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諸葛亮為何急於入川

(2004-07-21 10:11:53) 下一個
發生在公元222年的吳蜀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如果說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麵,那麽,夷陵之戰就是完全確立了這種局麵的形成。而且,從夷陵之戰引發的對諸葛亮的《隆中對》的認識問題也不容忽視,本文試圖通過個人 的一點粗陋的見解為這方麵的話題拋磚引玉。 1.諸葛亮為何急於入川 網上對這點爭論頗多,那麽,我們就來看一下,誰比較適合鎮守荊州,或者說誰應該來鎮守荊州。 劉備入川之前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以及留營司馬趙雲一起鎮守荊州各處,和法正、龐統、劉封等人一起進軍益州。在攻打雒城時龐統戰死,這時,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入川。值得注意的是,近來三國史學者認為到底值得不值得調諸葛亮入川,而且,關於諸葛入川的深刻背景早在王夫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類似的質疑。 我們知道,劉備進川後最艱苦的一戰就是雒城之戰,大約一年的時間,損失也比較大,折了副軍中郎將龐統。不過,即使是這樣,劉備仍然能夠兵圍成都,說明劉備那時候已經是羽翼已就。再有,諸葛亮並沒有像《演義》中說的那樣直接參與雒之戰的,相反,到建安十九年(214年)當劉備圍困成都時,諸葛亮才會同張飛等人與劉備會師。考諸曆史,得知諸葛亮起身荊州大約是在劉備圍攻雒的前後或者是劉備和龐統一起擒斬蜀中名將張任的前後,當時的真實情況是霍峻給劉備帶信,提醒劉備東州軍進攻葭萌關的背後可能是劉璋意圖切斷劉備的後路,這樣劉備才決定諸葛亮入川。 而王夫之等人的觀點是劉備當時足以攻克全川,諸葛亮固然一定要入川,但是,沒有必要這麽急急於進川。這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蜀中當時的名將首推張任,而張任在雒之戰中就被劉備、龐統擒殺(見裴鬆之《三國誌·先主傳》引《益部耆舊雜記》),劉循等人見張任被殺,立刻龜縮不出。而且,在諸葛亮和劉備會師之前,劉備已經攻克雒城,進逼成都,益州可謂是基本在掌握之中了,所以,後來史家說攻取益州出力最大的是龐統、法正和張鬆,不是沒有來由的。再者,即令是龐統死掉,法正尚在,以法正的智略足以輔佐劉備,沒有必要那麽急於調諸葛亮進川。 除了我們上邊列舉的那個事實外,王夫之還在他的《讀通鑒論》中指出,劉備之所以調諸葛亮入川,是對諸葛亮“交吳之深”的擔憂。諸葛亮兄弟在吳蜀的陣營中都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劉備這邊,迄今為止,我們沒有看到什麽比較有力度的材料來證明劉備的這一擔心,不過,在東吳,這種想法卻並不是少數人才有的,孫權所說的那番被認為是用人不疑的話“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就是針對這種思想有感而發的,《資治通鑒》卷六十九中就記載了孫權的這段感慨的背景“時或言瑾別遣親人與漢主相聞者”。劉備陣營中對於諸葛亮有沒有這種猜忌,史料上沒有明說,但是,也不能說沒有,我們一直以來稱頌劉葛的君臣魚水際合的融洽關係,並且引以為古今之盛軌,這是不錯,然而,我們也不要忘了劉葛君臣關係之所以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的背景是蜀漢政權一直處於複雜多變的情況中,不僅大敵未除,而且險情時有發生。劉備托孤之時也正值蜀漢政權危急存亡之秋。劉葛的關係事實上隻經過了共患難的考驗,還沒有到達共富貴的階段,從我國曆史上看,可以共患難的君臣例子很多,然而一旦同富貴時就難以相處,君臣反目的則不勝枚舉,這也是人們對唐太宗、漢光武、宋太祖等少數皇帝加以稱讚的緣由,這也就是人們對劉葛關係的後延發展有些存疑的緣由。 按著這個邏輯推理下來,諸葛亮誠然一定要入川主理國政,隻是不應該急於入川,至少在劉備底定益州之後,漢中等地的略定後來也不是諸葛亮親手完成的,有法正等人在,劉備足以安頓益州,況且收複益州後,又有大量的人才被羅致在劉備的門下,一時文武會集。諸葛亮繼續鎮守荊州,以諸葛亮的政治眼光和軍事才能,即使東吳有取荊州的打算,也不敢輕舉妄動,更不會那麽輕而易舉的得手,三國的局麵很有可能在建安二十四年左右有一個全新的變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