在,也可以認為她是故事中的一個人物,負責講故事。她本人一直處於主宰的地位,似乎並不指望讀者代入文中的哪位。

讀者或許應該把自己放在一個“聽海歸將過去的事情”的角度。

3

編劇

編劇!

編劇!!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西方文學特點這種,咳咳,我也說不太明白,但是編劇這一點是很明白的。

我個人建議看看《羅曼蒂克消亡史》,再去讀嚴歌苓的書可能會有體會。這部電影可能是我強行安利,但是其中體現的一些美學要素是比較考究的。建議觀看。至少比暢銷書改編的值得看。評價也不錯。就是需要仔細品味。

非線性結構。夾雜了各種隱喻,雕琢了各種細節。

你會發現,編劇是一種設計的職業。

編劇不是完全講故事的,她要營造出畫麵感。九三年開始做編劇的嚴歌苓女士,受到影視劇的影響應當是比較大的。

影視劇和話劇不同,要考慮鏡頭,考慮人物形象的細致塑造,考慮細節、環境、衣著,考慮人物的內心,可以內心獨白。畢竟影視劇是可以特寫的,攝像機換視角就OK。不用管觀眾坐在哪裏。

同樣的,編劇對接受這個環節要求更多。所以她得找個好設定,控製讀者的節奏。

我的建議是:別把她的文字當文字,描寫啥的,直接想象,看書就當成看電影。

然後你就懂咧~

-----------------------------------------------------------------------------------------------------------------------------------------

結語:嚴歌苓的作品在這個過分娛樂的時代,還是挺值得歡迎的。

她在作為後人,講一個前人流傳的故事。

不過,與其當做故事看,不如當電影看。

有一些短句啊,不僅僅是英文影響,還可能是人物的喃喃……是人物的心思。

原先有人說,沒有人能將一種語言完全翻譯成另一種。我得說,翻譯過來了,麵對的還不是一批讀者呢……嚴歌苓的表達方式,真正的隱含讀者,就是和她一樣雙語的讀者。

(有哪裏寫的不好我再改。。。謝謝)

 
 

嚴歌苓是傳奇。一個前芭蕾舞女演員、一個前外交官的太太、一個終身美麗的女人,又同時有了文字的天賦,於是她的作品裏麵,見不到通常女作家的某種內心缺憾。

 

因為已經是個足夠成功的女人、有很多愛的女人,所以她對筆下人物有一種旁觀的悲憫

 

她什麽都不缺,她不會帶著個人情緒去嫉妒、陰毒、崇拜筆下的各色女人。

 

其他很多的女作家,上天隻給了一份文字天賦。她們靠著這唯一的天賦,拿到學位,找到工作,靠寫稿生活。她們的經曆難免蒼白。她們燦爛的文字技巧後麵,你看得出她們並沒有太多真切的人生體驗,她們在想象的世界去愛恨情仇。

 

想象力固然重要,但是她們身為女人,沒有得到過的那些情感缺憾(愛慕、迷戀、被珍重),卻會直接體現在文字之中。某種程度上,這還能引起很多讀者共鳴。但這種共鳴,往往會帶來一種求而不得的心亂。

 

但嚴歌苓不同。作為女人的嚴歌苓,人生已經足夠圓滿。她很聰明,知道如何在紅塵中過得優雅豐裕,因此到了小說裏,視角很多時候脫離了“人間”。

 

我最喜歡她的小說是《草鞋權貴》,將軍也不過是一場戰役死掉的一千個戰士裏唯一幸存下來的,他活了下來,於是成了將軍,其他戰士沒能成為將軍,隻不過是因為沒能挺到勝利那一天。

豔麗的保姆身份低微,時代一轉,將軍的兒子們廢了,保姆呢?“誰也不知她哪兒弄來的這幢樓。她在香港有個男人,男人養她卻不娶她。她不孤立,她有的是與她身份相仿的女朋友女鄰居。”

清俊冷淡,不帶價值判斷地描繪,讓我想起蘭陵笑笑生

蘭陵笑笑生是誰?他肯定以另外一個名字出現在史書上。能不帶價值判斷描繪汙濁繁豔塵世的,必然是哪一年的進士,哪些年的尚書。

 

嚴歌苓不帶價值判斷、不自我代入卻又飽含慈悲地描繪,

描繪《扶桑》中閱盡千帆卻依然記得那唯一一個男人的扶桑

描繪《第九個寡婦》生命力頑強的葡萄

描繪《芳華》裏一心想嫁作首長兒媳的林丁丁

 

閱讀嚴歌苓的小說是個奇妙的過程。在一路上,你見到人物的悲喜、衝突,但是合上書,你記得的卻是淡然的寧靜與隱約的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